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晨读素材篇
名言警句
1、一个人能承担多大责任,就能取得多大成功!
2、一个人越敢于担当大任,他的意气就越风发。
3、我所享有任何成就,完全归因于对客户与工作高度责任感。
4、爱情就等于生活,而生活是一种责任、义务,因此爱情是一种责任。
5、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6、我们不是为自我而生,我们国家赋予我们应尽责任。
7、无论男女,只要谁有进取的意志,谁就干得成。
8、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
9、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10、担当在一个内心中发生,他的生存就有价值了。
11、当一个作家深切地感到自己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的时候,这就会给他以美和力量。
12、责任和权利是双生儿,想要享受权利,那么就勇于承担责任吧。
13、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14、责任感以及有效地派任职务是成功企业经营要素之一。
15、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废物。
16、我睡着时梦见生活是美人,我醒来时发现生活是责任。
17、凡是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18、如果上帝要人后退的话,他就会使人的脑后长着眼睛。
19、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他的这些行为负完全责任。
20、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21、生命跟时代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永垂不朽。
22、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事。
23、我们地位向上升,我们责任心就逐步加重。升得愈高,责任愈重。权力扩大使责任加重。
24、历史和哲学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
25、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26、真理发现或道德责任完成都会引起我们欢欣。
27、责任心就是做任何事所需一种平常而力求完美心态。
28、为自己寻求庸俗乏味的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可怜而渺小的。
29、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30、光辉的人生中,一个忙迫的钟头,胜于无意义的人生的一世。
31、现代企业管理重大责任就在于谋求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两者一致。
32、历史和哲学负有多种永恒责任,同时也是简单责任。
33、人独特的个性是:给予多于接受,收获多于神的播种。
34、责任并不是你负担,而是一种你应具有信念,做一个有责任心人吧。
35、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
36、责任并不是你的负担,而是一种你应具有的信念,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吧。
37、勇敢些!让我们来献身。献身给善献身给真献身给正义。
38、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39、缺乏信心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出现困难倒是因为缺乏信心。
40、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基点正是责任心。
41、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42、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43、责任心,简言之,即是益人益己的诚信行为。
44、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45、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46、凡是我受过他好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47、提出目标是管理人员责任,实际上这是他主要责任。
48、如果一个人有了责任心,那么他会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得完美。
49、我们制作销售产品广告,但也请记住,广告负有广泛社会责任。
50、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
51、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52、提出目标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实际上这是他的主要责任。
53、人生须知负责任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乐趣。
54、要使一个人显示他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办法。
55、在他握有意志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他这些行为负完全责任。
56、我们的使命是照亮整个世界,熔化世上的黑暗。
57、一人做事一人当,男子汉应该有的就是责任。
58、回忆过去就会削弱自己当前的精力,动摇对未来的希望。
59、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不是别,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
写作指导篇
作文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材解读之友善篇(七)
经典名言阐释(四)
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中说·魏相》
【大意】
对别人的不足之处不求全责备,不勉强别人做力所不及的事情,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
【解读】
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通死后,弟子们为了纪念他,并弘扬他在儒学发展中所作的贡献,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成《中说》一书。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这句话意在强调不强人所难的君子之道,正是“仁政”思想的体现。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但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氛围当中。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就需要我们常怀一颗友善之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以己之长论别人之短,不以己之能强别人所不能,而是做到取长补短、互帮互助。这句话常用来强调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不能强人所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大意】
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你这位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解读】
这首诗是送别诗的名作。“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当时,一位姓杜的少府将要到四川去做官,诗人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作诗相赠。朋友离别,悲伤在所难免,但诗人以乐观豁达的气魄说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天涯海角也如同相近的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达了朋友间的情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友情深厚,江山难阻”。今天,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发达,距离已经不再是阻碍朋友之间相互联系的障碍。一个电话、一个短信,就能与友人回忆过去、畅谈理想。友情在于人心,用善良和诚意加以维护,友情一定能够长久。这句话常用于表达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据记载潭水深不可测。
