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芣苢》和《插秧歌》比较阅读学习目标:1、比较劳动氛围,把握情感基调。2、聚焦动作特写,体会劳动内涵。3、解说劳动画面,感受劳动之美。自由诵读,把握节奏,体味诗意。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情境设置:校社团准备征集劳动短视频纪录片,请你学习这两首诗歌,完成脚本设计。比较两首诗歌的劳动主体和事件,确定两幅劳动场景的整体氛围,从而确定背景音乐基调,完成表格梳理。任务一:比较劳动氛围,把握情感基调篇目 时代 主人公 劳动事件 背景音乐基调《芣苢》《插秧歌》比较两首诗歌的劳动主体和事件,确定两幅劳动场景的整体氛围,从而确定背景音乐基调,完成表格梳理。任务一:比较劳动氛围,把握情感基调篇目 时代 主人公 劳动事件 背景音乐基调《芣苢》 周朝 三五成群的女子 采芣苢《插秧歌》 宋朝 一家四口 插秧这两首诗都擅长用哪些词来呈现劳动场景?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两首诗的动词分别侧重描绘劳动的什么内涵?1、为了更好地拍好劳动微视频纪录片的特写镜头,需要同学们对《芣苢》的动词进行细致的理解和形象化的呈现。任务二:聚焦动作特写,体会劳动内涵品味动词,还原场面1、为了更好地拍好劳动微视频纪录片的特写镜头,需要同学们对《芣苢》的动词进行细致的理解和形象化的呈现。任务二:聚焦动作特写,体会劳动内涵品味动词,还原场面取得,获得拾取,摘取从茎上成把地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采摘芣苢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劳动过程)芣 苢《芣苢》只保留动词可以吗?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①《芣苢》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②在内容和主题上:渲染气氛(放松悠闲),强化感情,突出主题,体现了古代人民劳动和收获的快乐。全诗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这样写有何效果?何为插秧?拔秧 抛秧 接秧 插秧2、体会《插秧歌》中有关插秧的几个动作,尝试着表演,说说你从这些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家人的齐心协力、默契配合劳动的辛苦、繁忙;劳心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比较两首诗歌的劳动主体和事件,确定两幅劳动场景的整体氛围,从而确定背景音乐基调,完成表格梳理。任务一:比较劳动氛围,把握情感基调篇目 时代 主人公 劳动事件 背景音乐基调《芣苢》 周朝 三五成群的女子 采芣苢 明朗轻快《插秧歌》 宋朝 一家四口 插秧 紧张急促《芣苢》表现出劳动的愉悦悠然,《插秧歌》表现的是劳动的紧张忙碌。请你捕捉两首诗中最能打动你的劳动场景,设计劳动微视频纪录片解说词,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劳动场景,传递劳动之美。任务三:解说劳动画面,感受劳动之美我荐劳动画面 劳动诗句劳动关键词画面解说词任务三:解说劳动画面,感受劳动之美我荐劳动画面 劳动诗句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劳动关键词 艰苦,奋斗画面解说词 好雨知时润万物,紧锣密鼓现农忙。天空乌云聚集,他们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宛如一个个战士,穿梭在农田之中,奋力作战,哪顾雨水从头湿到肩,他们既顺应自然,无比珍视来自自然的馈赠,勤奋努力,同时也对抗着来自自然风雨的考验,争夺农时,坚强乐观。示例:回顾问题,联系现实2、劳动有何价值?1、编者为什么要在本单元安排这两首古诗?《芣苢》写出了劳动场面的欢乐,收获带来的幸福感《插秧歌》写出劳动的艰辛,为了生活富足辛勤劳动刘嘉 绘劳动的价值:这些描写劳作的古代诗歌,记录了古时的农民劳动的场景。劳动是辛苦的,因为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为了收获,我们的祖先辛勤劳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勤劳的基因。劳动也是快乐的,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作带来食物,让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生存繁衍至今。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他们的劳动场面(可参照《芣苢》《插秧歌》的内容),请你写一篇报道,要求既要有场面的描写,又要有记者的评论。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