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时评议论文写作升格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时评议论文写作升格训练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时评议论文写作升格训练
作为一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在近几年各类考试中频频出现。学生写这类作文,议论说理常常自我为上,而不考虑对方或其他各方的利益关切。这种自我陶醉,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说理表面上能自圆其说,但论证不周延,议论缺乏说服力。为矫正学生这类文章的写作弊病,我设计了这堂课。
【思路】
本课由学生身边事(学校拟发布一项与每一位同学有关系的上下学交通管理规定)导入,让学生切身感受,一项规定(政令)的发布或实施,即便理由再充分也会使一部分人受影响,遭人反对,如果要评价这项规定,就不能不考虑受影响人的利益和关切,从而引出“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概念。接着通过具体示例,明确这类文章的基本特征和写作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提升“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论证说服力的基本策略,然后学以致用,巩固运用这种写作策略,提升“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论证说服力。
【教学现场】
一、导入
师:最近学校门前这条200米的步行道上学时拥堵不堪,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少走这200米,直接将孩子送到校门口,机动车、电瓶车、自行车、行人乱作一团,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为此,学校正与交管部门沟通协商,拟发布《学校上下学步行道交通管理规定》,上下学家长接送孩子严禁开车、骑车到校门口。对这项规定,你有何看法?
生:这项规定有助于维持学校步行道上下学次序,保障师生安全,早就该实施了,我们肯定赞成支持。
师:所有人都赞成吗?有没有反对,不支持这项规定的?
生(大部分齐):赞成!
生:我不赞成!这个规定虽然有利于保障师生安全,维护学校上下学次序,但没有考虑到一些特别情况,比如,个别同学腿脚不方便(班上有一位同学小时患严重小儿麻痹症,上下学需要家长接送),或者有同学身体不适,又不想耽误上学,如果这项规定实施,势必会给这些同学带来不少麻烦。
师:现在有人反对了,那这个规定还要不要实施?
生:一项规定的实施,是为了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就废止啊!
师:说得好!但如果让我们写文章对新规发表意见和看法,我们能不能不考虑这些特殊情况?
生(齐):不能!
师:看来同学们还是挺明事理的!那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对政策法规谈看法意见这类文章的写作,我把这类文章叫做“政令表达式”时评议论文。那么,什么是“政令表达式”时评议论文呢?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二、何谓“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
(屏显)
2015年5月1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自此,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大部分人对导盲犬乘车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表示担忧,比如车厢内有小孩,见狗就哭怎么办?车厢环境密闭,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怎么办?……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具有哪些特征?
生:首先,要对当下的政策法规谈意见看法。
师:嗯,很好!材料要我们对《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的实施进行评价,这是对政策法规进行评论。还有其他特征吗?
(教室一片安静,没人举手)
师:大家注意到题干要求没有,题目要求谈看法要体现“权衡和判断”。什么是“权衡和判断”?权衡和判断就是要做出选择和取舍,要表明态度,不能兼而有之。所以老师才把这一类作文命名为“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
(屏显)
“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的基本特征:
1.对当下有争议的政策、法规、政府做法发表意见和看法。
2.要做出权衡和判断,表明鲜明态度。
三、“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师:在明确了“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的概念后,我们来看看学生写作这类作文常常会犯哪些毛病。为了更直观地呈现此类作文写作的典型问题,老师找了一篇根据刚才那道作文题写得看似不错其实是有瑕疵,还可以优化升格的考场作文。同学们读一下学案上的这篇文章《犬与人同,共享尊重》,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
师:(五分钟后)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条理明晰,看不出什么问题,应该给高分。
师:你一连用了三个四字短语,从整体上评价本文,很精练,不错。
生:我也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文章有人文情怀,从尊重平等生命,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立意,有一定高度,而且语言也流畅优美。
师:你从立意和语言的角度评价这篇文章,有点高屋建瓴!这篇文章确实写得还不错,但老师刚才说了,它有瑕疵,还有可以优化,有没有同学看出了这篇文章的瑕疵?
(教室一片安静,谁都不举手)
师:一项政策、一项规定的颁布实施是出于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自然也会影响少数人的利益。我们在对一项政令表态发表意见看法的时候,能不能不考虑这少数人的关切呢?
生(齐):不能!
师:为何不能?谁来说说原因?
生:如果只从自身的角度谈对政令的看法,即使理由再充分,受政令影响的人也不一定会信服你!
师:所以,这篇文章谈看法只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没有考虑到受影响人的利益和关切,对吗?
