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反对党八股(节选)》(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反对党八股(节选)》(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

资源简介

《反对党八股(节选)》教学设计
①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学习这篇文章,要充分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根据地的生存尚且艰难,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花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文风问题,其原因何在?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能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针对性以及现实意义。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列举了党八股的多条罪状,重点批评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在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正确的主张,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
②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体会本文说理切中要害,深入浅出的论述特点,并在文中找到典型的语句,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1.了解时代背景,准确理解党八股的具体内涵,以及反对党八股的时代要求。
2.领会本文纲举目张、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把握并应用到阅读和写作实践中。
3.体会并学习本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
4.理解反对党八股的重大意义,树立良好文风,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领会本文纲举目张、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并运用。
情景导入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孤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清】徐灵胎《刺时文》
对科举以八股取士的讽刺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了解时代背景
1942年,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党内主观主义的学风、宗派主义的党风、党八股的文风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严重障碍。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纠正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我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顿党的作风、进行马列主义教育的运动。毛泽东于1941年5月和1942年2月,分别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本文是毛泽东在1942年02月08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的报告。
3.了解“党八股”
党八股指革命队伍中某些人所写的文章。这种文章对于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如同“八股文”,所以称为“党八股”。
拓展:
“八股文”
八股文原是明清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一种脱离实际的僵化的文体,有固定的格式和写作套路。有以下特点:
①题目必须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②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③体裁结构有固定的格式,全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④通常禁用诗赋中夸张华丽的词语,不许引证古史,不许比喻。
八股文在形式上僵化死板,在内容上只许为圣贤立言,不许作者自由发挥,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洋八股”
“洋八股”是一种危害革命事业的不良文风。“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留过洋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吞活剥西方文化,死搬硬套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文章和讲话中玩弄词藻,洋腔洋调,空谈理论,大唱高调,看问题片面极端(即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的文风。这种洋八股的流行,严重窒息革命精神,妨害革命事业。鲁迅针对洋八股曾说过:“八股,无论新旧,都应当扫荡。”(《伪自由书·透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严厉批评了这种洋八股:“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4.解题
这是一篇声讨党八股的战斗檄文,标题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旗帜鲜明。这篇文章着重谈的是关于改进“文风”的问题。本文节选的是《反对党八股》中9~18 节。
5.了解“政论文”
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凡是对时政问题进行议论说理的文章,都可以属于政论文的范畴。
政论文的特点:政论文讲求确切、严谨,富有鼓动性;词语多具宏观性,频繁使用政治术语;句型单一,连接成分少,句与句之间无明确的逻辑关系。
环节二:初读感悟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精粹(cuì) 胆怯(qiè) 量体裁衣(liàng)  可憎(zēng)
滥用(làn) 蹩脚(bié) 接洽(qià)
寅卯(yín mǎo) 檄文(xí) 恐吓(hè)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言之无物:指文章或言论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剪裁衣裳,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
无的放矢:没有箭靶乱射箭,比喻言语、行动没有明确目标或不切合实际。
原形毕露:本来的面目完全暴露(含贬义)。
装腔作势: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面目可憎: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祸国殃民:指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
任务活动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思考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提出本文的中心论题,指出要分析党八股的“坏处”,并概括党八股的八大罪状。
第二部分(2至9段) 具体分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指出其危害、反动实质和克服的办法。概括党八股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严重危害。说明对上述八条应进行声讨。
第三部分(末段) 总结全文,阐明反对党八股,树立马列主义新文风的重大意义。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品读内涵,把握主题
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主题则是指文艺作品中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把握主题要结合主要内容、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情节等内容,加以总结。
研读第一部分。
思考1:第一部分怎样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题?
明确 首句“现在来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题,统领后文的论证,后句说要“以毒攻毒”,把党八股的坏处“叫做八大罪状”,体现着憎恶党八股的感情,表明了文章的论证架构。
思考2:什么叫“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明确 (1)所谓“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就是文章写得很空、很长,或是写得又短又空,它们都没有什么实际内容。这是讲文章的内容问题。(2)原因:一是写作目的不正确或不明确。有的人写文章不是为了用马列主义去宣传群众,武装群众,而是为了哔众取宠,“欺负幼稚的人”;二是写文章时不看情形,不看对象,只管自己写,不管读者读,因此动辄万言,令人生畏。(3)在群众中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4)文章无论长短,重要的是要有内容,言之有物。
思考3: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进行论述?
