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选择题1.下面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B.颈联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C.尾联描写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诗人这一年刚45岁,可见“白头”是虚写。D.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2.下列对《春望》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B.首联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的荒凉景象,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伤感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3.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B.“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C.颈联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收到家书后诗人欢喜。“抵万金”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D.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B.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在春天,花、鸟本是常见的美好事物,但诗人笔下的花会“溅泪”,鸟会“惊心”。C.颈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D.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5.下列对《春望》诗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作写唐朝安史之乱期间所见,山河依旧,可国都沦陷,传达出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慨忧愤,深沉含蓄。B.颔联移情于物,“花溅泪”“鸟惊心”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将世事艰难,家人分离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中。C颈联写诗人离家半年,听说长安城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十分想念家人,感慨家里的书弥足珍贵,抵得上万两黄金。D诗作意象甚多,远景的山河城郭,中景的荒草残木,近景的春花飞鸟,自身的稀疏白发,步步推出了既伤且悲的画面。6.选出下列对《春望》一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城春草木深”写出了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是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说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不断,家人的平安让人倍加惦念,以夸张手法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家人的强烈思念。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白头”是虚写,其时诗人才45岁,以夸张手法抒写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城内草木茂密幽深,整个城市充满着荒凉凄惨的氛围。B.颔联借花鸟写人的感觉,花为诗人伤心流泪,鸟为诗人心惊胆战。C.颈联写出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等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感人。D.尾联中“搔更短”、“不胜簪”饱含了诗人伤时忧国、悲己思亲之情。8.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首联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表现国都沦陷后的凄惨悲凉,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B.颔联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用“花溅泪,鸟惊心”,写出了对乱世别离的悲凉之感。C.颈联呼应上联的“时”和“别”,写出了战火连绵时期家书的珍贵。D.尾联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愁和无奈。9.下列对《春望》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二、三两联的上下句都是工整对仗。B.颔联中“花溅泪”“鸟惊心”,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C.颈联的意思是战乱已经接连几月,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D.尾联用虚写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诗人未老先衰的形象。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托感于景。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C.本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D.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11.下列对古诗《春望》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有“诗圣”的美誉,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B.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分四联,颈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C.全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描写所见景象,后四句传达感叹忧愤之情。D.这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2.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C.尾联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派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二、情景默写13.理解性默写填空。杜甫《春望》(1)战乱中,杜甫在《春望》中低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盼望收到亲人消息的急切心情。(2)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在《春望》巾通过花鸟,以拟人手法抒发悲愤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春望》中表达作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诗歌鉴赏1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为五言律诗。通常的律诗每首八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B.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C.“家书抵万金”,饱含无尽辛酸、无尽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贼,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5.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诗中写到了“泪”,请分析它蕴含的情感。16.下面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B.诗歌的前四句是春望之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很有层次。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D.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7.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历来被人们称颂。唐朝诗人李绅得家书后喜极而泣,也写下了“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的诗句。请从修辞或炼字的角度说说两者的共同之处。18.下列各项中对诗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的“望”字既指望见山河破败,城春草深;又表明作者渴望国家安定,家人团聚。B.首联写春望所见,描写了国家灭亡,都城荒草丛生的满目凄然之景象。C.颔联移情于物,运用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感伤离别的感情。D.颈联“三月”表明离家时间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思家念亲之情。19.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0.“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塞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2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颔联借对花鸟的感受,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受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C.这首诗的颈联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保家卫国的感情。22.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景抒情,“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中草木繁茂,生机盎然的春日美景,令人欣喜。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运用对偶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D.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侧重写“望”中所见,情景交融;后四句重在抒“望”中所感,思家忧国。2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2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使人怵目惊心;一个“______”字,写出了长安城里凄凉的春景。25.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深沉蕴藉,真挚自然。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无限的感慨。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2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8.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杜甫,他被后世誉为“______”。29.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述望中的悲凉景象,为全诗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B.“烽火”一联,写战火连绵不断,与家人通信之难,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C.尾联的细节描写,刻画出诗人的苍老之态,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伤思念之情。D.全诗通过描述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主要表现出广大人民所受到的痛苦折磨。30.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什么值得品味?31.“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____________。32.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的明丽景象,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刻画得生动而形象。33.请自选角度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34.下列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盛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这首诗的颔联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尾联,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表现自己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直抒胸臆,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35.展开想象,谈谈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6.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37.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妙处。参考答案:1.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是实写作者的苍老之态,“白头”是实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2.D.诗的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稀疏插不上簪。从头发的变化,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选项“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表述有误;3.C.收到家书后诗人欢喜。“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错误,“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收到家书后诗人欢喜”错误,应是对家书的期盼;4.A.“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有误。