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导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导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含答案)

资源简介

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导学案
1.知道文化交流的作用,了解文化交融的意义,懂得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2.能够结合实际说明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深入领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重要性,体会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增强文明互鉴、互通的意识。
1.政治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2.科学精神: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3.公共参与: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和要求 理解文化交融的意义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中发展本民族文化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          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    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知识点2:文化交流的要求
(1)坚持              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          ,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的意义
1.文化交融    文化的发展。文化因    而多彩,文化因    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2.纵观几千年文化发展历程,人类正是通过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        ,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1.我们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交流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需要交流的前提。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2)我们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有利于借鉴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世
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的人
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有利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1.文化的差异与不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了沿线国家的经济,不利于文化交流传播。 ( )
“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了沿线国家的经济,有利于
文化交流传播。
3.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是只属于这个民族的。( )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4.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锋而丰富。( )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1.中华文化是以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下列对中华文化及中华各民族文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③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都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湘、黔、鄂四省市接壤处,该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秀山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颍、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 )
①秀山花灯戏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特有的包容性
②秀山花灯戏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
③文化的多样性源于民族的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④源远流长的秀山花灯戏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3 000多年的历史,同时在甲骨文发明以前在中华大地还有1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超过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并没有文字记载。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材料说明 ( )
①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于考古工作的进展
②考古学家肩负着探索人类历史文化的重任
③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④中华文明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香港、澳门多元文化共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要利用香港、澳门对外联系广泛的有利条件,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香港、澳门故事。港澳多元文化共存( )
①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②能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③可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④能推进人类文明演进的研究,繁荣世界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今天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
A.源远流长 B.求同存异 C.唯我独尊 D.兼收并蓄
6.2020年4月,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推出《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英国广播公司专门请来英国国宝级演员用英文朗诵杜甫的诗文译作,还邀请汉学家带来多重视角的专业解读,努力找寻杜甫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关联,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体现了( )
①文化交流要打破种族和国界藩篱,促进东西方文化更好的交汇
②文化发展应该尊重历史发展规律,赋予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③英国挖掘中国的诗歌文化价值,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④中国大胆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展现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是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 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 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敦煌学是当今一门国际性显学,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在从事敦煌学研究。敦煌学原本主要是研究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之后逐渐扩大到石窟、壁画、汉简乃至周边地域出土的古代文献和遗存的古代文物。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属于世 界,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希望研究人员再接再厉,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 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属于世界,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基础梳理
一、1、重要动力 差异和交流
2、(1)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2)文化多样性
二、1、推动 交流 交融
2、文化交融 文化交融
误区
1.文化的差异与不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X )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了沿线国家的经济,不利于文化交流传播。 ( X )
“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了沿线国家的经济,有利于文化交流传播。
3.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是只属于这个民族的。( X )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4.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锋而丰富。( X )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检测
1.D
【详解】
①④:根据材料华文化是以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体现出我国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②说法错误。③: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都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而不是世界各民族都有认同感和归属感,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A
【详解】
①②:根据材料,秀山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可见秀山花灯戏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特有的包容性,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①②符合题意。
③: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④: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B
【详解】
②③:“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这一方面说明考古学家肩负着探索人类历史文化的重任,一方面也体现了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考古工作者通过发掘、研究历史文物,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②③符合题意。
①: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决定了中华文化具有丰富性,①夸大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①说法错误。
④: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华文明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C
【详解】
①:材料强调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无直接关系,①排除。
②③:香港、澳门多元文化共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要利用香港、澳门对外联系广泛的有利条件,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这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港澳多元文化共存可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②③符合题意。
④: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5.A
【详解】
A: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今天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A正确切题。
B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反映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材料未涉及,BD排除。
C: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唯我独尊”表述错误, C排除。
故本题选A。
6.A
【详解】
①:英国广播公司专门请来英国国宝级演员用英文朗诵杜甫的诗文译作,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①符合题意。
②:努力找寻杜甫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关联,体现了赋予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②符合题意。
③: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传播中国诗歌文化,是让西方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而不是认同中华传统文化,③错误。
④:题中表明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没有涉及中国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7.①敦煌位于中国,敦煌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其形成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所以说敦煌文化属于中国。②敦煌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敦煌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传播的结果,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在从事敦煌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应由全人类共享,所以说敦煌学属于世界。
【分析】
本题以敦煌文化设置情境,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详解】
本题设问要求说明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属于世界,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生可先回顾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具体如下:
依据“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可得出敦煌位于中国,敦煌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其形成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所以说敦煌文化属于中国。
依据“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属于世界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可得出敦煌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敦煌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传播的结果,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在从事敦煌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应由全人类共享,所以说敦煌学属于世界。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分析说明题。回答材料型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本题知识角度已经给出)。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并确认)。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