生:嗯!如果在阐述自己看法时,考虑反对方的关切,可以让我们的观点更容易被对方接受,进而可以增强我们议论的说服力。
师:(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你说的太棒了!真的是太棒了!对了,这就是这篇文章说理还不到位,还有待改进的地方,也是目前很多同学这类文章写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屏显)
“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1.自我为上,自我陶醉、“自圆其说”的说理。
2.不考虑政令受影响人的关切,文章议论说服力受影响。
四、提升“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论证说服力的策略
师:刚才的讨论,我们明确了一点,即一项政令的实施肯定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对政令发表看法时,就不能不考虑受影响人的关切。如果议论时,我们能够考虑他们的关切,并提供一些打消他们顾虑的办法,他们势必会更认同我们的观点。那么材料中受影响者是谁?他们的关切点是什么?针对他们的关切点,有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请同学们合作讨论一下,然后填写下面的表格。
受影响人 关切点 解决办法(计策) 可行性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大约2分钟,有同学举手)
生: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针对受影响人小孩,我们首先要做好宣传,告知家长,导盲犬一般都是比较温顺的,不会伤人,孩子也不用害怕。
师:你的办法是做好宣传,打消人们对导盲犬的误解,可是如果这样做了,孩子还是要哭,怎么办?
生:那就在车厢内增派工作人员,负责隔开导盲犬和小孩。
师: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样?可行性强不强?
生:我觉得这个办法可行性不强,这会增加地铁运营的成本,现在的地铁本身票价低廉,没有什么利润,基本上是靠政府补贴亏本运营,如果增派工作人员,地铁运营就难以维持了,这样下去,可能影响的是更多人的利益。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那我们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盲人群体毕竟是少数,既然导盲犬会吓着小孩,会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我们可不可以将导盲犬与小孩和过敏人群隔开,为盲人设置专门进站通道和专用车厢?这样,既消除了人们的顾虑,也保障了盲人的权利。
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办法怎样?
生: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一举两得。
师:看来同学们还是挺有办法的,两三分钟内就想出了有用可行的办法。
(屏显)
受影响人 关切点 解决办法(计策) 可行性
小孩 怕狗,见狗就哭 1.做好宣传,告知家长导盲犬温顺,孩子可以亲近导盲犬 一般
2.增派工作人员 不可行
过敏人群 导盲犬可能携带病菌,导致感染 为盲人设置专门进站通道和专用车厢 可行
师: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用这些办法去说服受影响人,应该放在文章的哪个地方陈述合适?
生:应该在正面阐述完自己所持观点的理由后,再补上一段,陈述我们换位思考后给受影响人提出的一些解决办法。
师:能不能具体一点?
生:放在原文倒数第三自然段和倒数第二自然段之间,因为文章最周两段是在总结和倡议,在这里补上,与原文写作思路衔接紧凑,论证逻辑也更严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那现在同学们就试着来写一写,注意与上下文衔接,语言风格也要尽可能保持一致哦!
(学生在草稿纸上写,2分钟左右,有同学举手)
生:我写的是:当然,一个新政的出台,在满足一方利益的同时,往往也会对另一方的利益造成损失。导盲犬上车可能会带来的小孩哭闹和过敏人群的利益受损也不容忽视。作为新政的制定者在一开始就不能不考虑这部分群体的利益诉求。在加强宣传,消除人们对“盲人犬”误解的同时,管理者在政策制定的当初就应做一些实实在在的的事:在条例中增加增派管理人员进行秩序维护,为盲人设置专门进站通道和专用车厢的内容。这样,既消除了人们的顾虑,也保障了盲人的权利。这种基于各方利益考虑的新政才是真正智慧的新政,才更具人性化,更能彰显社会公平,更能保持社会和谐。从这一个角度说,我们的执政者还应提高政策制定的智慧和水平。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师:写得真不错,措施合理,和上下文议论风格整体保持一致。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提升“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论证说服力的基本策略:
(屏显)
1.换位思考,明确受影响方的顾虑和关切点。
2.针对对方的顾虑和关切点,提出可行的有针对性措施和办法。
3.正面阐述完自己所持观点的理由后,再陈述打消受影响方顾虑和关切的措施和办法。
五、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材料,针对材料中受影响的关切,先填写表格,再按要求写作。
有人建议推动街区化,原则上不再建封闭式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将逐步打开,实行内部道路公共化。这一动议关涉千家万户,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可以节约土地,缓解交通压力;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不利于小区安全;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将会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冲突,有利有弊,需慎重推行。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1)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符合文体特征;(2)字数不少于800字,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得抄袭。
附:要求填写的表格
受影响方 关切点 解决办法(计策) 可行性

【反思】
“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写作,学生普遍存在自我为上、自我陶醉、一厢情愿的说理弊病,认为只要“自圆其说”地阐述清楚了自己所持观点的原因,就等于说清楚了道理,论证周全了。殊不知,任何一项政令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和要求,在维护一部分人利益的同时,势必也会损害或影响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评价一项政令,即便理由再充分,也不容易让受影人e信服。通过这堂课,学生明白了“政令表态式”时评议论文写作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仅仅从自我地角度去说理和论证,要学会换位思考,考虑政令受影响方的利益关切,并以此为基础献计献策,消除对方顾虑,这样的说理和议论才更周全严密,才更有说服力。从“学以致用”反馈的结果看,学生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掌握了这种说理的方法与策略的。
其实,这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和策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当学生能够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时,学生的思维自然开始变得严密起来,学生的心灵也将会变得更加包容、善良而有同情心。
【学生作品】
敞出小区通和谐
熊凤梅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有了路,每家每户才能交谈,聚落之间才能交流,国家之间才能贸易,社会才能发展。而今中国的住宅小区千千万万,无数本可以使城市交通网络润滑的内部道路被拘束在一墙之内,实是可惜!
