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框 经济重心的南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框 经济重心的南移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何为“经济重心”?
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
《史记》
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史记》
由此可见西汉时南方经济水平怎样?
相对落后,经济重心当时在北方。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家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常(苏州、常州一带)熟,天下足’。”
西汉之后,南方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到了宋朝,我国古代经济的重心已从北方移到了南方。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魏晋时期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唐代后期
——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期
——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乱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长期经济发展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三: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材料四: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万 19.8% 998万 80.2%
唐 392万 43.2% 515万 56.8%
北宋 1122万 62.9% 662万 37.1%
1.北方多战乱,南方安定。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
3.南方政府重视生产。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领域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手工业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 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商业城市
苏湖熟,天下足。
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苏湖成为粮仓。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江浙、景德镇)。
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商标已经出现。
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人口都超过百万。
宋代经济成就(经济重心南移后的经济表现)
二、南方经济发展具体表现
宋人《耕获图》
宋朝的农业,有哪些新的发展?
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1、南方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
南方麦田面积迅速增加,许多丘陵山地种上了麦、粟、豆等作物。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重视水利,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
新稻种的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推动了农业发展。
优良作物品种的推广——占城稻
占城稻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具有耐干旱、稻穗长、生长期短的优点。宋太宗时,在北方引种“七月熟”早稻成功,从此,水稻在黄河流域不断得到推广。所以北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已扩展到黄河流域。水稻逐渐在粮食产量中跃居首位,成为宋朝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宋高宗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亩产稻谷六、七石,创宋朝亩产的最高纪录。
促进农业迅速发展
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
优良作物品种的推广
占城稻
秧马
《插秧图》
《灌溉图》
《耕获图》
《耕织图》
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大,甘蔗、柑橘和荔枝等生产也很兴旺。
1、南方农业的发展——经济作物
北宋
南宋
两广
福建
长江
流域
棉花种植的推广
茶树栽培有了很大的发展
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棉织业:南宋时,棉纺织业发展到了东南沿海地区。
南宋棉毯
“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
(1)纺织业:
2、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
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2)制瓷业:
钧窑瓷花盆
官窑瓷瓶
汝窑薰炉
哥窑瓷盘
定窑梅瓶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并以此突出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瓷都”景德镇
青影观音坐像
缠枝牡丹纹梅瓶
瓷 器
青白磁水注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造船业最兴盛的城市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
宋朝的海船已装有指南针,能准确的辨别方向。
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
(3)造船业:
罗盘针
南 海 1 号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搭载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距今800多年。此后试探发现,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南海1号复原图
长安城内住宅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坊”为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其中“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聚。”
唐长安城
北宋东京
①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
②商业活动时间延长,有 夜市和早市;
③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④有了专业性市场,如鱼市;
⑤交通便利,人口众多。
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有哪些新气象?
3、商业繁荣
最早的纸币——交子
北宋初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易于携带,方便了人们购买商品,
促进商业发展。
请思考: 1.交子出现前,人们使用什么货币进行流通?有什么缺点?
铜钱或铁钱,笨重不易于携带。
2、纸币的出现有什么实际意义?
1、纸币的出现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商标:“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2、商标和广告的出现
从我国现代生活的需要来看,纸币、商标、广告的出现各有什么意义?
