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中国古代官员如何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目录一、选官标准的变化二、考核标准的变化三、监察制度的变化1、从时空观念角度概括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革过程。2、从史料实证角度探讨历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概括能力,以及辩证客观地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3、从历史解释角度立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引导学 生对制度的演进趋势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并形成制度的自信。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变迁1、早期官员选拔(1)西周积极:稳定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消极:但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 治,不利于长远发展。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标准:血缘(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世官制(2)春秋战国荐举(自荐)毛遂自荐荐举(他荐)鲍叔牙举荐管仲军功爵商君为发于秦,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汉书》标准:才能、军功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是一种适合战时(临时)状态下的选官方式。影响: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举荐、军功授爵2、秦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商君书·定分》“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上的专制。影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然而造成文化专制。以法为吏,以吏为师标准:法(1)背 景:汉初选官沿袭秦制,重在军功,故“公卿多起于屠贩”。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国家的不断完善和巩固,武帝时“吏多军功”的局面已不适应地主阶级政权的需要,军功地主开始没落,官吏出自“任子”或“赀选”的办法,已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因此,武帝时出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以强化中央集权制政治的需要,开始推行“以儒取士”的察举制,并逐步发展成为完善的选官制度。——王震亚《论汉代的察举制度》3、汉朝:察举制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回答察举制以下问题?①现实:汉初原有选官制度已难以选拔真正人才②经济: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③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察举制:汉代由公卿、列侯、刺史、及郡国守相等推荐人才,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的选官制度。标准:孝廉、茂才特点:自下而上;形式多样化考察荐举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要官员将本人考察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的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察孝廉举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讲求孝行、廉洁。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常科科目特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3、两汉察举制主科 察举标准 实施结果西汉 孝廉 才能和品德 各方面突出的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前期 孝廉 乡举里选 (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 /东汉后期 孝廉 门第族望 被察举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累世公卿局面形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两汉察举制演化表积极:扩大下品、寒门晋升的可能,打破血缘、世袭,带有一些平民色彩,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秩序;注重品行才学,促进社会风气改善,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消极: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材料2: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4: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材料3: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结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1: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思考:如何评价察举制?观察图片思考:这是哪一选官制度?产生于哪一朝代?为何产生?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预习考查积极: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材料1:很明显,由于设置中正统揽士人的品第,就把评品人物之权从名士大族手中夺过来归政府所有,使政府全面地掌握了选官大权,……中正的设立,标志着地方有了专门负责选举的官员,……九品中正制是举士举官分途之滥觞。……举士举官的分离,则是选官臻于完善的标志。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2: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思考: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孟郊登科是哪一选官制度?该制度何时产生?科举制,隋唐概念阐释(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回答九品中正制以下问题?1、产生------隋唐(2)选官方式:考试(3)选官标准:才学(1)背 景:①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②为加强中央集权。③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思考:与隋唐时期相比,两宋时科举制度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完善?北宋“取士不问家世”原则的确立,堪称我国封建选士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至此,魏晋隋唐“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的时代始告终结。——张邦炜《论北宋“取士不问家世”》完善的表现:“取士不问家世”,严查荐举,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保障考试的公平性。考试程序和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试制度、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①籍贯信息②三代脚色③所习经典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已糊名弥封拆去糊名弥封2、完善——宋拓展:从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创新先例。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停办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取进士139人,国子学录取284人,总计1,423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政府中影响也不大。仁宗一登基就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至此?”皇庆二年,颁布行科举诏。——据《元史》整理四书试人;时断时续;等级色彩浓厚2、中断——元(了解)4、衰落——明清2.生源: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3.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1.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八股文,也称制艺、“时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空洞,形式死板。读书人,最不济。烂诗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清·徐灵胎《刺时文》明朝洪武年间的南北榜案由盛到衰——南北榜争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思考:你怎样看待材料中的“南北榜争”及其最终结果?①反映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公平性(科举录取与经济文化发展关系)问题;②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沿用)。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钱穆《国史大纲》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的影响?5、影响:①打破门阀垄断,促进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②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③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推动儒学及教育的发展。④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⑤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弊: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学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朝代 制度 途径 标准西周 世官制 世袭(世卿世禄) 血缘春秋战国 荐举功劳制 举荐、授予 才能、军功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掌握律令两汉 察举制 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 德、才魏晋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家世、道德、才能→只看家世隋唐 科举制 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 才学两宋 科举制 考试 才学元 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 血缘、军功、才学明清 科举制 考试 才学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小结(笔记)思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选官制变化实质:把官员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官吏考核制度事关行政效率、吏治清明乃至民心向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历代统治者多重视对官吏的考核。