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简介 课件(共7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简介 课件(共75张PPT)

资源简介

(共75张PPT)
统编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教材简介
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
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人文主题分布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人文主题——铸魂培元将“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作为隐性的精神主线,分解出若干人文主题,作为单元组合和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将学生生活,将学生个体关切与社会重要发展关联起来。必修上册必修下册青春激扬中华文明之光劳动光荣良知与悲悯生命的诗意探索与发现我们的家园媒介素养乡土的中国抱负与使命学习之道观察与批判自然情怀不朽的红楼语言家园责任与担当选必中册理论的价值苦难与新生历史的现场丰富的心灵选必上册伟大的复兴百家争鸣多样的文化逻辑的力量选必下册诗意人生时代镜像至情至性求真求实人文主题不断深化并回归本真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学习任务群分布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0.5)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0.5)外国作家作品研习(1)科学文化论著研习(1)选择性必修(6学分)选必上1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非虚构作品2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诸子散文3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小说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逻辑选必中1科学文化论著研习·社会科学文章2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非虚构+文学作品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历史散文4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诗歌戏剧选必下1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古诗词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各类文学作品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古代各体散文4科学文化论著研习·自然科学及科学史学习任务群——根植素养任务群1: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伟大的复兴(选必上)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2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冯健、周原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钟华论苦难与新生(选必中)6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7包身工/夏衍8荷花淀/孙犁*小二黑结婚(节选)/赵树理*党费/王愿坚非虚构作品非虚构+文学作品课程标准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阅读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特别注意选择具有理论高度和引领作用的论著……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述评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高扬旗帜任务群2: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诸子散文百家争鸣(选必上)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礼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庄子》7兼爱/《墨子》史传散文历史现场(选必中)6屈原列传/司马迁7 *苏武传/班固8过秦论/贾谊*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古代诗词诗的国度(选必下)各体散文至情至性(选必下)9陈情表/李密*项脊轩志/归有光10兰亭集序/王羲之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11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12 *石钟山记/苏轼1氓/《诗经》离骚(节选)/屈原2 *孔雀东南飞并序3蜀道难/李白*蜀相/杜甫4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立其根本任务群3: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苦难与新生(选必中)6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7包身工/夏衍8荷花淀/孙犁*小二黑结婚(节选)/赵树理*党费/王愿坚5阿Q正传(节选)/鲁迅*边城(节选)/沈从文6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再别康桥/徐志摩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秦腔/贾平凹8茶馆(节选)/老舍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比较:确立角度不同,各自独立;但时代和内容有很强的一致性,又相互融合。时代镜像(选必下)相互参照任务群4:外国作家作品研习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多样的文化(选必上)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狄更斯9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10 *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11*百年孤独(节选)/加西亚 马尔克斯丰富的心灵(选必中)9玩偶之家(节选)/易卜生10迷娘(之一)/歌德自己之歌(节选)/惠特曼*致大海/普希金*树和天空/特朗斯特罗姆群文阅读材料:《玩偶之家》(全剧)《雷雨》(繁漪)《伤逝》(子君)《娜拉走后怎样》兼有整本书阅读之用拓其视野任务群5: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理论的价值(选必中)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2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4 *修辞立其诚/张岱年*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5 *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求真求实(选必下)13自然选择的证明/达尔文*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增其理性任务群6: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学习逻辑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选必上:逻辑的力量◆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必修上: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丰富词语积累◆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任务群6: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学习语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演讲词,观点鲜明,态度坚决,铿锵有力,表现出毛泽东的睿智、豪情和自信。文中运用了较多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判断句来加强语气。朗读全文,体会这些词语和句式的表达效果。两篇文章有许多可以比较之处:比如二者都提到了“忘却”,前者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后者则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又如二者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前者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后者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这些都值得深入探究。现代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任务群6: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语言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其实是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因而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类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避免以今义理解古义。文言文必修选择性必修虚词1:而虚词3:常见虚词的梳理古代文化常识1:纪年纪时实词4:古今意义的不同(二)虚词2:语气助词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古代文化常识2:礼词类活用2:名词作状语古代文化常识3:称谓、座次古汉语特殊句式实词1:一词多义实词5:偏义复词实词2:古今汉语的贯通古代文化常识4:谦辞与敬辞实词3:古今意义的不同(一)对文见义断句翻译虚词4:古代汉语人称代词 词类活动3:总结与梳理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课程标准明确:“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与方法阅读相关作品,不专门安排学分。”2.课程标准指出:“指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节选的长篇作品中选择,也可由师生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性必修教材中长篇节选的课文很多,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阅读范围。3.教材编写过程中预拟编入教材(并已经做了设计)的几部书。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值得一提的隐在型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1.课程标准明确:“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单设学分,可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组合,设计一些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2.基本是融入到“单元研习任务”中加以体现。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写作安排与必修一样,将写作融合于单元任务。必修上学写诗歌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学写文学短评议论要有针对性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必修下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学写演讲稿叙事要引人入胜学写综述如何论证选必上材料的积累与运用审题与立意学写小小说尝试写驳论文选必中深化理性思考学写申论选必下语言的锤炼说真话,抒真情文章修改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基本情况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单元结构单元导语选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导语选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单元组织必修教材选择性必修教材课文选择任务设计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解读、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
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课程定位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必修课程——基础、公共选择性必修课程——拓展、深化选修课程——选择、个性必修课程:规定性的学习内容+规定的学习要求选择性必修课程: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可选择学习要求选修课程:选择性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要求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重要区别1.学习要求不同2.教学要求不同3.学业质量要求不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1.学习要求不同必修:3.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选择性必修与选修:2.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习,比之必修课程,内容更深广,更追求学习的精细、理性、深入,更广泛运用比较、梳理、整合、联系等研究方法(特别是具体的、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研究方法),更看重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2.