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一 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总议题: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课标要求】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闸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表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教材分析】本探究是对前四课的概括与提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一方面着重于引导学生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一般规律有着深刻认识,另一方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持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四课书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历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创立、发展、完善的过程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同时,作为高中学生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有利于学生学好本节课内容。【学习目标】1.通过认识和比较各种社会形态,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轨迹,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增强道路自信;2.梳理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历程,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3.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学生反思所学所得的方式,激发学生努力学习,锐意进取,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等。【教学素材】通过展示、演说、商议讨论、展板设计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引导学生从“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角度梳理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与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且在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迁移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增强道路自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的讲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一起回顾一下人类走过的漫漫长路,一起来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本节课我们学习综合探究一《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新课讲授:总议题: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议题一:回看走过的路——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探究活动一:阅读材料要求和图片,回答问题。通过网络或实地参观博物馆等,搜集并展示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生产工具的资料,比较不同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借助绘图、表演等方式,展示不同社会形态的一些标志性场景,理解不同社会形态的特征。探究问题:比较不同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理解不同社会形态的特征。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讲解。点拨:比较不同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理解不同社会形态的特征。社会形态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原始社会 新旧 石器 所有制度: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分配制度: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共同劳动 人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 氏族制度奴隶社会 金属 工具 所有制度: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分配制度: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保障 人的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并被强制劳动 国家产生 奴隶主专制封建社会 铁器 农耕 所有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 分配制度: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贷、苛捐杂税,农民占有部分劳动成果 人的关系:农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人身自由 封建君主专制资本主义 机器 生产 所有制度: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人的关系: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资本家 自由平等博爱 民主政治制度探究活动二:读图,探究问题。探究问题: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进程。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讲解。点拨: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进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的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探究活动三:观看视频,探究问题。视频参见课件探究问题:结合视频内容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分析《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的必要性。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讲解。点拨:结合视频内容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分析《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的必要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长们正在面临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打碎与重塑。一方面,人口和家庭规模的变化(经济基础)对家庭教育(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基础)对家庭教育(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上层建筑)是通过立法确立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将深入推进家庭教育发展,培养造就优秀人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小结: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1.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上层 建筑原始 社会 新旧 石器 所有制度: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分配制度: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共同劳动 人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 氏族 制度奴隶 社会 金属 工具 所有制度:奴隶主占有生资并完全占有奴隶 分配制度: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保障 人的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并被强制劳动 国家 产生 奴隶主专制封建 社会 铁器 农耕 所有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 分配制度: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贷、苛捐杂税,农民占有部分劳动成果 人的关系:农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人身自由 封建君主专制资本 主义 机器 生产 所有制度: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人的关系: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资本家 自由平等博爱 民主政治制度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①含义: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基本标志。②重要性: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a.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B.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基本矛盾。(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6.社会形态的更替(1) 社会形态, 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议题二:比较别人的路——如何看待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探究活动四:阅读材料,探究问题。探究问题:查阅相关历史实例,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社会形态更替上的差异,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方式,或者比较社会制度的不同形式,如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撰写小论文,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讲解。点拨:撰写小论文,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1)人类历史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社会历史可依据生产关系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3)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外部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国家经历了形态的依次更替而有的国家则跨越式地前进。(4)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探究活动五:结合材料,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课堂讨论。材料:新中国成立前,四川等地的彝族地区大约有100万人口保留着奴隶制度,西藏、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区大约有400万人口保留着封建农奴制度。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大都附属于封建领主、大贵族、寺庙或奴隶主,可以被任意买卖或当作礼物赠送,没有人身自由。例如,在旧西藏,形成于17世纪并沿用了300多年的法律——《十三法典》《十六法典》, 将人严格划分为三等九级。法典规定,“上等上级人”的命价为与其尸体等重的黄金,“下等下级人”的命价仅为一根草绳。“下等人”占西藏总人口的95%以上。新中国为了保障人权,于20世纪50年代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昔日广大奴隶和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新社会的主人,西藏等地区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探究问题:阐明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模一样的。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讲解。点拨:结合上述材料,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作用,进而说明“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模一样的”。(1)人类历史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社会历史可依据生产关系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3)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外部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国家经历了形态的依次更替而有的国家则跨越式地前进;(4)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小结: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判断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其他因素: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3.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议题三:远眺前行的路——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探究活动六:观看视频,探究问题。视频参见课件探究问题:观看视频,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形成的?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讲解。点拨:观看视频,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形成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探究活动七:阅读材料,探究问题。从历史视角看: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经干辛万苦取得的宝贵成果,我们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必须倍加珍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从党的历史看,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取得重要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曲折;在历史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从世界视野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相比较,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可能是资本主义道路。近代以来照搬西方制度的教训已经表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与苏联模式相比较,中国可以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另一种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以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与其他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相比较,中国的现代化是自主选择探索的道路。一些落后国家没能跳出所谓”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发展标准和模式,不仅没能实现发展,又丧失了自身独立性。西方制度的“飞来峰”,并没能有效解决当地人民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紧迫问题。着眼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虽充满曲折,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探究问题:“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运用上述材料,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讲解。点拨:“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运用上述材料,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就必定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就必定取得巨大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小结: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1.科学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2.历史必然性①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③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年的实践中得来的;④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⑤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⑥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3.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板书设计】综合探究一 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1.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6.社会形态的更替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判断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2.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其他因素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1.科学真理性2.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