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教学内容分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本框所述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与第一框所述的“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是理论(工具)——辨识——行动,逐层递进、前后呼应的逻辑关系。这一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目。第一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阐述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目“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阐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植根孕育于中华文化。第二目是第一目内容的深化与聚焦。)学习者分析 (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已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高中阶段后,在学习本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些都为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铺垫了良好的知识经验基础。 心智特征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高二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具有多样性、可塑性,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设计有梯度的任务,组织有效的学生活动,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讨论,全方位、多角度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在合作探究中落实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落实核心素养。但是本课有难度偏高的文化概念,又有具体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因此,本课授课具有一定难度。)教学目标 结合《经典咏流传》,能够阐述《经典咏流传》深受喜欢的原因,从而理解到《经典咏流传》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能够观看视频后谈自己的感受,感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能够在你说我猜的活动中清晰表达以及准确回答,进一步总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能够梳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并对其中一两个精神作出解释。4.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难点: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5.学习评价设计(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6.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导入:图片导入学生活动:认真聆听。议题一:品味经典节目,挖掘文化传承教师活动1 展示一组数据,表明《经典咏流传》“火出圈”。 播放《经典咏流传》片段,引导学生思考:(1)你喜欢这个节目吗?为什么?试着从形式、内容、情感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 (2)结合教材,概括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活动1 学生观看视频,表达观点。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该环节,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案例中分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议题二:致敬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教师活动2: 教师展示“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点出《经典咏流传》的致敬英雄栏目,与上一个议题进行衔接。 教师播放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 谈谈视频观后感。 你说我猜。A同学描述他心中的英雄人物或者伟大人物的事迹、特征,并点名B同学。B同学结合信息进行猜测,并说出该英雄人物或伟大人物身上的优秀精神品质。 3.教师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并抽取一两位同学选取其中一两种精神进行简单讲述。 学生活动2 观看视频,进行小组讨论。 观看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并能对其中一两种精神作出解释。活动意图说明:该环节创新教学活动形式,通过你说我猜的方式一方面落实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追问与学生的互动中突破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意义与发展史。议题三: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教师活动3: 教师展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段话,并点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抽取一位同学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学生活动3: 回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谈如何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活动意图说明:一是为了情感升华,二是为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概念性。板书设计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造性转化的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 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创造性转化 与创新性发展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 与民族精神 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谈视频感受时,学生语言表达方面匮乏;在你说我猜环节,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描述十分简单。这启示我们思政老师要在平时多给学生进行拓展,加强学生的知识、语言表达方面的储备。 本次教学设计中,增加了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更加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通过《经典咏流传》致敬英雄栏目,将《经典咏流传》与中华民族精神联系起来,将议题一与议题二联系起来,具有流畅性。说明: (1)教学设计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突出课时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设计情境化、活动化、任务化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实践性和整体性。日常工作中,教师“基本信息”可以简写。 (2)教学反思与改进突出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依据学生的变化和本课教学的特色,从教学观念系统和操作系统两方面进行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等是否合理,教学行为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情境活动和师生关系等是否符合教学规律,等等。从设计、实施、评价、理念落实等方面找优点,并说明今后完善与改进不足的办法。教学反思与评价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须真实客观。 (3)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学习评价要保持一致性,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评”的改进。可依据课堂实施实际状况整理教学实录和教学案例,详细呈现某一课时的教学实践过程,呈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表现;呈现教师引导(评价)学生深入学习的方式方法,从而分析学生在课堂每个环节中的实际表现和实际收获,突出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师的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对应。过程完整,资源齐全,任务具体,互动充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