因此,对于推动街区化这一引发广泛议论的动议,我强烈地赞同。因为,只有逐步打破小区与大院的高墙,才能畅通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传统文化幌子的背后往往是既得利益者,所谓的领域“坚守"有时更成为这些人享有过多资源的武器。过去的数十年中,无数单位大院拔地而起,千万住宅小区如潮水般蔓延开来,随之而来的,便是森然的警卫大门和高墙。墙,本是居民住宅安全的保障,却逐渐化为了园笼,不仅阻隔了交通,更桎梏了人情。情,缘墙,而不复。
首先,当下中国居民小区安全早已堪忧。物管失败、保安消散、盗贼肆虐。墙亦如同虚设,墙的有无对不法分子已不起决定性影响。公众更该砍刀(担心)的是,倘若发生大灾,围墙的阻拦与道路的堵塞无疑会雪上加霜。
其次,今日的邻里关系也不复往日。人们早已对邻里家常不以为意。可如果推动街区化,原来各小区就会彼此敞开大门,此楼之户与彼楼人户间至少可以互通往来,这会不会一定程度淡化户户间的防备意识,和此前“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感,扩大交际范围,从而一定程度拉近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谊呢?
街区化的意义远非如此,一旦推行就意味着辞旧,意味着改良,也意味着迎新。
一方面,打开围墙可以“倒逼”许多单位、学校甚至医院等公共资源向公众开放,“倒逼”物业公司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从平面低效管理进化为立体综合式管理,毕竟是市场经济时代,业务不过关的物业管理将被淘汰,只有不断自我提升管理才能得到开放式小区业主的青睐。同时,推动街区化还可以“倒逼”小区道路与设施的修整与完善,让房地产行业焕发新的生机。
另一方面,开放的街区化势必可以推动社区经济发展。一旦鼓励推行,不妨借鉴他地成功改造模式。不说达到成都春熈路的人山人海,只看四川宜宾的莱茵街步行街的人气,既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美化了市容市貌。而莱茵步行街模式的成功,还引起了全国各地的注意,甚至绿城集团也曾前去参观学习过。这种小区改造模式无疑为街区化的具体方案做了有益的尝试。此外,当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后,还能为繁重的城市交通网络分流减压,腾出来的公共道路空间便能如田垦上的水渠,将车流输至每一处。
当然,任何一项新的改革,总犹如壮士断腕,注定会伴有疼痛。怎样把疼痛降至最低限度,怎样减轻具体的个体与家庭所有遭受的震荡,也应在这项议案制定和实施的考虑范围之内。须知,若要让街区化不只是空洞口号,拆除围墙前,相关政府部门先要拆除民众心里那道墙,让遭受影响的居民有足够的安全保障,私有物权不受侵犯。将心比心,谁不怕痛?如果相应的安全措施跟不上,私有物权受到侵害,街区化最终恐怕会因引发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而搁置甚至夭折。因而,街区化需有完善的配套措施作支撑,这看似拆墙,实则是再建一道法律治安防护墙,此墙稳固,百姓的心墙自拆,阳光自来,将整个城市照的亮堂堂。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面对传统保守的思想,唯有坚定的改革意志才能破而后继,文明文化的建设也不例外。因此,倡导推动街区化,以创造更先进合理的人性化的社会家园,较之公共设施糟糕的现状,这主张很可能会缔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开放小区留大路,宜居梦,通和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