【大意】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解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诗人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二人朴实、真挚而又深厚的友情。
汪伦和李白的事迹成为后世友情的典范。友谊的维系和加深不仅仅在于互相的尊重和理解,也需要有善意的主动付出,付出体现着真诚。这句话常用于形容朋友间友情的深厚。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
——唐·韩愈《原道》
【大意】
爱所有的一切叫作仁,符合仁义的行为叫作义。
【解读】
《原道》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匡复儒家正统思想,摒斥佛家、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取名“原道”,意思是探讨“道”的确切涵义。文章开篇韩愈就说了这句话,提出了仁和义的概念,之后他又说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是“道”。可见,韩愈认定道的本原是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他认为儒家是热情关怀社会和人生的,弘扬儒家讲求“博爱”的仁义道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友善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传承关系,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博爱”中的“爱”已然跳出了血缘宗族关系的限制和约束,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感情表达,也是整个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行而宜之”便是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世,努力倡导友善之情,发扬友善互助的精神,共建和谐社会。这句话意在倡导人们要践行博爱精神,行仁义之事。
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宋·林逋《省心录》
【大意】
用谦逊的态度待人接物的,是强有力的人;用与人为善的态度进行自卫的,是品德出众的人。
【解读】
林逋是北宋一位影响深远的隐逸诗人,终生不仕不娶,只喜好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除诗歌外,他还著有《省心录》一书,内容体现了他的处世观、名利观、养生观、文艺观。其中关于谦和友善的处世方法,在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方面给予现代人诸多教益和启示。
友善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谦和友善的人总是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谦和友善的举动会让人感到舒服和温暖。一个小小的善举,既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又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凸显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友爱。这句话常用来强调人与人相处要真诚、友善。
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
——宋·陆游《示元礼》
【大意】
倘能做一个街坊邻里交口称赞的好人,即使是一介布衣,也无愧于高官显贵。
【解读】
这句诗出自陆游写给孙子元礼的《示元礼》。全诗写道:“燕居侍立出扶行,见汝成童我眼明。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陆游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又受到孙子元礼体贴入微的照顾,愈发神清气爽,耳聪目明,大发感慨:做一个人们啧啧称赞的对社会有用的好人,哪怕永远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在任何高官显贵面前也绝无愧色。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不在于取得了什么名号,博得了多少荣誉,获得了多少头衔,更不在于当了什么官,当了多大的官,或当了多久的官。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帮起,让自己的“正能量”如同水波一般一轮一轮扩散开去,那么,“友善”之光,必能长久地普照中华大地。
开卷有益篇
微时评:“天宫课堂”绽放中国科普之花
  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感觉良好”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亮相。神舟十三号乘组太空授课,是“天宫课堂”在我们中国自己的空间站首次开讲。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从2013年的“太空授课”到今天的“天宫课堂”,中国航天给我们打开了又一扇崭新的窗口。精彩的太空授课内容,顺畅的天地互动交流,面向全球的开放直播,展示了中国航天的自信、开放和强大。
  如同八年前“太空授课”一样,这次“天宫授课”同样是精彩的一课。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这些沉浸式的科学试验,不只让我们看到了、见证了太空的神奇,更增添了公众对于太空探索的向往。而来自汶川、南宁、香港、澳门等地的孩子有关“是否会有外星人”、“航天员睡觉是否会做梦”等提问,则为这次“天宫课堂”增添了几分趣味。而水膜试验里盛开的美丽花朵,让我们感受到了王亚平作为母亲的一抹温情。
  “天宫课堂”是“世界上最高的课堂”,也是水平最高的课堂。这种高水平的背后,其实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从太空飞船到国际空间站,我们依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依靠的是航天人的默默奉献和自主创新。“天宫课堂”其实不只是一堂太空科普课,更是中国航天自信的展示、实力的展示。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天宫课堂”作为太空教育的重要形式,是连接青少年学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最好桥梁,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同时,通过“天宫课堂”的科普,可以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
  另一方面,“天宫课堂”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从太空飞船到国际空间站,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太空授课场地的变化,航天员老师授课的自信,更有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的日益强大。“天宫课堂”展现的是中国太空事业的成果,更是中国道路的自信,有利于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天宫课堂”绽放的是科普之花,是爱国之花。我们仰望星空,希望“天宫课堂”能在更多人的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拓展训练篇
树上的男爵
卡尔维诺
我的哥哥柯希莫 皮奥瓦斯科 迪 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1767年6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那天,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在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
我们的父亲一直同形势背道而驰,不合常轨。他一心考虑的只是家谱、继承权以及同远近的权贵们的争斗和联合。
柯希莫的生活总是那样超凡脱俗,我的一生却循规蹈矩、平庸无奇。但我们的童年是一起度过的,我们两个都无视大人们的恼怒,寻找与人们设计的道路不同的出路。我们爬树(不是像许多孩子那样图实惠,我们是为了爬到人上得去的最高处,找舒适的地方坐下来观看下面的世界),我们在河里逆流而上,在海边寻找岩洞,沿着别墅楼梯上的玉石栏杆往下滑。这样的滑行有一次成为柯希莫同家长激烈顶撞的原因,他受到惩罚,很不公正。从那时起,他在心里产生出对家庭(抑或对社会?抑或对整个世界?)的一种怨恨,后来决定了他在6月15日的行动。
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他往常可从来没有闹得这么凶。
当时我8岁,觉得全都是在做一场游戏,顶撞大人是所有孩子的脾性,我不明白哥哥表现出的执拗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马.上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
“怎么样?”父亲问柯希莫。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推开盘子。
“从饭桌.上滚开!”