明确 例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研读第二部分。
思考1:这一部分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分别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这八条罪状的顺序可以打乱吗?
明确 八条罪状:
第一,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讲的是内容问题。
第二,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讲的是态度问题。
第三,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讲的是群众观点。
第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讲的是语言问题。
第五,甲乙丙丁,开中药铺。讲的是思想方法。
第六,不负责任,到处害人。讲的是革命责任感。
第七,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第八,传播开去,祸国殃民。
这八条罪状的顺序不能打乱,1—5条是讲党八股的具体表现,其中1—3条可以说是属于思想方面的,4、5两条可以说是属于艺术方法的,第6条挖根源:“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是“责任心不足”,这是党八股产生的根源之一。7、8两条讲危害——“流毒全党,妨害革命”及后果——“传播出去,祸国殃民”。八条罪状由表现到根源到危害,又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这完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思考2:课文是怎样论述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的?用了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明确  (1)①先提出本段论点——“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②接着分析批判“空话”的两种表现形态:长而空和短而空。
③然后以斯大林的演说为范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
④然后,辩证地指出短而空也不好,因为“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
⑤紧接着用长篇巨著《资本论》作为例证,并引用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明文章长短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⑥最后得出结论: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2)主要使用了以下论证方法:
①例证:斯大林的演说和《资本论》。
②引证: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③对比论证:《资本论》与有些老爷的长文章。
④比喻论证:长而空的文章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思考3:请简要说明课文论述党八股第二条罪状的论证过程。
明确  ①首先,提出论点: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②然后,分析党八股的虚弱的本质。引用鲁迅的话进行批评;运用正反论证的方法指出科学的东西不怕批,而党八股却害怕驳。
③接着,分析党八股的错误手段,说明写文章做演说,要有严肃的科学的态度。
④最后,强调写文章、做演说要靠马列主义真理,小结上文。
思考4:在批判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时,毛泽东列举了“工”字写歪、“人”字加撇的例子,进而批判了“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错误,阐述了群众观点的问题。假如将这个例子换成一篇“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文章或演说将如何呢?
明确  假如将上述例子换成文章或演说,势必造成引文过长,结构臃肿庞杂;另一方面,“工”字写歪、“人”字加撇这个例子是十分典型的,如果这么简单的两个字写得如此复杂而使人看不懂,那么让写字的同志来写文章、做演说,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作者选取的事例非常典型,具有以小见大的效果,不可换。
思考5:简述第四条罪状的论证过程。
明确  ①首先,用“瘪三”作比,论证其干瘪无味、面目可憎。
②然后,过渡到谈为群众服务这一问题,把“对象”和“语言”结合起来。
③随后,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怎样学习语言的问题。
④最后提出凡做宣传工作的同志都要学习语言。
总结
本文深刻地揭露了党八股的罪状和它对革命工作的危害,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的内容,阐明了抛弃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的重大意义,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战斗檄文。
任务活动二 锤炼语言,曲径探幽
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
思考1:本文的题目是“反对党八股”,换成“禁止党八股”如何呢?文章最后说又必须“抛弃”党八股,为什么不说“反对”党八股呢?
明确  (1)用“反对”不用“禁止”,是因为党八股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这是很难用行政命令禁止的,实行上也是禁止不了的。
(2)“抛弃”除了含有“反对”的意思外,还有“与之彻底决裂”的意思,因此较“反对”更进一层,具有了提高和深化的效果。
思考2:分析语句
① “懒婆娘裹脚,又长又臭”。
明确 用比喻,形象地批判了那种长而空、令人生厌的文章。
② “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
明确 用设问句进行逻辑推理,点明其动机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进而分析其效果也是坏的:“群众见了就摇头”;“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
③ “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
明确 再用设问把问题引向深入,强调了“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接着用《资本论》和俗语为例证,指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
④“最不应该”、“最要反对”。
明确 强调反对党八股第一大罪状的必要性,其中的两个“最”字和一个“必须”,表示态度坚决,语气强烈。
思考3:文章中的 “毒素”一词能否换成“因素”,“无赖”能否换成“无聊”?为什么?