纸币比以往的金属货币更方便携带和交换;
商标可以让消费者容易分辨商品的来源,生产者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
广告可以引导消费者选购,同时也有利于商家的经营活动。
总之,纸币、商标和广告的出现,说明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那时的商业城市很多,最大的是东京和临安,是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
宋代《货郎图》
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发展经济提供了哪些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
3、要充分利用当地和外来的人力资源。
1、右图两宋时期出现的秧马提高( )
A 日常生活的舒适度 B 文化生活的娱乐性
C 水上运输的效率 D 农业生产的效率
2、宋代发展起来的“瓷都”指( )
A 湖北汉口镇 B 广东佛山镇
C 江西景德镇 D 河南朱仙镇
3、北宋时期,我国( )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A 北宋都城 B 勾栏瓦子 C 四川 D 江南
4、在现实生活中,纸币出现的意义有( )
①方便人们购买商品 ②为商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③有利于政府控制税收 ④为经济建设筹集更多资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D
C
C
A
5、南宋的都城临安即今天的( )
A 南京 B 上海 C 杭州 D 开封
6、《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 )
A 北宋都城汴梁 B 东汉都城洛阳
C 唐都长安 D 元朝大都
7、从现实生活看,商标和广告出现的意义有( )
① 便于商品流通 ② 产品质量的保证
③ 便于人们消费 ④ 促使商家保证质量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8、南京最早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可能是在( )
A.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晋、南朝时期 D.隋朝时期
9、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 )  
A.社会环境的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中心的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C
A
B
C
D
图一:北宋纸币铜版印本、刘家功夫针商标及铜版
图二:孩 儿 枕
图三:宋代海外贸易图
4.看图思考
  (1)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宋代哪些方面的成就?
  (2)图一反映的成就,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3)取得图三的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4)图三反映的成就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对贸易和交通发展有何影响?除此之外,经济重心的南移还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五框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分析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过程及原因;了解当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比较两宋时期城市格局、城市生活的发展情况,体会当时城市生活的繁荣。
2、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搜集历史资料;学习感知、体会历史现象;学习分析、比较、概括、评价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阅读、搜集历史资料;学习感知、体会历史现象;学习分析、比较、概括、评价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新气象出现的具体表现(宋元时期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这一框的标题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那么什么是经济重心?
【生】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师】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
【师】那么,
1、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什么时候?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3、经济重心南移表现在哪些方面?
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
讲述新课: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师】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描述西汉时期南方情况:
【材料】“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食,还采集果实贝类为食,……刀光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史记》
【师】由此可见西汉时南方经济水平怎样?
【生】相对落后,经济重心当时在北方。
【师】那么西汉之后,南方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材料】“(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家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常(苏州、常州一带)熟,天下足’。”
【师】从第一则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到了南朝,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师】南朝时的经济重心在哪里?
【生】北方
【师】宋朝时的经济重心在哪里?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南方。到宋朝,南方的经济已经相当的发达,超过了北方,国家的财政主要依靠东南。
【师】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已从北方移到了南方。
【师】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经济中心南移的过程: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代后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期,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师】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说说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乱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长期经济发展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三: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材料四: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万 19.8% 998万 80.2%
唐 392万 43.2% 515万 56.8%
北宋 1122万 62.9% 662万 37.1%
【生】
1.北方多战乱,南方安定。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南方政府重视生产。
4.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
(二)南方经济发展具体表现
【师】两宋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方面。下面我们通过这张表格一一来了解一下。
领域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 粮食作物 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苏湖成为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江浙、景德镇)。
造船业 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 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商标已经出现。
商业城市 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人口都超过百万。
1、南方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
【师】先来看一下农业。宋朝的农业,有哪些新的发展?
【生】
1、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2、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材料】宋人《耕获图》:这张图里有牛耕、插秧、收获、打场、舂米、入仓等场面,反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
南方麦田面积迅速增加,许多丘陵山地种上了麦、粟、豆等作物。
【材料】P108资料4则
【师】根据上述资料,归纳总结“苏湖熟,天下足”的原因?
【生】
1、重视水利,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2、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
3、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推动了农业发展。
4、新稻种的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材料】优良作物品种的推广——占城稻
占城稻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具有耐干旱、稻穗长、生长期短的优点。宋太宗时,在北方引种“七月熟”早稻成功,从此,水稻在黄河流域不断得到推广。所以北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已扩展到黄河流域。水稻逐渐在粮食产量中跃居首位,成为宋朝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宋高宗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亩产稻谷六、七石,创宋朝亩产的最高纪录。
【材料】秧马图 占城稻图
【师】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优良作物品种的推广,促进农业迅速发展。
【材料】《插秧图》《灌溉图》《耕织图》《耕获图》
1、南方农业的发展——经济作物
【师】两宋时,南方有哪些主要的经济作物?
