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荷塘月色朱自清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了解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2.学会运用本文的比喻、通感、动词使用、叠音等修辞手法,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技巧。3.品味文章语言,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4.分析并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7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像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写作背景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题目解说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课文字音xiè duó wěng煤屑路 踱 着 蓊 郁 niǎo nuó shà chàn cēn cī bó袅 娜 霎 时 颤 动 参 差 斑 驳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倩 影 媛 女 棹 敛 裾fàn shāo hān梵婀玲 树 梢 酣 眠课文字词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袅娜:柔美的样子。脉脉:默默,形容水没有声音。一例:一概,一律。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整体把握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荷塘美丽的景色。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物。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10段 综合、归纳整体把握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景情任务活动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以表格的方式梳理关键词、句,并作分析。明确 以行踪与情感为线索行踪(明线)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暗线)家中乘凉 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不宁静走向荷塘 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寻宁静赏析荷、月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得宁静离开荷塘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失宁静忽忆采莲,又忆《西洲曲》 ①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②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失宁静回到家中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失宁静明线:行踪 (外结构)任务活动暗线:情感(内结构)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拓展线索概念 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分类 根据内容分类:①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线索;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③以空间变换作线索;④以具体的事物或人物为线索;⑤以思想(情感)变化为线索。根据出现方式:明线、暗线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文眼”,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整体把握1在散文创作中,有“文眼”一说。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明理由。所谓“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整体把握2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在朱自清写下这篇散文后,很多人慕名来到了这片荷塘,但是往往大失所望。现实中的荷塘美则美矣,但是却缺少了一丝梦幻和神韵。我们可以说是朱自清用自己的文字为这片荷塘添了一层滤镜,那他到底是如何来呈现和突出这种特点的呢?课文解析第四自然段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月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零星点缀缕缕颤动脉脉 看不见的比喻拟人、博喻通感比喻、拟人拟人而下由上到动由静幽雅宁静任务活动思考: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确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三个叠词的运用,把叶子的整体状态,个体形态描写出来了。“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宽广,“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亭亭”形容荷叶下面的荷茎形体挺拔修长。后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形容荷叶的舒展,具有动态美。任务活动知识补充: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任务活动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确 写荷花,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娇美。“袅娜”“羞涩”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的神态,前者状其饱绽盛开,后者状其含苞待放;“明珠”“星星”“美人”用比喻描写荷花的色彩,状其洁白。任务活动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明确 写荷香,运用比喻和通感的方法描写荷花的清香。荷香属于嗅觉,歌声属于听觉,但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歌声,二者都是隐隐约约、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课文解析第五自然段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到了哪些描写手法,塑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文本分析。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 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比喻通感朦胧优雅月影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比喻实虚实虚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任务活动①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明确 写月光。光,是抽象虚幻的难写之景,作者先用比喻的方法直接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虽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没有遮拦,一泻无余,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青”表明这是荷塘荷叶上的雾,“浮”表现雾飘渺轻柔,“薄薄”与下文“轻纱”照应。“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荷叶不再翠青,荷花不再纯白,一例的失却它的本色,变成了乳白色,这正是隔雾看花之景,混混沌沌,浑浑噩噩,“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朦朦胧胧。任务活动②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明确 这里写月影,通过月影写月色。杨柳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正面状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是寓美于丑,化丑为美。月色是单一的,但是月影却是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多姿多彩的。任务活动③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明确 这是总写月光和月影。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美感。课文解析第六自然段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描写角度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荷塘的四面杨柳树梢树缝树上水里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由远及近、视听结合任务活动①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明确 写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表现树之多,“重重围住”表现树之密。描写“空隙”,反衬了树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任务活动②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明确 写树色“阴阴”,像“烟雾”;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路灯光“没精打采”,表现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胧。任务活动③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明确 写蝉声和蛙声。这一句的言外意是,唯有大自然中的生命才有自由,而自己却没有了自由。露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个恰恰冲淡了第4、5段淡淡的喜悦。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整体把握“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整体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梁元帝像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整体把握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写作特色分析特色,学以致用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写作特色活动1:欣赏段落铺排之美思考1:第四段怎样写月下荷塘的?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写景方式有何特点 明确 第4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写景方式:定点观察。写景顺序是: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思考2:第五段是如何描绘荷塘上的月色的?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明确 第5段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先写看到的月光再写自己的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相生。写作特色活动2:分析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明确 ①手法灵活多样,善用修辞。如: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②语言新颖,用词精准传神。 如:动词和量词等。③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文章通过游踪的转换,以景物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变化。④运用叠词,节奏鲜明。如: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