韩非子认为:“明主治吏不治民。”唐太宗李世民把“选用廉吏”作为治国安民的四大方针之一;汉宣帝刘询曾感叹:“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他对以称郡守为代表的地方官吏在国家治理中重要性之高度肯定可见一斑。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为古代社会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今天的相关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镜鉴。二、考核标准的变化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一)秦汉:上计制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等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中央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上报郡国县、侯国郡国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御史府审核计簿,防止造假意味着中央加强了地方财政控制以考核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根据示意图回答有关上计制的问题?(1)考核时间:每年(2)考核对象:地方行政长官(3)考核机构:御史(4)考核标准:(5)考核结果: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官员的赏罚升降的依据(二)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唐对流内官员考课标准可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三)隋唐:吏部考课(1)考核时间:每年(2)考核对象:地方行政长官(3)考核机构:尚书省吏部(4)考核标准:(5)考核方式:品德、才能(四善二十七最)地方报告中央皇帝遣使巡查州县(6)考核结果:评定九等,确定官员升降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四)宋朝:制定严格考核标准(了解)宋代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守令四善四最》——宋神宗熙宁元年考核州县官员“四善”:德义、清谨、公平、勤恪。“四最”:断狱平允、赋人不扰;均役屏盗、劝课农桑;赈恤饥穷、导修水利;户籍增衍、整治簿书。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五)明朝:考满、考察依据升迁降调考满考察明朝考核内容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初考再考通考京察外察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名称 考核时间 目的或结果考满 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 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 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重点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三年六年九年三年六年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清朝考课制度京察大计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罢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六)清朝:京察、大计实行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京察的考核,以“四格”、“八法”作为升降京官的标准。四格:守、政、才、年。守代表操守,分为廉、平、贪; 政代表政务,分为勤、平、怠;才代表才干,分为长、平、短; 年指年龄,分为青、中、老。八法: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总结: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笔记)朝代 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 考核时间 考核对象 考核结果秦汉 上计制 每年岁末 地方行政长官 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 两宋 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 每年 九品以上官员 官员升降的依据明朝 考满 三年、六年、九年 任职期满的官员 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考察 三年 外地官员 查处官员贪、酷和作为六年 京官 清朝 京察 三年 京官 官员奖惩的依据大计 外省官员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考核机构专业化,权力扩展、分工明确。考核内容全面,经济社会指标与个人道德才能等。考核对象分类,全国官吏,京官与地方官分类考核。考核过程公开公正,与奖惩配合。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历经两千余年,在不同朝代监察制度内容不同,其发挥作用的历史背景以及发挥作用大小也不相同。三、监察制度的变化阅读史料概括总结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西汉十三州分布图中央 秦:御史大夫汉: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地方 秦:监察御史汉:(州)刺史影响:前期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后期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导致国家分裂。1、秦汉时期地方中央御史殿中御史御史中丞监察御史御史大夫御 史 台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威慑地方。“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中央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地方 唐:(道)观察使2、隋唐时期包拯:累迁监察御史、知谏院、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宋慈:历任通判、福建、江西、湖南提点刑狱使;苏东坡曾任杭州通判1.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2.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御史拥有监察权谏官拥有议事权3、宋朝时期1.中央:设御史台2.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访廉司元代肃政廉访司的前身是设置于至元五年的提刑按察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廷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每道仍设官八员,除二使留司以总制一道,余六人分临所部,如民事、钱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俟岁终,省台遣官考其功效”。监察机构严密4、元朝时期明朝:督察院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封驳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稽查六部百司;清朝:中央:六科并入督察院;督察院仍监察百官科道并立科道合一监察官员特点:位低权重地方:停止御史巡按各省;思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模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御史台模式督察院模式标志着监案制度的职能和权力的重心已完全放到了对臣下的监督、控制上来。海瑞: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4、明清时期材料一 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了。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完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朱福惠《国家监察体制之宪法史观察》探究:阅读材料分析古代监察制度有什么特点?位卑权重,以轻制重;监察机构独立化(专门化、垂直领导)并日趋完备;监察对象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监察范围广(凡官员之违法与不良行为)等。材料一 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那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了。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十大特征:第一,御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第二是皇权的御用共聚。第三,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第四,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第五,历代统治者注重监察官的遂选。第六,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第七,监察活动法律化。第八,监察方式多样化。第九,允许风闻言事,第十,监察权与行政职权混淆。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性: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无上权力;②不能杜绝官僚队伍腐败、低效现象。问题探究: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课堂小结1、(2021·全国·高考真题 ) 明代,在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2、( 2022·山东·高考真题 ) 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2021·全国·高考真题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DAB真题演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mp4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43张).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