明确  不能。
①“毒素”,原指某些物质所含的有毒成分,用在课文中充分说明“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是有腐蚀作用的害人的东西。“因素”却不含有这个意思,是中性词。
②“无聊”仅指空虚无意义而令人生厌,“无赖”主要还含有强横无耻、刁钻泼辣、蛮不讲理的意思。用“无赖”一词极写“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恶劣行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文风强烈的憎恶。
思考4:试概括本文语言的特点,并举例分析其效果。
明确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新鲜有力。作者恰当地运用了一些俗语、成语、方言词和比喻,使文章妙趣横生,极富吸引力。
①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样写,比“要由内容来决定”“要从实际出发”之类的说法更通俗,更生动,更亲切,同时也兼有比喻的修辞格。
②成语:“对牛弹琴”“得胜回朝”。前者强调“不看对象乱弹一顿”的可笑;后者用以讽刺那些装腔作势而自鸣得意的人,切中肯綮、风趣幽默。
③方言:“瘪三”本是上海一带的方言,用来比喻语言干瘪乏味,可厌可憎,具有视觉形象的具体性和直感性,胜过许多抽象的说明,同时也兼有比喻的修辞格。
④比喻:以“懒婆娘的裹脚”比喻“长而空”的文章之令人掩鼻,以“洗脸、照镜子”比喻写文章、演说要有责任心,都很新鲜别致,令人会心,言简意赅,十分精辟。
任务活动三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 ①在批判错误认识中充分地阐述正面主张。
破中有立──本文说理的最大特点。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使文章具有更大的鲜明性。将破除谬误与论述真理,极为灵活地错综地交织在一起,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批判什么,是非曲直,毫不含糊,旗帜十分鲜明。在批判每一条罪状时,一般按照提出问题(摆情况),分析问题(讲危害, 挖根源),解决问题(提出改正办法)这样的层次结构进行论证的。
②分项列举的论证方法。
文章把党八股的罪状列为“八条”,逐条批判,既各有重点,又互有联系,条分缕析,一目了然。因为每一项都有一定的角度,并能用准确鲜明的词语加以概括,所以条理非常明晰。
③破立之间过渡自然,前后照应,结构严密
本文在破和立之间用了过渡的词或句,衔接紧密。文章内容也前后照应。如第二段,指出长而空的文章使群众见而摇头之后,用“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么 ”一句过渡到批判短而空的文章也不好;接着语气一转,用“但是”一词自然地过渡到当前“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反掉那些为害最烈的长而空的文章,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扔掉,最后明确指出“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来同前面所指的罪状相呼应。这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具有结构严密,环环相扣的特点,在其它许多段落里也很明显。
④说理中的比喻,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从所用的比喻语言来看,有歇后语“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等。从比喻的方式看,有用一件事来比喻一件事的“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来比喻文章长而无内容,不受人欢迎;有用两件事来比喻一件事的“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来比喻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有用三件事来比喻一件事的“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做朋友要懂得彼此的心”来比喻写文章要有的放矢。从比喻的内容看,有的是一句话,有的却是整个的一个事例,如以洗脸这件事的整个过程做例子,来比喻写文章必须认真负责。
任务活动四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阅读材料
汉语,我为你忧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的高分纪录可以一再被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下滑、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么能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几千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 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许多语言现在仅仅存于典籍之中,有的基本死亡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为你不平!
(有改动)
思考:本文表达了对“汉语危机”的担忧,也提出了对学习外语的思考;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批判党八股的罪状之一: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也提出了学习外国语言的建议。综合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来看,在学习外语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 ①为了保持汉语的活力,可以学习外国语言,因为现在我们的词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
②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不能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
③外语学习不能喧宾夺主,外语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必须重视母语修养。
环节四:思考延伸
任务活动 阅读思考
材料一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
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画家把一个颜色盆放在面前,红的、黄的、蓝的,画家又调配着这些颜色,画出五光十色的画。鲜艳夺目的,阴沉浓重的,愉快的人,或是悲愁的景物。但不会画的人,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
文学上的语言工作也是这样。生活里有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也有人组织不好,语言贫乏,便连眼前一只猫捕住了老鼠的事,也说不清楚。
(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思考:针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两则材料提出了哪些主张?请简要概述。
明确 ①走进人民群众,学习并运用他们丰富生动的语言;②用心揣摩生活中的语言;③组织好语言,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资源的《分层作业》
收获 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