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写作任务文题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请准确理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佳作展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耿辰妤“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所处的礼崩乐坏的时代里,他勇敢提出了这样“推己及人”的修身之道。“不好的行为,不要让别人去做”,“恕”从如从心,凡是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要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进而,孔子让我们在修身的基础上更懂得了如何更好的与他人相处。当然,现在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大多变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的这套修身之法,易懂易行,穿越千年岁月,已经深深融入我们日常生活,成为我们代代相传的生活准则。民间常说,要将心比心、要设身处地,不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外化吗?如当你是一名行人时,自然希望所有的车都能为你让路,好在马路上畅通无阻;而当你成为了一名开车的司机时,又会希望路人可以不要总是争最后几秒的时间过红绿灯,使自己不得不停下等待。而如果大家都能把这几句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由此观之,孔子老人家在几千年前提出来的这套修身养性的标准,时至今日依然有深远的影响。不过在当代社会,我们还需要对这句话做一个更辩证的思考:“己所欲”就可以“施于人”吗?“己所不欲”是不是一定不能“施于人”?其实,“欲”或“不欲”的定义是很模糊的,人们难以推定统一的标准。毕竟,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你所相信的道理,不一定能说服所有人;你所体会的喜怒哀乐,别人也未必能感同身受。所以,“施”什么,如何“施”,便是解题的关键;如何解题,方法也不复杂,需要善意和智慧;问题的答案也很简单,换位思考。当我们把他人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时,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感受。此时,不强加对方所不想要的,“施”于对方有利的,才能找到双方合作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妇孺皆知的道理,越细想越觉得回味有偿。做一个有境界的人应当如此,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更应如此。正因为近代以来我们曾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乱,我们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和谐共处、共享和平;我们提倡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此消彼长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历史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点评:小作者的这篇作文审题还是比较准确的,话题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行辨析。作文开头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尝试进行历史语境的还原;接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在新时代还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部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篇文章比较亮眼的地方是对其中的关键词,“己”和“人”的辨析,探讨了人和我的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而且非常有针对性的对材料中“不欲”和“勿施”的关系进行推敲,如“己所欲”就可以“施于人”吗?“己所不欲”是不是一定不能“施于人”?这都是对其进一步深入的追问和思考,总体上呈现出了一定的思辨性。结构较为清晰,由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进一步上升到了国家,认为国与国之间也应遵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从而构建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在思辨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论证方面也有不足。但我相信,加以时日,经过不断的作文训练,小作者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己所不欲,慎施于人万格菲《论语》中共出现两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次是当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道。“恕”字拆开为“如心”,即如我之心,如你之心,如人之心,凡事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一下,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这要求我们从善心出发,宽容地去推度别人的感受;从善心出发去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另一处是当仲马问仁时,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也同样强调了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强加于别人身上。从经典中可以发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回答弟子何为“仁”和“恕”时提出来的概念,它强调的是“所恶勿施,泛爱博施。”这是一种推己及人,人我统一的德行,是一种待人接物,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若是能相爱,不强人所难,不夺人所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无疑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相反,如果己所不欲却施于他人,就会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技术发达的时代,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没有人愿意成为网暴的受害者,但人们却常常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肆意发表片面和不理性的言论,非黑即白的极端化评论才比比皆是,网络也逐渐沦为乌合之众宣泄情绪的媒介,在无形中伤害了他人,也导致社会矛盾加剧。而这不正是由于人们做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吗?然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并非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所有人的价值取向都是相同的,它消除了人与己之间的不同。但随着时代发展,个体真正成为价值的主体,不同主体的需要就使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己所不欲”不一定就是“人所不欲”,可能我不喜欢的东西恰恰就是别人所喜欢的。同样,“己所欲”就可以推给别人了吗 我认为这也是不可行的,“己所欲”也不一定就是“人之所欲”。缺少群体性统一的价值,“己所不欲”或者“己所欲”都变得非常主观。这种推己及人,事实上抹杀了个体价值追求的差异,是一种以己度人的主观强加。究竟如何“推己及人”呢?我认为它并不是简单地将自己喜欢的东西推给别人,也不是不将自己厌恶的东西推给别人,而是指一种“恕”,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体察“人之所欲”,以宽容包涵的内心去尊重和接受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与多元性,用博爱的心胸去普渡众人,从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终极目标,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变得兼容并蓄,大气谦和。所以我们人人都应努力做到“己所不欲,慎施于人”,用真正“恕”的思想去处理人际关系来立身处世,推动我们的社会日趋美好,日渐和谐!点评:这篇习作审题准确,立意颇有新意。小作者从经典中发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既从字形出发,剖析了“恕”道“将心比心”的内涵,也还原了历史语境中儒家所提倡“所恶勿施,泛爱博施”人我相处原则。接着她能联系社会现实,从反面阐释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在写完这一经典名句的人生启迪之后,小作者又进一步把思考推向深处,她紧扣写作任务中“可以有新时代下的辩证思考”的要求,就命题成立的逻辑前提进行了推敲,指出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由“己之欲”或“己所不欲”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是抹杀差异的主观强加。最后强调要以宽容体察他人之之欲,尊重他人之需,并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己所不欲,慎施于人”。作为一篇习作,本文思路清晰,条分缕析。不过,在联系社会现实和思辨说理的部分,小作者尚显笔力不够,还需多加积累和练习。从“己所不欲”到“他人不欲”徐诚阳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而易见,这是孔子作为老师对弟子子贡所问作出的解答,是一种人生的行为准则,其中包含的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思想。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就是自身,“人”便是他人。“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能强加在他人的身上。”这是常见的解释,此句如此深刻,在现代依旧能看到其思想价值。当今社会,网络与现实交织,人人都能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输出自己的思想。但也正是如此,人们常常一面强烈抗拒着别人的看法,却又一面大肆地将自己的看法输出给他人。个个仿佛贪婪的封建地主,寸土不让的同时又寸土必争,己所不欲却又狂施于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哲理就显得尤其得体适用。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互联网中人们无法做到行为上的“施于人”,但是观点,偏见,标签......这些东西却可以通过网络施加在他人的身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施于人”呢?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太多了,哪怕是己身所欲的事物,也不能确认他人便也欲,故此“施于人”实在是一种需要三思再三思的行为。面对以上情况,我们实在难以做到撇除迷雾对互联网上的事物做到完全洞悉,我们的许多认识固然是难以客观准确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做到“他人若不欲,勿施于人”。看似这只是思考载体由己向他的转移,但却是一种标杆的转移。从以自身为标准,到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标准,不仅需要思考自身的感受,更要一并思考他人的感受,以此来判断一个事物能否施于他人,这样显然更加的全面妥当。如此的做法也绝非只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到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也能够体现这样朴实的道理。我国建国初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得的巨大成功,便包含着这一朴素的道理。思考自己,思考他人,互相尊重,自然会获得别国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们需要努力践行的立身处事之道,是先贤所带给我们的思想财富。在新时代我们的新思考,又使它焕发生机,指引着我们砥砺前行。点评:这篇作文的小作者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对“不欲”和“施”这些核心概念的界定也比较到位。在理解关键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小作者尝试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小作者敏锐地发现仅仅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够的,对“他人所不欲”也应“勿施”。同时,小作者没有将讨论的范围仅限于生活中的人和事,而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想到了国家间的交往,体现了小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整篇文章思路较为清晰,论述有一定的层次性。当然,在思想的深度、语言的流畅度上小作者还需要继续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