教学要求不同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2.5学分,45课时。写作次数不少于8次(不含读书笔记和提要)。(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2)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3)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关心当代文学生活;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表、等级量表等自评互评的工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1)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3)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4)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5)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围绕所读作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注释、评点等资料,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比之必修课程,要更具建构性、研究性,更有深度。教师对教学内容更需要进行点状和专题性的研究,以研究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学习。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3.学业质量要求不同2.2在理解语言时,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其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能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作出评价;能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在表达时,能注意自己的语言运用,力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推理有逻辑。4-2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表达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准确、生动。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业质量要求从课程标准的2级水平提高到4级水平。也就是说,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是高考中的“拉分段”内容。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相应设计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被诟病的,就是缺少标准,随意性很大。现在新教材力图体现学业水平不同层级的梯度,大家要体会这方面的用心。建议老师们备课和实施教学时,研究一下新课标中有关学业水平的分级描述,再仔细琢磨一下高一到高二的教学梯度,以更好地理解和用好新教材。(温儒敏《“学习”与“研习”——谈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必修下第六单元举例比较1:学习内容选必上第三单元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必修下诸子部分举例比较2:学习提示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选必上第二单元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选必上第二单元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选必上第二单元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必修下《祝福》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选必下《〈阿Q正传〉节选》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必修上第三单元举例比较3:单元学习(研习)任务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选必下第一单元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必修下第六单元(过渡形态)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一些并不完善的总结1.从必修到选择性必修,“学习提示”的基本功能和写法没有太大变化,不同的在于:(1)学习要求越来越多地从“体会”“理解”转向“思考”(尤其是“基于……”“联系……”的思考)、“分析”、“研究”等。(2)叙述、说明的重点越来越多地跃出文本及其周边,更多关注文化思潮、文学流派、学术风格等。(3)有些“学习提示”本身就是精短的研习过程的示例。2.从必修到选择性必修,“单元学习(研习)活动”的基本结构没有太大变化,不同的在于:(1)对活动的专题化程度、研究深度的要求更高。(2)活动涉及的具体阅读角度更加丰富,阅读方法更加具体。(3)方法自觉意识更强,力图“把‘方法性知识’嵌入到‘研习’活动中”(温儒敏)。(4)对“写”的要求更具综合性、实践性、归纳性。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革命传统选必中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们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很多反映革命文化的作品,在政治、历史课上也接触过不少革命斗争的事迹,同学们自己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一些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以小组为单位,汇集这样的材料,群策群力,分工协作,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为作品集拟一个恰当的书名,设置合理的分类标准,还要考虑编排方式和装帧设计等。古代诗词选必下选择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或拓展阅读下面所列古代诗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获得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全班合作,编一本《古典诗词鉴赏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编排,如体式、题材、时代、风格流派等。准确理解“研习”“研习”=“研究”+“学习”?“研习”=“学习”完了再“研究”?“研习”=在研究中学习?“研习”=在学习中研究?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温儒敏老师的意见:1.