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课题1.教学内容分析(本框围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讲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阐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尤其是强调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运用马克思认识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对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这些理论的系统化认识不够,缺乏一定的深度、哲学认识。)3.目标确定(通过本框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确认识的本质,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解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基础性作用。)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的含义、实践的含义 难点:实践的特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通过图片,追溯过去,描绘现在,引出本堂新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图片,聆听教师的发言。设计意图:环节一:看空间站的生活,学认识教师活动:播放航天员空间站的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描述,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且掌握认识的含义。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用自己的话对空间站的生活进行描述。 2.阅读教材,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了解认识的含义。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观看视频时是否专注、情感是否投入。观察学生能否通过航天员空间站的生活产生对神舟十三号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概念内涵的理解程度和全面认知能力。鼓励学生生成知识。通过观察视频,阅读教材,学生理解认识的含义,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环节二:看太空探测活动,学实践教师活动:播放视频《航天历程》,回顾空间站建设是多年以来的梦想,提出空间站建设属于什么活动,以及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和教材思考问题并作答。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思考空间站建设属于什么活动。 阅读教材,了解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阅读情境材料与教材,小组合作讨论问题。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评估小组成员参与度、配合程度以及汇报者能否流利表达小组观点。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思考问题,掌握实践活动的含义及特征。)环节三:看空间站实验活动,学作用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空间站乒乓球实验》, 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观察教师所做的 并做对照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问 对照组实验,小组结合教材进行讨论探 学生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出实践是认识 究。 的目的。 2.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实践 是认识的目的。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科学小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思考生活中应用浮力的例子,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板书设计 含义 认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分类 含义 实践 特征 决定作用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习题练习)8.教学反思与改进9.学习评价设计(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学生能否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观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专注度,评估学生学习态度;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是否阅读教材、是否小组讨论、是否联系生活实际等考察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关注学生的回答,考察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