【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大,甘蔗、柑橘和荔枝等生产也很兴旺。
【师】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起来,到南朝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经济作物。宋朝茶树种植很广,许多农民以种茶为生。南方的甘蔗、柑橘和荔枝等生产,也很兴旺,许多人家成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者。
2、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
【师】宋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1)纺织业:
【生】
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棉织业: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纺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
【生】
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宋代陶瓷制造业发达,重要的瓷窑有定窑、钧窑等三十多处。宋代有“五大名窑”: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这几张图片都是五大名窑制造的瓷器。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材料】“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并以此突出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图片】青影观音坐像、青白磁水注、缠枝牡丹纹梅瓶。
【师】这几张图片都是景德镇的瓷器。
(3)造船业:
【生】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造船业最兴盛的城市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
宋朝的海船已装有指南针,能准确的辨别方向。
那时瓷器是大宗船货,囊括了景德镇等著名瓷窑产品,其中不少明显带有异域风格,这说明当时海外“来样加工”的模式已经出现。
【图片】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
【图片】南海 1号、南海1号复原图
【资料】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搭载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距今800多年。此后试探发现,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3、商业繁荣
【师】农业、手工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
【师】这张是唐朝长安城,从这幅图及其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材料】长安城——长安城内住宅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坊”为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其中“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聚。”
【生】长安城的坊市有明显的界限,商业活动受到区域限制。
长安城中的市启闭的时间有官府统一规定。
【师】这张图是北宋东京图,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有哪些新气象?
【图片】长安城 北宋东京
【生】
①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城市居民区、商业区之间的界限消除了,市场散布在官邸、民宅之间,店铺集中的地方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区。)
②商业活动时间延长,有夜市和早市;(长安城中的市的启闭时间由官府统一规定。)
③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④有了专业性市场,如鱼市;
⑤交通便利,人口众多。
【师】商业的繁荣还带来许多新事物。
1、纸币的出现
【师】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出现在哪个地区?
【生】交子 北宋初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发行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
【师】1.交子出现前,人们使用什么货币进行流通?有什么缺点?
【生】铜钱或铁钱,笨重不易于携带。
【师】纸币的出现有什么实际意义?
【生】易于携带,方便了人们购买商品,促进商业发展。
【师】我国的哪个朝代在世界上最早推行了纯纸币的流通?
【生】元朝(他发行于元世祖中统元年1206年)
2、商标和广告的出现
【师】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商标的名字叫什么?
【生】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枚商标:上方表明店铺的字号,中间绘有店铺的标志,商标的下部写有:“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旅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师】从我国现代生活的需要来看,纸币、商标、广告的出现各有什么意义?
【生】
纸币比以往的金属货币更方便携带和交换;
商标可以让消费者容易分辨商品的来源,生产者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
广告可以引导消费者选购,同时也有利于商家的经营活动。
总之,纸币、商标和广告的出现,说明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师】
由于商业的发展,宋朝的城市周围和农村的交通要到附近,出现大量贸易集市,吸引了越来越多定居者,逐渐发展成为城镇。许多城镇的集市贸易十分活跃,呈现出一片繁华景象。
那时的商业城市很多,最大的是哪两个?
【生】东京和临安。
【师】
南宋时期的临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市场上来自全国各地以致国外的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的客商络绎不绝。
除了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这样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之外,苏州、泉州等中等城市也人烟稠密、发展迅速 ,大量的工商业市镇、草市墟集,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许多地方从荒凉之地,变成了人烟稠密的城镇。
巩固新课:
【师】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发展经济提供了哪些启示?
【生】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
3、要充分利用当地和外来的人力资源。
1、课堂小结
2、课后习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