“研习”,主要体现在“专题研习”。2.既要照顾学习知识“面”的广度,又要体现少量的“点”的研习的深度。3.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研习”是“体验性和探究性的研习活动”。4.“研习”的任务要有深浅、层次、角度的搭配,要有选择性。5.要把“方法性知识”嵌入到研习活动中去。6.“单元研习”的基本模式是:“初读”“精读”“讨论”“结题”。我的“续貂”:1.与其说“研习”是某种学习模式,不如说是某种意识,甚至习惯。2.“研习”与选修课程的“专题研讨”和专业性的研究有所不同。虽然都要进行研究,但“研习”更接近于“学习”,它在资料占有和理性分析的水平要求上都要低于后两者,且研究的方式更加灵活。3.不必把一般性的学习与研究性的学习割裂开来:一些点状的、具体的研究任务,完全可以融入对文本的细读、精读中;一些专题性的任务,也可以在理解、赏析文本时开其端绪、略现端倪,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给出适当的提示。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为例,体会课程标准对“研习”的思考课标原文(学习方式):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解析:在选择性必修部分,课程标准开始更多地强调对具体作品要“精读”“考察”“研读”,将学生的梳理、讨论、研究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入阅读的基础上。这是一个非常切实的转变,它意味着必修阶段的学习需要在大情境、大任务的背景下对教学内容丰富的经典文本进行取舍,选取,而选择性必修阶段的学习就要特别重视阅读的精细度和深刻度,不然就谈不上研究。在教学中不仅要就文本本身的思想、感情、脉络、笔法等做细致的解读与全面的把握,还要适当旁及作品的文学史、文化史地位,历史、文化背景等,为展开带有较多学科特点的研究做好准备。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课标原文(情境与视角):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解析:遵循这些思路设置的学习情境,可以更多地体现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体现学科的概括、推理、价值判断等,而逐步远离具体的生活。其实这体现的是一种学习规律,学习者的学习逐渐偏重学科内部的理解、学科本身的探讨,是其走向选修阶段的专题研讨乃至未来的专业学习的重要准备。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课标原文(重要的方法示例):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围绕所读作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注释、评点等资料,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解析:三个方法提示,围绕“资料”和“分析判断”展开。这是研究的两个基本要素,没有资料只谈个人感觉,或者罗列材料不去分析判断,都不是研究。“学习运用评点方法”提示我们要充分重视古人积累下来的文本解读成果。这些评点包含着多元的视角、开阔的视野、独特的方法和敏锐的感受,恰当使用,将前贤引入语文学习的多元对话中,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赏析文本,还能帮助学生获得研究的线索和灵感,一些优秀的评点本身也是宝贵的学习对象。另一方面,现当代的研究成果也不可忽视,比起古人的研究,它们的长处在于使用新的研究范式、体现新的思考方法。比起重视主观感受、集中关注某一局部或某篇文章的评点,现当代的研究可能更多客观性、历史性、全局性的分析。同时,这些研究的呈现方式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课程性质、设计特点与学习方式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研习点”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示例何谓“研习点”?1.带有一定的研究性、思辨性,体现某种研究方法。2.不一定都很复杂,不一定都很新颖,不一定都很深刻,不见得都是前所未见、人所未发的。只是常常被过度的文言语法现象教学和一般性的串讲翻译“挤”得难以展开。(警惕低效、重复的教学内容对更有价值的内容的“挤出效应”)3.“研习点”可以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来处理,还是布置专门的研究任务,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自主决定。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具体理解的“研习点”或偏于赏析评价,或偏于考证理解,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语言特点,特别是突破一般性的大致理解,发现经典名篇的独到之处和多重意蕴。例如,《陈情表》的语言究竟是如古人所说的“不事雕饰”,还是“雕而不饰”?《项脊轩志》以“项脊”为名是什么意思?“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何人所植?解决这两个问题对我们理解文章有什么作用?《兰亭集序》中的生命反思为什么特别能引发后人的共鸣?郭橐驼种树重视培元固本,与他所讲的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有何关系?从中能读出哪些道理?等等。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比较贯串的“研习点”涉及教材选文之间的比较,或是写法、语言,或是思想、感情。通过比较,既可以明确、深化对每篇文章的认识,也有助于得出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例如,《陈情表》与《项脊轩志》都以情真见长,但一篇有明确对象和实际目的,一篇以自我表现、自我抒发为主,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不同之处?《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都体现了对人生有尽的思考,其思考的方式和得到的感悟有什么不同之处?等等。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内引外联的“研习点”不局限于文本本身,常常与文章的历史背景、思想背景,作者的具体情况等相关。这些问题遵循“知人论世”的文学研究传统,既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也可以作为更具综合性的研究的基础。例如,《陈情表》能够打动(至少是说服)晋武帝,究竟主要是因为文中的一片真情,还是因为内容合情合理,切合晋武帝的政策主张?《兰亭集序》表达的对生命的思考,与当时(甚至魏晋时期)关于生命的常见观点有什么异同?陶渊明写《归去来兮辞并序》时尚在壮年(距他去世还有十多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人生“行休”之感?等等。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贯通拓展的“研习点”涉及贯通性的观照、文学史问题、文化史论题等,往往要进行拓展,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这些“研习点”都有比较强的综合性,难度较大,比较适合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研究。