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梳理背诵版大气的水平运动(1)影响风的因素风(即大气的水平运动)是 、 和摩擦力这三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风的三个力 概念 方向 对风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垂直于 , 由 指向 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既影响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又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与风向 只影响风向(使风向逐渐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不影响风速;摩擦力 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与风向方向 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摩擦力越大,风速 ;反之,风速越大。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风向的确定风向 影响因素 图示近地面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高空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北半球低压中心呈 方向旋转辐合,高压中心呈 方向旋转辐散。大气环流概念:地球上大范围的 的大气运动。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移动1.三圈环流: 、 、 。2.三圈环流的名称、分布规律、成因、特征、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纬度 成因 气流运动状况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气 压 带 0--南北纬10度之间 湿润 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度附近 干燥 少雨动力因素 上升 湿润 多雨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度附近 下沉 干燥 少雨风 带 信风带( ) 南北纬10-30度之间 水 平 气 压 梯 度 力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干燥 少雨西风带(西南、西北) 南北纬30-60度之间 多雨东风带(东北、东南) 南北纬60-90度之间 副极地低压 极地高压 干燥 少雨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移动的原因:随 的移动而移动。(2)移动的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 ,冬季 。(3)移动幅度:5---10度(4)影响:使不同的地区有了水热变化,进而影响到气候。季风环流地区 1月风向 7月风向 成因东亚南亚典型的季风环流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理想大陆表层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特征 典型地区热带雨林气候 0--南北纬10度之间 全年受 控制 全年 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大陆西岸南北纬10--20度之间 受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干湿季 东非高原、巴西高原、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度附近 全年炎热干燥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西部、智利沙漠热带季风气候 10。N--25。N之间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南亚、中南半岛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沿岸、美国旧金山湾、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东岸25。N--35。N之间 我国南方地区、日本南部、澳大利亚东部等秦岭淮河以北--50。N之间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 东北亚地区温带海洋气候 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度之间 全年温和,降水均匀 欧洲西部、新西兰、南美洲火地岛温带大陆气候亚 亚欧大陆中部 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受大陆气团控制 亚欧大陆中部地区。 北美中部北纬50--70之间 受来自极地的冷气候的控制 夏季温暖而短促,冬季寒冷而漫长 俄罗斯北部、加拿大本部极地气候 南北极地区 受极地冷高压的控制 两极地区天气系统天气系统 概念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图示 天气举例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 ,气压 ,天气 出现 、 、 、 天气。(降雨在主要 ) 单一冷气团控制,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北方冬季的冷空气、寒潮。夏季黄河流域的暴雨等。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晴朗。 暖锋控制,升温,且多出现连续性降雨。(降雨在主要锋前) 暖气团控制, 升高, 降低, 转晴。 华南地区的春雨、“回南天”等。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或者受到高大地形的阻挡 5、6月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昆明等。气 旋 低压中心气流辐射上升 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气压降低 狂风暴雨 升高、天气转晴 夏秋季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反 气 旋 高压中心气流辐散下沉 盛行 气流 天气晴朗 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7、8月份江淮地区的“伏旱”天气等。锋面气旋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梳理背诵版大气的水平运动(1)影响风的因素风(即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这三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风的三个力 概念 方向 对风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既影响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又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地转偏向力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与风向垂直 只影响风向(使风向逐渐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不影响风速;摩擦力 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与风向方向相反 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反之,风速越大。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风向的确定风向 影响因素 图示近地面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高空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北半球低压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压中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大气环流概念:地球上大范围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移动1.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2.三圈环流的名称、分布规律、成因、特征、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纬度 成因 气流运动状况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气 压 带 赤道低气压 0--南北纬10度之间 热力因素 上升 湿润 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度附近 动力因素 下沉 干燥 少雨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度附近 动力因素 上升 湿润 多雨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度附近 热力因素 下沉 干燥 少雨风 带 信风带(东北、东南) 南北纬10-30度之间 水 平 气 压 梯 度 力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干燥 少雨西风带(西南、西北) 南北纬30-60度之间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湿润 多雨东风带(东北、东南) 南北纬60-90度之间 副极地低压 极地高压 干燥 少雨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2)移动的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3)移动幅度:5---10度(4)影响:使不同的地区有了水热变化,进而影响到气候。季风环流地区 1月风向 7月风向 成因东亚 西北风 东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 东北风 西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典型的季风环流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理想大陆表层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特征 典型地区热带雨林气候 0--南北纬10度之间 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热带草原气候 大陆西岸南北纬10--20度之间 受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干湿季 东非高原、巴西高原、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度附近 受信风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 全年炎热干燥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西部、智利沙漠热带季风气候 10。N--25。N之间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分旱雨季 南亚、中南半岛地中海气候 大陆西岸南北纬30--40之间 受副热带高压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沿岸、美国旧金山湾、澳大利亚西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 大陆东岸25。N--35。N之间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我国南方地区、日本南部、澳大利亚东部等温带季风气候 秦岭淮河以北--50。N之间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 东北亚地区温带海洋气候 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度之间 常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全年温和,降水均匀 欧洲西部、新西兰、南美洲火地岛温带大陆气候亚 亚欧大陆中部 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全年降水稀少 亚欧大陆中部地区。 北美中部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之间 受来自极地的冷气候的控制 夏季温暖而短促,冬季寒冷而漫长 俄罗斯北部、加拿大本部极地气候 南北极地区 受极地冷高压的控制 全年严寒 两极地区天气系统天气系统 概念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图示 天气举例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出现阴天、下雨、大风、降温等天气。(降雨在主要锋后) 单一冷气团控制,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北方冬季的冷空气、寒潮。夏季黄河流域的暴雨等。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晴朗。 暖锋控制,升温,且多出现连续性降雨。(降雨在主要锋前) 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转晴。 华南地区的春雨、“回南天”等。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或者受到高大地形的阻挡 阴雨连绵 5、6月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昆明等。气 旋 低压中心气流辐射上升 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气压降低 狂风暴雨 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夏秋季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反 气 旋 高压中心气流辐散下沉 盛行下沉气流 天气晴朗 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7、8月份江淮地区的“伏旱”天气等。锋面气旋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总结背诵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分层作业.docx 高二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总结默写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分层作业.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