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富贵不能淫》说课稿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孟子〉三章》中的第二章内容《富贵不能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富贵不能淫》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中《〈孟子〉三章》中的的第二章,这一章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本文通过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言论一事,本文是传统的议论文名篇,以景春和孟子的辩论形式,通过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言论一事,实际探讨的是“古代大丈夫标准”的深刻问题,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用古代父母对儿女的告诫作类比说到大丈夫的行为标准,进而导出本文中心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用有理有据的反驳语言,简明扼要充满气势的论证,驳斥了景春狭隘的“唯权唯势”的大丈夫观点,其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二、说学情初二的学生对文言文不陌生,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字迹潦草、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等,已经能够初步感知文章大意,但对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思想情感的分析能力较为薄弱,尤其是对本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八年级学生绝大部分虽然能理解文意,但在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知识方面,掌握得还不够扎实。三、说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意。2.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3.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4.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四、说教学重难点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教学重点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教师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来提高语文素养,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教学时,可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最后引导学生研讨先人哲思和文化。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中常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这“大丈夫”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揭示课题)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义、礼”,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齐读。读出语气,读出气势。范读。音频或自己读。明确:公孙衍:yǎn 天下熄:xī丈夫之冠也:guàn 富贵不能淫:yín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借助注释,了解大意要求:1)、借助注释,理解文意;2)、对重点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做圈点勾画。3、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1)、小组代表展示。(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板块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 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明确】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真正大丈夫的两个标准【明确】(1)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2)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4、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明确】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板块四、细读课文1:议一议本文论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辩一辩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研读文本后作答教师明确:《富贵不能淫》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开篇树立“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展开辩驳,先破后立-先直接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3:说一说本文的论证方法学生研读文本后作答教师点拨:(1)类比论证:"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中孟子以妾妇之谄媚顺从于夫子,类比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往上爬的行径。讽刺其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不过是女人、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称得上是大丈夫呢 (2)举例论证:"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举出男子加冠、女子出嫁的生活现象,讽刺景春连这样的常识都没有,实在是太不懂“礼”了。(3)比喻论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用“广居”比喻“仁”, "正位”比喻“礼”, "大道”比喻“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秦程看之风索达列“仁”“义 的信仰与追永。增强子文享调言的气费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和?”明确:做到“得道”二字,即人心向背,对战争有重要意义。、(4)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反面论证)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面论证)板块五、研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孟子的这些话,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首先,富贵是来之不易的,是要求倍加珍惜的。有些人富贵起了来,就被富贵冲昏了头脑。把当初的凌云壮志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是什么为富不仁的事情都做出来了;其次,贫贱的时候要坚定意志,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很不容易得的。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要经历贫贱的阶段,要通过在贫贱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要学会在贫贱中忍耐和寂寞,在一切诱惑面前能保持住自己一份宁静的心态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这样才有可能在贫贱中崛起。第三,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摧眉折腰。只有坚持俊迈的节操,不屈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赢得光明的前途。板块六、课文小结《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一书,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板块七、作业布置(二选一)1、说说你对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标准的认识。2、你认为有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皆可)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文章的内容组织进行,分清层次,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板书。最后总结结论,引起重视。整个板书内容紧紧围绕中心,突出结构层次,逐层概括推进,明确主旨。八、教学反思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因为文言文的掌握是中考必考内容,更重要的是,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历史文明的结晶。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更是佳作名篇,都是古代文化的精髓,学习文言文,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还应有教之以“为人”、“为学”之道。因此,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富贵不能淫》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说理性文言文,是《<孟子>三章》中的第二则,它的教学应紧扣孟子说理散文“雄辩”和文言文的文体特点,以读识“言”,由“言”入“文”,由“文”及“人”,带领学生走进《孟子》,走进孟子,理解“大丈夫”的文化内涵。成功之处:1.教学重难点突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2.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按时完成了教学预设的环节。3.在学生合作翻译环节,起到了良好的督促和答疑作用。不足之处:1.由于个人对学生的引导沟通能力弱,导致学生在体悟孟子的大丈夫观及总结出自己的大丈夫观上没有做出相应的思考和对答。2.教学效果不佳。从研读课文这一环节开始,教学效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由于个人的文本解读能力较低,教学经验缺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足,无法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及指导,导致后半节课内容和情感上的空泛。3.课堂气氛不活跃。在课堂上不敢大胆创新,没有充分寻找发现学生的活跃点,教学过程较为拘束呆板,没有太多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师生之间没有形成默契的配合。因为对学情的了解和分析不到位,没有准确捕捉到学生的薄弱点和兴趣点,再加上自身教学能力不足,导致了课堂气氛的不活跃和失控。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呈现给学生更优质的课堂。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