例如,从《陈情表》出发,联系初高中教材中的“表”“疏”“书”(甚至可以包括赠序、史传中“讽”“说”)等带有书函性质的文章,适当拓展,探讨其如何围绕针对性和实际目的去布局谋篇、组织语言;综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陶渊明诗文,适当拓展,探究陶渊明诗文独特的审美特质及其思想特征;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类型写法有所不同,其中的游记,从南北朝时期吴均等人的写景短章到带有浓重说理成分的《石钟山记》,似乎也颇有可梳理总结之处。又如,关于《兰亭集序》为何没有入选《文选》这个文学史上的传统问题,前人的论述有多个思路,可以做些综述归纳,也可以尝试得出自己的结论;柳宗元(包括韩愈)以普通劳动者为主人公的传记在古代传记发展史上有较重要的意义,可以与学生熟悉的史传做些比较,研究其选材、立意、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再如,孝长思亲和生命沉思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主题,这两个主题的表现角度和表达特点,可以由《陈情表》《项脊轩志》和《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这两组文章出发,回忆、拓展,梳理、总结,做些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文化观念”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文化观念”是把文本内容和人文主题连接起来的关键,也是“大情境”“大任务”设计的重要要素。《陈情表》标举孝道,情真意切,无论是迎合晋武帝“以孝治天下”政策以免激怒皇帝,还是用晋朝的国策来“堵”皇帝的嘴以求自免,他对祖母的孝心是真诚,孝行是实际的。“孝”作为中国人特别重视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标准。《项脊轩志》则以表现对亲人的深厚感情为主。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中国文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家庭本位,重视家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上述两篇文章中,无论是李密自陈“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还是归有光念念不忘“项脊”轩名,感叹“诸父异爨”,都能看到对家庭、家族的重视。可以说,这两篇文章体现的主要是伦理性、社会性的“道”。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命的沉思,是哲理性的“道”。随着“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觉醒”,对人生命本身的思考在魏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魏晋时期“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兰亭集序》直面人生苦短、终有尽时这个令人无比痛苦的事实,对及时行乐,聊以忘忧和等同生死、齐一寿夭都表示了否定。《归去来兮辞并序》在远离尘俗和喜归自然的对比中,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真正价值的觉解,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无论在哪个民族、哪种文化,对生命的沉思都是永恒的话题。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的“绪论”中曾概括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家庭本位、“孝”道至重、隐逸为高均在其列。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种树郭橐驼传》围绕着“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治术的思考。关注民生疾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从孔子发端,至今不断。而柳宗元主张的为政要务本、清静,不要政令频出、扰民妨民,既是对当时乱政的批评,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某种总结,这里就包括了“与民休息”的文景之治等在内的。本文的“道”是针对现实政治的,可以称为“为政之道”。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石钟山记》表现出苏轼的质疑精神,也体现了他重视直接认识,不满足于间接认识的思想,属于认识论方面的“道”,可以概括为“致知之道”。在强调“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张载《正蒙 大心》)的时代,苏轼这种重视直接经验的认识论往往被视为他“所学不纯”的证据,但在今天看来,这种求实的认识论是非常可贵的,带有现代科学的精神。何况苏轼还关注到了认识和表达之间的关系(“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经验与常识之间的关系(“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一个方法意识很突出的研习任务设计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基于比较阅读的单元教学设计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一个比较复杂的研习任务设计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陶渊明的‘园田’”教学设计切入平易,开掘较难,可以“止于所当止”研习任务描述:以《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学习为基础,结合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陶渊明作品(《饮酒》其五、《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一),旁及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些陶渊明作品(如《归园田居》其三、《五柳先生传》等),并补入少量教材以外的陶渊明诗作(如《劝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等)。结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陶渊明的生平,研究陶渊明的思想世界。本任务属于作家研究,主要从历时性的角度进行研习,主要运用梳理比较、整合联系、猜想验证、诠释质疑等方法进行研究。选择“陶渊明的‘园田’”作为研习主题,主要是考虑学生中学阶段所学陶渊明诗文均与“园田”关系密切,以往曾入选教材的一些篇章也是如此。这样可以借力课内,适当勾连课外,降低学生理解有关文本的难度,为研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比较有利的条件。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1.进行文本学习,暗伏研习线索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注意通过序文部分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最后一次辞官的缘由;通过辞赋部分感受陶渊明对归隐生活的美好想象,理解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一些与研习任务有一定联系的问题,例如:(1)陶渊明出仕和辞官的原因各是什么?