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2022七下·锦州期末)杜甫在《春望》中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导致“国,破”的直接原因是爆发了(  )
A.玄武门之变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陈桥兵变
2.(2022七下·平南期末)《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官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落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3.下表是黄巢起义后,唐朝50个重点地区的地方权利分配表(885年)。对于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区域 数量 统治者
唐朝控制区 12个 中央政府和忠诚将领
独立区 33个 前唐朝将领、前黄巢起义军将领、盗匪首领、唐朝盟友
非汉人占领区 8个 少数民族
A.五代十国的更迭已到来 B.安史之乱是唐朝转折点
C.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下降
4.(2022七下·海南期末)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场战乱发生的原因有(  )
①节度使势力强大,集军权、财权、行政权于一身
②军事上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③天子追求享乐,任人唯亲,重用奸臣,社会矛盾尖锐
④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灾荒连年,无以为生,黄巢发动起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2022七下·农安期末)唐朝灭亡后随之出现的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
6.(2022七下·定远期末)“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C.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7.(2022七下·定远期末)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8.(2022七下·浑南期末)唐朝灭亡后,各藩镇纷纷自立称帝,建立政权,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该局面被称为(  )
A.辽宋对峙 B.五胡十六国 C.魏晋南北朝 D.五代十国
9.(2022七下·凯里期末)“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导人在青年时代所著。他是(  )
A.黄巢 B.安 山 C.史思明 D.李自成
10.(2022七下·皇姑期末)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環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来,他重用高力士、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奸佞之人。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革新制度,变法图强 B.藩镇割据,君弱臣强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得贤者昌,失贤者亡
二、判断题
11.(2021七下·古丈期末)唐朝后期,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并建立了政权,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12.(2021七下·无锡月考)唐朝黄巢起义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13.(2020七下·江阴月考)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唐朝统治。
14.(2020七下·吉林月考)安史之乱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三、材料分析题
15.(2022七下·定远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垂老别》
材料二:玄宗宠幸杨贵妃,荒废朝政,重用奸佞李林甫、杨国忠,致使朝政黑暗腐朽。
材料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无家别》
(1)材料一诗中描绘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此为何事件?
(2)材料二中记述了上面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请说出其他两个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了两点危害?
16.(2022七下·威远期中)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杜甫的诗《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该材料反映了唐代哪一繁荣局面的情况? 这一局面的出现标志着唐朝进入什么时期(从国力的角度回答)?
(2)开创这一繁荣局面的皇帝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了哪两个人担任宰相,辅佐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任答一条其治国的具体措施
(3)他在统治后期追求享乐,最后导致什么动乱的发生,使唐朝由盛转衰?
17.(2022七下·福建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斌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编自白寿舞主编《中国通史》
(1)被唐太宗称为“镜子”的官员是谁?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18.(2022七下·儋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在位期间,由于大兴土木,南巡北游,三征高丽,造成赋税、兵役、徭役极为繁重。大业七年,山东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首先爆发了王薄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隋朝最终灭亡。
材料二: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起义军在他的带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哪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徭役繁重是因为开凿了什么?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谁,他领导的起义有何影响。
(3)结合两次农民大起义,谈谈统治者应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杜甫的《春望》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导致“国破”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B符合题意;
A,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得帝位,排除A;
C,黄巢起义晚于杜甫所处的时代,排除C;
D,陈桥兵变,赵匡胤称帝,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
2.【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益腐败,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从此,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唐高宗,不符合题意;
B.武则天,不符合题意;
D.唐肃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安史之乱,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回答。
3.【答案】D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黄巢起义后,唐朝的独立区有33个,非汉人占领区8个,唐朝控制区12个,这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大大下降,D符合题意;
五代十国的更迭开始于907年,排除A;
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排除B;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4.【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选项A正确;
黄巢发动起义晚于安史之乱,故排除④,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唐朝灭亡后随之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并立时期,这是五代十国时期,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与影响。
6.【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北方地区遭到浩劫,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故ABD不符合题意;
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彻底的使腐朽唐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
7.【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这是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史实的危害的评价和认识,属于历史观点,故C符合题意;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是对唐朝建立的陈述,是史实,故A不符合题意;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是历史史实,故B不符合题意;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这是对鉴真东渡的陈述,是历史史实,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
8.【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各藩镇纷纷自立称帝,建立政权,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该局面被称为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D符合题意;
辽宋对峙在五代十国之后,故A不符合题意;
BC项都在唐朝建立之前,故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五代十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9.【答案】A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导人在青年时代所著,他是黄巢,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安禄山,不符合题意;
C.史思明,不符合题意;
D.李自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0.【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形成了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他重用高力士、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奸臣,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故题干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得贤者昌,失贤者亡。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得贤者昌,失贤者亡可用题干材料来说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1)错误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黄巢起义彻底推翻了唐朝的统治的说法错误。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 识记黄巢起义的内容。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相当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是对王仙芝起义的延续,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12.【答案】(1)错误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行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题意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影响。难度不大,掌握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影响即可作答。
13.【答案】(1)错误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唐朝灭亡。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了黄巢起义。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14.【答案】(1)错误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是黄巢起义。
故本题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15.【答案】(1)安史之乱。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3)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唐朝国力由盛转衰;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出现安史之乱的原因,除了材料显示的原因外,还有 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这些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答案为:(1)安史之乱;
(2) 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3)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回答,注意是材料之外的原因;
(3)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16.【答案】(1)开元盛世 鼎盛
(2)姚崇、宋璟(一人一分)
①、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3)安史之乱
【知识点】“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的知识。依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反映了唐代开元盛世的情况;开元盛世的出现标志着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2)本题考查唐玄宗的统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用姚崇、宋璟两人担任宰相,辅佐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治国的具体措施有:①励精图治,重用贤能;②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④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朝政,任用奸臣,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
故答案为:(1)开元盛世;鼎盛。
(2)姚崇、宋璟(一人一分) ①、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3)安史之乱。
【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7.【答案】(1)魏征;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 (1)唐太宗注重的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虚心纳谏。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唐太宗把魏征比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据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的图表可知,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是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汉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统治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唐玄宗 统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社会危机严重。本问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强监督。
故答案为:(1)魏征;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8.【答案】(1)隋炀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
(2)黄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体察民情,爱护百姓,以民为本等。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指的是隋炀帝。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他在位期间徭役繁重是因为开凿了大运河。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他”指的是 黄巢 。他领导的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徭役繁重,又连年自然灾害。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材料,答出体察民情,爱护百姓,以民为本等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隋末农民起义、唐朝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88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8.0(31.8%)
主观题(占比) 60.0(68.2%)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4(77.8%)
主观题(占比) 4(22.2%)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材料分析题 4(22.2%) 60.0(68.2%)
单选题 10(55.6%) 20.0(22.7%)
判断题 4(22.2%) 8.0(9.1%)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55.6%)
2 容易 (44.4%)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4.0(4.5%) 5,8
2 大运河的开通 15.0(17.0%) 18
3 “贞观之治” 15.0(17.0%) 17
4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25.0(28.4%) 3,9,11,12,13,18
5 安史之乱 61.0(69.3%) 1,2,4,6,7,10,12,14,15,16,17
6 “开元盛世” 32.0(36.4%) 10,16,17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