柯希莫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走出餐室。
“你去哪里?”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子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栎树。他穿戴和打扮得非常整齐,他是按照父亲的要求弄妥贴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12岁。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他就这副模样往那棵多结的树上爬,手脚并用,以我们长期练就的准确而迅速的动作在树枝.上攀登。
“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母亲焦急地喊道。
柯希莫爬至一条粗枝的叉口上,坐下来,双腿悬垂着,两臂交叉,手掌塞进腋下,脑袋缩进双肩里,三角帽低压在前额上。
父亲从窗台里探出身对他喊道:“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主意的!”
“我决不会改变想法。”哥哥在树冠上说。
“只要你下来,我就要你好看!”
“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
从前有我哥哥在,我对自己说“有他替我们大家着想”,我只爱过日子。现在他不在了。我觉得我应当考虑许多事情,可是只有像他那样身体力行,只有像他那样一生到死都苛求自己的人,才能为大家做出奉献。
我记得他生病时的情景。我们看出来了,因为他把他的简陋的卧具搬到了广场中心的那株大核桃树上。而从前,他出于野生动物的本能,总是把睡处隐蔽起来。现在他感到需要时时有人照看。我的心紧张起来。
我爬上梯子。“柯希莫,”我开始对他说,“你活了65年了,怎么能继续待在树上呢?你想说的你都说了,我们理解,你向我们表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现在你可以下来了,那些终生在海上漂流的人也有一个离船上岸的年龄呀。”
他摆摆手做了否定的表示。他几乎不再说话了。他的病情恶化了。
一天早上,我们看见他不在卧具上,当大家抬头向上看时,都吓坏了:他爬到了树顶上,骑坐在一根极高的枝头上,身上只穿了一件衬衣。
“你在上面做什么呀?”
他不回答。他已经半僵硬了。他能爬上树顶简直是奇迹。
柯希莫坐在树上,纹丝不动。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就在这时候,天上出现了一只热气球。
柯希莫抬起头,注意地望着气球。
正在这时,热气球被卷入西南风的旋转之中,开始像陀螺一样飞快转动起来,向海上飘去。飞行员们抛出锚,锚带着长长的绳子在空中飞舞,闪耀着银白色的光,随着气球斜向飞行,现在飘到了广场上空,在大约与核桃树梢相齐的高度上。我们担心碰到柯希莫,但是万万没想到后来我们在一瞬间看到的事情。
奄奄一息的柯希莫,当锚的绳子靠近他之际,一跃而起,就像他年轻时经常蹦跳的那样,抓住了绳索,脚踩在锚上,身体蜷缩成一团。我们看见他就这样飘走了,消失在大海那边……
柯希莫就这样去了,没有让我们看见他的遗体返回地面。在家族的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
“柯希莫 皮奥瓦斯科 迪 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现身式叙述的手法,例如“我记得很清楚”“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我记得他生病时的情景”,从而实现对叙事进程的控制。
B.小说通过柯希莫从12岁到65岁始终生活在树上这种童话式写作,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缺憾,将“沉重”的主题包裹于“轻逸”的表象之下。
C.文末“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西南风的旋转之中”这些关于西南风的描写,既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不是写简单的反叛故事,而是通过“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像他那样身体力行”等议论,引发读者对人类生存哲学的思考。
2.小说结尾部分独具匠心,在“树上生活”的柯希莫最终“飞向天空”,这样写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虚构是小说的显著特征,而真实是虛构的源泉。小说中哪些方面的真实为它的虚构提供了支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C 没有渲染气氛
2.(6分)答案示例:
①柯希莫因和专制的父亲发生争执,而一气爬到树上,再未下来,“树上的生活”代表摆脱礼俗规则,自由地生活;“树”扎根于大地,代表柯希莫并没有逃离社会,他始终“替大家着想”。
②柯希莫最后飞上大空.拒绝回到大地,“大空”代表了自山和理想,“飞向大空”表明柯希莫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追求自我存在的空间和价值。
③卡尔维诺以他的童话式笔法启示人们,人世虽嘈杂,自由在高处,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棵大树,在上面向往蓝大,扎根大地。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答案示例:
①叙述视角真实。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法展开“我的回忆”,“我”是主人公柯希莫的兄弟,是柯希莫一生经历的见证者,从而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细节真实。文中的地名、人名以及生活背景与人物穿着等都来源于现实世界,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具体,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③情感真实。人物对自由的渴望、父子之间的冲突、母亲对孩子的担忧等情感都是现实中实有的情感,情感真实是小说的生命。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