他以前是否还出仕过?(2)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在他眼中田园生活可爱在哪里?(3)陶渊明家里并不富裕,不当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经济来源,他真实的田园生活会是怎样的?(4)在陶渊明那里,“园田”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归隐有哪些特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全面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艺术的同时,对与研习任务有关的问题做一些集中的思考,为研习活动做些准备。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2.复习已学诗文,利用课外资源统编教材中所选的陶渊明诗文,学生已经学过,印象较深,稍加复习即可。少量补入的诗作,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把握其大意,重点把握其思想内容,了解这些诗作是怎样表现“园田”的,理解“园田”的内涵。(现行课文、老课文、适读诗文、研究文献)3.明确研习任务,提示研习方法在学生对相关文本已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布置研习任务,除了要明确具体的任务内容,提示研究方法外,还要重视指导学生了解研习主题从何处来,或者说了解研习主题的形成过程: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园田”是他诗文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但是“园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点概念,也不仅仅是仕宦生活的对立面,他对“园田”的认识也并非一成不变。只有深入理解“园田”,才能更好地理解陶渊明。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4.文本内容梳理,同时展开比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相关研究用文本进行梳理,包括其创作时间和主要的思想内容。由于陶渊明诗文的创作时间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整理本或年谱的说法提供给学生。下页的表格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梳理过程中展开比较,思考陶渊明不同时期诗文中对“园田”的表现有何不同,在这些不同中体现了他对人生、社会的哪些认识。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写作时间篇名有关“园田”的思想内容晋太元五年(380),一说作于晋元兴二年(403)《劝农》立足儒家立场,引用古圣先贤的例子,劝勉人们勤于农事,兼有对古代农村生活的想象晋元兴二年(403)《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描写田间生活的自由闲适,表现参与劳作的快乐,产生了长居田间为陇亩之民的愿望晋义熙元年(405)《归去来兮辞并序》 晋义熙二年(406)《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三描写农村生活的场景,如实展现隐居田园生活之不易,表现出对隐居田园之志的坚持晋义熙十一年(415),一说作于晋太元十七年(392)《五柳先生传》隐居田园,生活虽然艰苦,但内心充实而愉悦,非常“自得”晋义熙十三年(417)《饮酒》其五 宋永初三年(422)《桃花源记》 *陶渊明作品的写作时间和生卒年常有争议,以上写作时间大致以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为基础,参考龚斌《陶渊明集校笺》、邓安生《陶渊明年谱》,如所定年份差异较大则标出,差异不太大则不再标出。5.自行整合所得,形成初步认识指导学生对上一阶段研究所得进行整合,初步形成对出陶渊明“园田之思”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以历时性的认识为主,兼有纵深性的分析。兹举例如下:陶渊明早年对田园生活的认识建立在儒家重农观念的基础上,对田园生活的闲适和诗意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倾心向往,但对田园生活的艰苦和劳动的不易认识不足。随着对仕宦生活认识的深入,他更加向往自由的田园生活。他最后一次辞官,认识到田园是最适合自己本性之地,田园生活对他来说从诗意的向往转为必然的归属。这时他对田园生活的想想仍然是浪漫的,归田不久,他就不得不面对农业生产的艰辛和生活的贫苦。但陶渊明之所以被尊为古来第一隐士,就在于他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选择,他仍然安顿于田园生活之中,仍然生活在田夫野老之中,仍然寄情于饮酒采菊、山气飞鸟。不仅如此,陶渊明还想象出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构建了一个作为混乱、黑暗现实世界的对立面的乌托邦。桃花源是他对田园生活所有美好想象的综合,也是他所经历的田园生活的集中体现,更是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认同与对自己早年宗奉的儒家之道的背离。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6.联系生平背景,验证深化研究阅读有关陶渊明的传记类作品,比较全面地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与自己的初步认识相比对,作些验证与辨析,并利用传记类作品补充深化自己的研究,特别是进一步完善自己研究的证据链和逻辑链。可供参考的传记类作品:(1)李长之《陶渊明传论》(2)廖仲安《陶渊明》(3)龚 斌《陶渊明集校笺 前言》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7.参考学术成果,反思总结补充如果学生学有余力且较有兴趣,可以由这个点出发,阅读一些学术论文,进一步从其他角度理解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如政治态度等),当然还可以进一步了解魏晋时期的隐逸之风,了解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可供参考的论文(论著章节)举例:(1)吴云《从陶渊明的归隐看他的政治态度》(2)李文初《论陶渊明之“隐”》(3)龚斌《陶渊明归隐原因论析》(见《陶渊明传论》)(4)逯钦立《读陶管见 归隐与躬耕自资》(5)王瑶《魏晋文人的隐逸思想》研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学生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回顾研究过程,总结自己在研究方面的得失,介绍自己在研究方法方面的成功之处。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研习任务,可以完整地做下来,体验一个全过程的专题,也可以根据学情,只做一部分。建议在设计研习任务时,每册教材都安排一个这样的“大”一点的任务,但还是要以具体的、比较的、勾连的研习任务为主。一些并不成熟的教学思考谢谢各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