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中语文主题阅读资料:诸子百家|中华文化的根脉宇文老师说:本期阅读关键词:“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精髓在于一个“争”字。你有你之所想,我有我之追求,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于是交锋,于是碰撞,于是酣畅淋漓,于是铸就了一个个辉煌的名字,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只可惜“汉武尊儒罢百家,唐宗宋祖继相接:此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隋唐后之科举制,从此百家争鸣不复存在矣!”一、推荐篇目:(一)鲍鹏山说孟子 鲍鹏山(二)黑色的光亮 余秋雨(三)“兼爱”对儒家仁爱思想的提升 张欣 刘巍二、美文阅读美文推荐一鲍鹏山说孟 子(节选)鲍鹏山在先秦诸子 中,孟子和庄子 最偏激、最钻牛角尖 ,但他们的文 章也因此最 好看。如果说,庄子是人生 的悟者,那么,孟子就是人 生的迷者,悟者的文章 因为超脱与 透彻而好看 ,迷者的文章 因为热情与 天真而好看 。如果用孔子 对人的分类 ,庄子是狷者 ,孟子是狂者 ,要读一流的 文字,“必也狂狷乎 ”!孟子既以好 辩著称,他在辩论上 就必有自己 的特色。平心而论,孟子辩论的 最大特色,不在于在学 理上穷究不 已、卓识不凡 、新见迭出、引 人入胜,而在于他论 题之外的功 夫:揣摩对方 心理,窥测对方思 路,巧设陷阱,暗布机关,引人入縠,而后一剑封 喉。等对方明白 上了圈套,却已没了“喉”。所以,他就是胜利 者了。另外,他是一个极 端自信而又 热情洋溢的 人,他有充沛的 道德上的自 负,及由此而来 的目空一切 的勇气,他总是认为 真理永远在 他这一边,所以,他与别人辩 论时虽然设 了不少圈套 ,但却并不显 得心机阴暗 ,相反,倒显得他机 智能干。从这方面看 ,他是一个极 天真的人。我们欣赏他 的文章,往往不是为 他的道理所 折服,而是被他的 聪明机智所 吸引。我们来看看 他与齐宣王 的一段辩论 :齐宣王问曰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 传焉。臣未之 闻也。无以,则王乎?”宣王是一个 颇有心机的 人,他问齐桓、晋文之事,表面上是在 谈历史,实际上却是 在借历史表 明自己的“所欲”,他要像齐桓 、晋文一样成 就霸业。当然,他一定知道 孟子是倡“王道”而反“霸道”的,所以,他不能直接 与孟子谈“霸道”问题,于是把这种 想法打扮了 一番,以谈历史人 物的面貌出 现,若孟子不察 他的用意,与他大谈齐 桓、晋文,孟子可就上 了他的圈套 了。但孟子岂能 在这样的地 方掉以轻心 ,对他的真实 用心疏忽大 意。他看穿了 宣王的用心 ,只一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 传焉。臣未之 闻也”,轻轻地就把 对方的招数 化解了。注意,孟子这句话 ,实际上是绵 里藏针的。“仲尼之徒无 道桓、文之事者”云云,实际上是在 警告齐宣王 我是仲尼之 徒,你拿这个问 题问我,是失礼不敬 的。但若话就 此打住,语气就太生 硬、太冲撞了,双方就僵住 了,所以,下面又接以 “是以后世无 传焉。臣未之 闻也”,好像前面所 说的,不是警告,而只是证明 自己不能谈 。注意,不是不愿谈 ——孟子就是要 巧妙地把不 愿谈转化为 不能谈的原 因。但我们知道 ,实际上这个 借口是孟子 编造的,仲尼之徒何 尝不谈桓、文,就是孔子 也大谈桓、文,《论语》中孔子就谈 及齐桓公、晋文公,更多的还谈 到了管仲,并以“仁”许之。这一点,齐宣王也未 必不知道,但孟子既已 严肃地这样 说,他也莫可奈 何。孟子化解了 对方的进攻 后,顺势乘虚而 入:“无以,则王乎”——不能谈霸道 了,我们今天谈 谈王道。如何 把主动权、话语权都抢 了过来,孟子的这种 做法,倒真有些“霸道”,这正是他的 一贯作风。再看下面这 一节。曰:“邹人与楚人 战,则王以为孰 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 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 敌众,弱固不可以 敌强。海内之地方 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 敌楚哉?盖亦反其本 矣。