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20课北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民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北洋军阀袁世凯直系军阀皖系军阀奉系军阀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段祺瑞张作霖北洋军阀主要将领19世纪末袁世凯为清政府编练新军,逐渐形成军事集团。因其北洋大臣身份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1912-1916年袁世凯统治时期;1916-1928年军阀割据时期。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和专制之争,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肉搏。——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民主与专制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1、时间:1913年7月—9月2、交战双方:革命军VS北洋军3、结果:由于敌强我弱、仓促应敌、作战缺乏统一指挥和战略协同,以革命派的失败告终。4、性质: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力量为捍卫共和民国而进行的第一战。“二次革命”1914年5月《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12月《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10年,可连选连任一、政治---民主与专制的斗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5月袁签订“中日民四条约”1915年10月袁世凯称帝,年号“洪宪”1、时间:1915年12月—1916年7月2、交战双方:护国军VS北洋军3、过程:①孙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②1915年底,云南随后各省相继宣告独立。4、结果:粉碎了袁氏复辟帝制的阴谋。护国战争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1916年6月袁世凯病逝一、政治---民主与专制的斗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一、政治---民主与专制的斗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①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护国运动的开展,各地讨袁势力的强大。④“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引起众怒⑤缺乏群众基础以及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南方将领的反对亲信主将不拥护日本列强不支持段祺瑞与冯国璋均以有病为托辞,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远征军统帅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发起护国运动,出兵讨袁,反对帝制。日本政府声明:鉴于此时,北京无力维护国内安宁及无法获得列强支持,它已无权代表中国。一、政治---民主与专制的斗争2、军阀割据时期派系 首领 支持国 控制区域直系 冯国璋 英美 控制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 段祺瑞 日本 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 张作霖 日本 占据东北三省北洋时期特点:军阀混战与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1917年5月府院之争1917年6月张勋复辟1917年7月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时间:1917年8月2、目的:捍卫《临时约法》和国会3、结果:孙中山联合地方实力派发动两次护法战争,皆以失败告终。表明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护法运动(“三次革命”)1920年7月直皖战争(直胜)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直胜)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奉胜)1917.8.14参加一战一、政治---民主与专制的斗争2、军阀割据时期标志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一、政治---民主与专制的斗争2、军阀割据时期袁死后,黎元洪(美)为大总统,段祺瑞(日)任国务总理,双方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和一战对德宣战问题双方斗争激烈。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与段的矛盾,率领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进入北京。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拥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一、政治---民主与专制的斗争2、军阀割据时期中国参加一战:①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②时间: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③结果: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内政 外交北 洋 政 府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1916) 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出卖主权军阀割据时期 (1912-1916) 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投靠列强,参加“一战”革命党人 捍卫共和最终失败 对外政策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归纳总结——北洋政府的政治统治二、经济社会的变化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背景: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二、经济社会的变化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2)表现:①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②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二、经济社会的变化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3)特点:①地域:分布不平衡,沿海多,内地少。②结构: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薄弱,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③地位:在国民经济比重小,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④发展: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压迫,夹缝中求生存,曲折艰难。发展状况阶段19C60、70S甲午战后1895民国初年一战期间19121919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7国民党统治后期19491956开始兴起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沉重打击陷入困境消亡短暂发展新的春天萧条“缓”“速”二、经济社会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二、经济社会的变化2、社会变化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人们认识到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风尚。“器物”“制度”“思想”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三、新文化运动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三、新文化运动1、背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根本原因)2、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3、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三、新文化运动5、主张:①要拥护“德先生”,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②要拥护“赛先生”,反对旧艺术、旧宗教;③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④倡导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6、评价:进步性: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局限性: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缺乏正确、理性认识;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趣闻】胡适授课时,北大的学生抵触白话文,嫌其啰嗦。于是胡适出题目: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请替我用最少的字复电拒绝。结果:文言用字最少是12个字“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1、孙中山晚年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内既不能谋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据此他认为 ( )A. 外国势力干涉导致护法失败B. 军阀割据阻碍了政治民主的进程C. 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民主进程D. 不平等条约体系影响国家的发展随堂练习B2、 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显著特点是A. “以工代战” B. 文明出征C. 不参与战务 D. 民间自发随堂练习A3、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剪辫与留辫、放足与缠足、洋装与长袍、鞠躬与跪拜、科学与迷信等长期并存,一副联语在当时颇为流行:“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时期应是A 洋务运动时期B.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C. 清末新政时期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随堂练习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