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并序》核心素养目标 激发学生心理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学习目标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对比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内容,提升对比阅读的能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建立自身的正确的价值观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诗人用寥寥数笔便将战争的残酷和将军的轻敌骄逸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才情令我们叹服。那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挥毫泼墨的,又是因何而作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燕歌行并序》。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人物,进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问题:边塞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呢? 相关链接: 1.边塞诗形成的原因 (1)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2)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写作背景 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题解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燕歌行”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怨旷之情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境和戍卒生活的艰苦,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了解;同时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帮助学生明确诗歌的大体内容。 三、诵读感悟 吟咏诗韵 聆听范读,在教师的诵读指导下进行自主诵读。 明确结构 1.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按战事发展的顺序:出师—--失利——被围——苦斗(结局) 2.理清诗歌结构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 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 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苦斗, 突出壮志豪情。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结构,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知力。 四、深入探究 (一)展开分析:第一部分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2.“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展示答案。) (二)展开分析:第二部分 1.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展开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2.这一部分主要与运用了哪些手法? [设计意图] 进一步明确诗歌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四)写作特色 1.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出兵时的金鼓震天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 士兵的辛苦作战与大将军的纵情声色 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军的贪功懈怠 古时李广体恤爱护士卒与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 2.运用典故。 结尾运用典故,写李广李将军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讽刺了将领们贪功懈怠、享乐腐化、不恤士卒,表达了对他们的不满。 (五)课堂小结 本诗描写了边庭士卒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赞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同时又以同情的态度,写出了他们离家远戍的痛苦。诗篇还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请同学们再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诵读训练,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 五、拓展延伸 (一)实际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运用了对比,“马后桃花”,指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上,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运用了借代手法,“马后桃花”,指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二)比较阅读 阅读曹丕的《燕歌行(其一)》,比较分析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同:两首诗都写了思妇的对征夫的思念,借此表达思念的遥遥无期,都写出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对他们的同情。 异:曹诗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统治阶级能对普通百姓如此深刻同情,这是很可贵的;而高诗则着重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练习诵读本诗,体会诗境。 3.完成课后配套习题。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板书设计 《燕歌行并序》 出师 战败 被围 苦斗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练习诵读本诗,体会诗境。 3.完成课后配套习题。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