今王发政施 仁,使天下仕者 皆欲立于王 之朝,耕者皆欲耕 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 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 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 其君者皆欲 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从“王发政施仁 ”起,一连串用了 五个单句组 成的排比句 ,写出了天下 归心的大局 面,真有百川归 海,风起云涌之 感。这显然又与 孟子对自己 理论的自信 ,及因此而来 的充沛的激 情、浪漫的情怀 有关。他文章的气 势足以感人 ,而这气势确 实如他所说 ,是来自于他 内心道德上 的“浩然正气”的。像孟子的这 种辩论特色 ,更多地显示 出其个人性 情及文学性 的一面,我们从中读 出了辩论双 方的心理活 动,主动与被动 的转换,攻与守的变 化,机关与陷阱 的埋设与避 让,自我情绪的 表现与对对 方情绪的控 制,说话分寸恰 到好处的把 握,以及在排比 、比喻、反诸、寓言故事等 众多手法中 体现出来的 文章的气势 ,说理的形象 性、生动性、情感性。这些无疑大 大增加了《孟子》一书的文学 价值。美文推荐二:黑色的光亮(节选)余秋雨我读墨子,总是能产生 种由衷的感动。虽然是那么遥远的话语,却能激励自己当下的行动。我的集中阅读,也是在那个灾难的年代。往往是在深夜,每读 段我都会站起身来,走到窗口。我想着两千多年前那个黑衣壮士在黑夜里急速穿行在中原大地的身影。然后,我又急急地返回书桌,再读 段。灾难时代与墨子的相遇,深深地影响了我以后几十年的文化行为。当这些文化行为受到别 的非难,我也总是以墨子的教言来支撑自己。记得是《公孟》篇里的 段对话吧,儒者公孟子对墨子说,行善就行善吧,何必忙于宣传?墨子回答说:你错了。现在是乱世,人们失去了正常的是非标准,求美者多,求善者少,我们如果不站起来勉力引导,辛苦传扬,人们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善了。对于那些劝他不要到各地游说的 ,墨子又在《鲁问》篇里进 步作了回答。他说,到了 个不事耕作的地方,你是应该独自埋头耕作,还是应该热心地教当地 耕作?独自耕作何益于民,当然应该立足于教,让更多的 懂得耕作。墨子说,我到各地游说,也是这个道理。《贵义》篇中写道, 位齐国的老朋友对墨子说,现在普天下的 都不肯行义,只有你还在忙碌,何苦呢?适可而止吧。墨子又用了耕作的例子,说: 个家庭有十个儿子,其中九个都不肯劳动,剩下的那 个就只能更加努力耕作了,否则这个家庭怎么撑得下去?九个不肯劳动的儿子在表面上也很忙碌,主要是天天批评那个在埋头苦干的兄弟,把他说得 无是处,然后九个人之间再争名位、争待遇,谁都在高谈阔论。更让我感动的是,在《鲁问》篇中,墨子对鲁国乡下 个叫吴虑的人作了 番诚恳表白。他说,为了不使天下 挨饿,我曾想去种地,但 年劳作下来又能帮助几个人?为了不使天下人挨冻,我曾想去纺织,但我的织品还不如 个妇女,能给别人带来多少温暖?为了不使天下人受欺,我曾想去帮助他们作战,但区区 个士兵,又怎么抵御侵略者?既然这些作为都收效不大,我就明白,不如以历史上最好的思想去晓喻王侯贵族和平民百姓。这样,国家的秩序、民众的品德, 定都能获得改善。对于自己的长期努力 直受到别 诽谤的现象,墨子在《贵义》篇里也只好叹息 声。他说, 个长途背米的人坐在路边休息,站起再想把米袋扛到肩膀上的时候却没有力气了,看到这个情景的过路人不管老少贵贱都会帮他 把,将米袋托到他肩上。但是,现在很多号称君子的人看到肩负着道义辛苦行路的义士,不仅不去帮 把,反而加以毁谤和攻击。他说,你看,当今义士的遭遇,还不如那个背米的人。尽管如此,他在《尚贤》篇里还是在勉励自己和弟子们:有力量就要尽量帮助别人,有钱财就要尽量援助别 ,有道义就要尽量教诲别人。那么,千说万说。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中,有哪 些特别重要,感动过千年民间社会,并感动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呢 我想,就是那简单的八个字吧——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兼爱”、“非攻”我已经在上文作过解释,“尚贤”、“尚同”还没有,但这四个中国字在字面上已经表明了它们的基本含义:崇尚贤者, 同天下。所谓 同天下,也就是以真正的公平来构筑 个不讲等级的和谐世界。我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那个黑衣壮士,背着这八个字的精神粮食,已经走了很久很久。他累了,粮食口袋搁在地上也已经很久很久。我们来背吧,请帮帮忙,托 把,扛到我的肩上。美文推荐三“兼爱”对儒家仁爱思想的提升(节选)张欣 刘巍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着治理社会的道德理想、伦理原则、情感观念。