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此时正处安史之乱之中,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作者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长安城的破败,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5.C有误,颈联写了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十分想念家人,感慨家里的书弥足珍贵,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指战争,而不是真的大火。6.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白头”是写实,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尽管诗人这时才45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这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D项中“‘白头’是虚写”“夸张手法”赏析有误。7.B.颔联中“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颔联可理解为: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而非“花为诗人伤心流泪,鸟为诗人心惊胆战”;8.D.“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愁和无奈”有误。由诗歌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这个时候诗人经历的是国破家亡的时候;由诗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诗人对于家人的思念之深,但是难以见面。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的是自己年纪大了,再加上自己的忧愁之心,让自己更加得愁苦。因此,尾联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并非“壮志难酬、报国无门”。9.D.“虚写的手法”有误,尾联描绘了诗人正面形象,意思是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未老先衰,心忧家国的诗人形象,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0.D.“充分体现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有误,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1.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颔联,而非“颈联”;12.D.赏析有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因而,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非“壮志难酬、报国无门”。13.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详解】本题中“烽”“抵”“搔”“簪”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14.B 15.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14.B. 首联写春望所见,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故“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说法有误;15.结合诗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感时花溅泪”中的“泪”所蕴含的情感。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鸟儿叫声啾啾,本是一派开心美好的图景,诗人感于战败的时局,内心惆怅怨恨,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因此,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16.A 17.示例一:两者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万金”“千金”来形容家书的难得与珍贵,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示例二:两者都用了“抵”字,强调了家书的难得与珍贵,写出了作者对家书的期盼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解析】16.A.赏析有误。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没有“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1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赏析诗句。要求从修辞或炼字的角度说说两者的共同之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用“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书的难得和珍贵;“抵”字意思是相当(或相当于),突出了家书的难得与珍贵,蕴含着诗人对家书的期盼之烈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切。“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意思是拆开从远方寄来的书信有什么事情是欣喜的,寥寥无几的家书值万两黄金。同样,用“千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书的珍贵;“抵”字意思是相当(或相当于),突出了家书的珍贵,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得到家书的无法喜悦之情。可见,从修辞来看,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炼字来看,都用了“抵”字,意蕴丰富。据此分析即可。 19.尾联刻画了诗人头发花白稀疏,尽显苍老之态的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体会到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的情感。【解析】18.A. B.“国破山河在”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并非“国家灭亡”,此选项说法错误;C.颔联写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花溅泪”“鸟惊心”是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此选项说法错误;D.“烽火连三月”写战火一直延续到这春深三月,“三月”表明丧乱之久,并非表示“离家时间之久”,此选项说法错误;20.战争 【解析】20.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烽火连三月”的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此处借指“战争”。21.D.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全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并非“热爱大自然,保家卫国的感情”。22.A 23.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挠得满头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连簪子都快插不住了(或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解析】22.A.“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中因为战乱,草木无人打理,疯狂生长,一片破败的情景,令人伤感。23.本题考查描绘画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为: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把诗人形象描述出来即可。如: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24. 破 深 25.D【解析】24.此题考查词句的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写出了长安城里凄凉的春景。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25.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诗的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稀疏插不上簪。从头发的变化,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D项“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表述有误。26.D 27.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解析】26.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家书”指的是家信,而非“书籍”,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在战争中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表述有误;故选D。27.本题考查诗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搔”为动词,表现了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不胜”意思是:受不住,不能;写诗人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28.诗圣 29.D 30.示例: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以花、鸟作为“感”“恨”的主体,通过写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自己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感情。【解析】28.本题考查作者常识的把握。《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29.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D.“主要表现出广大人民所受到的痛苦折磨”有误。分析诗歌内容,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这句是写诗人困于长安时目睹国都破败、满目疮痍的景象,这一切让人心中愤慨,悲伤不已,所以诗人才会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写出了战火连续不断,诗人与亲人音信隔绝,对妻儿命运忧心不已的凄苦境遇。从这首诗中,我们可感受到全诗都是写诗人自己的见闻经历,由国家命运到个人处境,最后再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由“望”生“哀”,环环相生,表现出诗人饱受痛苦折磨、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并非“主要表现出广大人民所受到的痛苦折磨”;30.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花鸟是因人而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凝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结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痛苦,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也达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31.战事,战争 32.B 33.示例一:“破”写出了国都长安城破败、荒凉之景;“深”写出了国都沦丧、荒草丛生、满目萧然、一派萧瑟的荒凉之景。示例二: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强烈的反差,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解析】3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文学常识。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在文学作品中,“烽火”代指战争,战事。32.本题诗句赏析。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城春草木深”展现的是因为战争,百姓离散,草木疯长,无人打理的荒凉的景象,而不是“春色满城的明丽景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而不是“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B错误,选B。3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答题思路:把握诗句翻译,从修辞、景物、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展现的画面,体会表达的情感,分析出现的形象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从炼字角度: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写出了国都被攻破的场景;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写出了草木疯长无人打理的荒凉景象。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从手法角度:“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34.D 35.战火连绵不断,在这种非常时期里,想要收到家书十分不易,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国思亲之情。【解析】34.D.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搔”为动词,表现了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不胜”意思是:受不住,不能;写诗人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尾联间接抒情,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尾联并未运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故选D。35.本题考查诗文中寄寓的作者情感。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国思亲之情。36.B 37.“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的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从修辞、炼字、情感等角度赏析均可)【解析】3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城春草木深”不是描绘春色满城,而写出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凉。37.本题考查对重要诗句的赏析。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