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 拒绝“旁观者效应”——心理健康教育课 课件 (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心理健康 拒绝“旁观者效应”——心理健康教育课 课件 (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拒绝
“旁观者效应”
目录
01.唐山事件概述
02.攻击行为的背后
03.不同的反应
04.我们该怎么办
PART ONE
事件概述
事件概述
2022年6月10日凌晨,河北唐山一家烧烤店多人起冲突,疑因男子酒后骚扰女子,随后多人对女子进行殴打。目前,九名涉案人员已全部被逮捕,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PART TWO
攻击行为的背后
攻击行为的背后
挫折攻击理论
自卑补偿心理
全能自恋
挫折攻击理论
《本能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挫折攻击理论」提醒我们: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会遭受挫折,因而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挫折越大,越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唐山打人事件的男施暴者因为在公众场合被搭讪女生拒绝,觉得丢面子,遂发起攻击,这种“挫折感”直接引发了暴力行为。
自卑补偿心理
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便会受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等因素衍生出的自卑心理,而有自卑心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他们补偿自卑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全能自恋
全能自恋是婴儿典型的心理特征,婴儿认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巨婴成年人的全能自恋杀伤力巨大。
在他眼中,自己就是上帝,都是对的,其他人和万物都需要围绕着自己。并且觉得:一切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你错了。
巨婴成年人对自己的过错没有一点意识。
PART THREE
不同的反应
“受害者有罪论”
偏见
偏见,是指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者负向的态度。
刻板印象
主要是是指人们某个事件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件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好女孩”
穿着“暴露”、晚上给 外出=“品行不端”???
由某些行为特质推断一个人的品行
父权制
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观念
物化、消费、娱乐等不尊重女性
鼓吹的附属性被成了理所当然。男权社会里,对于女性的“商品性”、“从属性”的心理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以至于唐山事件施暴者胆敢公众场合调戏、轻浮女性,被拒后还敢拳脚相向。
女性弱势的无力感。每当有女性被侵害事件曝光后,谴责女性道德问题层出不穷:”苍翼不叮无缝的蛋,那女的也不是好东西“、”自己穿的那么暴露,不就是为了勾引人“、”女孩子家这样真不要脸“ ,可悲的是发表诸如此言论的不只是男性,还有很多吃瓜的女性,更有为人母的女性。
1964年3月13日凌晨,一位女性酒吧经理
Kitty Genovese在即将到家时遭遇到持刀暴
徒侵犯,她惊恐的尖叫并恳求帮助——
“天啊!他刺伤了我,来人哪!请帮帮我,请来帮帮我……”
凄厉绝望的叫声回荡在寂静的黑夜里,格外刺耳。
但就在案发现场,她周围的38户邻居却没有一人立即伸出援手。很多人的确走到窗边观望,并目睹了她外在歹徒的刀下挣扎。但直到歹徒离开,才有人打电话报警。
为什么会有“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在紧急事件现场,由于旁观者的存在,个体的利他行为受到抑制,受害者得不到帮助。现场的人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袖手旁观,受害者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这种现象违背常理,因为我们通常会认为在场的人越多,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为什么会有“旁观者效应”
从众心理
社会生活中,人们在行为举止方面倾向于模仿他人行动。这种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更为突出。
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
责任扩散
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代价会减少。
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
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一个人在路见不平时是否会“拔刀相助”,往往要经过一个决策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在大量的情景实验后发现了人们是怎样决定是否去帮助他人的,如图:
我们可以看到,决策树上只有一条路能导致帮助行为,而在这条路上需要进行三次决策,当三次都判断为“是”才会出现帮助行为。
PART FOUR
如何应对
首先要呼救或采取行动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接着尽量把自己面临的危险程度提高(如果你不报警我就有生命危险、我伤得很重需要马上去医院等),让他人觉得情况越紧急就越容易获得帮助;
你可以直视旁观人群中某位你认为有能力帮忙的人,明确地要求他/她采取具体行动来帮助自己,比如:“这位穿衬衣的先生(这位戴眼镜的女士),请你现在马上帮我打电话报警(通知我的家人),我有生命危险!”
因为向特定某一个人求救,如果不帮助而出现意外,那人便会有愧疚心理,因此提高了获救几率。
受害者可以怎么做
当遇到这种判断不清的情况时,意识到自己旁观者的本能,果断实施援手,不要怕出洋相、怕尴尬
实施救援后,呼唤旁边的人一起帮忙,并可做出明确的指示(如:快报警,打110),一旦有人呼吁,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旁观者可以怎么做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