仁爱表现为人们对彼此关心、帮助、给予,是从人性中萌发的奉献之情。墨子强调“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的“兼爱”是一视同仁的普遍的爱,儒家的仁爱是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推己及人的爱。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在强调爱人的伦理思想上是一致的。不同处在于儒家的仁爱思想是由内到外的推恩,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墨思想同样将“爱”表达为“仁”,在“仁”“爱”互为对等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是,对“仁爱”的理解和实践上,儒、墨两家又有根本的不同。儒家认为爱有差等,儒家的爱对不同的人有先后、亲疏、厚薄,甚至本末之分。儒家的爱由血缘亲情所起,由爱父母双亲开始,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亲亲”是仁爱道德品质的出发点。儒家的爱以爱父母、爱兄弟为最本质的核心,要求人们的爱以血缘为纽带、以亲疏为标准渐次递减。以血缘为基础的爱必然将爱投向最亲近的人,在实践中,爱及恩惠必然先近后远,亲者厚、疏者薄,形成渐次推恩的模式。儒家的礼以仁为核心,仁内礼外,儒家思想为了维护等级秩序,强调“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儒家的爱人是“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虽然儒家认为“仁”就是爱人,把亲爱亲族看作最大的仁,把尊重贤人看作是最大的义,但认为对人的亲爱要分亲疏,对贤者的尊重要有等级区别,认为有远近亲疏之别的爱,对地位不同的人有等级不同的尊重才是合于礼义的爱。儒家提倡血缘亲情,爱父母、兄弟、家人,由爱亲人推广至爱家人以外的朋友和天下之人,最终形成贯通儒家学说的忠恕之道,成为实践中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但是,忠恕之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推己及人伦理原则,是有差等的爱,对贤人的尊重也是有等级分别的尊重,这种观念和实践上的差等之爱导致对待他人从情感到行为上都具有差异私已性。儒家思想的亲疏有分,明确了人们之间不平等的身份和地位,认为差等之别对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儒家的爱是维护宗法等级的基于血缘关系的爱。墨子把“别”看作是生成天下祸害的根源,认为“别”使人们有区别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别”意味着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侵害他人的权益,甚至掠夺他人的财富,因此,“别”破坏天下共同的利益,是造成人与人相互伤害,产生社会祸患的原因。别生害、兼生利,所以,墨子主张去除贫富贵贱、亲疏远近的区别,均等地爱已爱人,以天下人共同的利益为利,以天人的祸害为害。墨子认为“兼爱”是爱人如己、无所偏私,在君臣、父子、兄弟、社会、国家等多重关系上强调相互平等的关爱。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看作是仁,认为不平等就会有贫富贵贱等级差别,等级差别造成“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这种“交相恶”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墨家强调无差别的爱,认为以“兼”代替“别”是有仁义道德的人赞美的事。圣人行仁者之事,以“兼爱”为出发点,润泽广被天下万物众生,如禹之治水,在四方修筑堤坝,疏通东西南北各地的河道,开凿河渠,疏导河水,使荆楚、吴越、南夷的人民均等获益,就是无差别的对四方人民的爱。周文王治理岐山一带,慈悲仁爱如日月一样光照四方,“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彘”。文王治理下的岐山一带,老而无子的人得到供养,孤独而无兄弟的人能够平安生活,年幼的孤儿能够健康成长,文王的仁爱也是兼济天下的无差别的爱。墨子从“兼爱”伦理思想出发,提倡无差别的平等的爱,是治理天下、兴利除害的必由之路,是对儒家差等之爱的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