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共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共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1课时
农民伯伯说我是“植物粮食”;
消防官兵赞美我是“灭火先锋”;
环境学家却指责我是——
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能总结归纳温室效应的原因及危害,能说出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
2.通过探究自然界中碳循环,能认识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及其维持人类生活与生态平衡的意义。
夏季
冬季
活动天地6-6 寻找图像中的信息
(1)认真观察上图中的曲线的形状和走势,想一想:
①在同一年度内,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
②是不是每一年度都在重复这样的变化规律呢?原因是什么呢?
③在不同年度,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④你还能从这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山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合作探究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长时间的连续观测表明:
同一年度内,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冬季高于夏季,而且这种变化规律每年都在发生,这主要是因为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生活取暖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的缘故。
在不同的年度,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逐年上升的。
分析左图,分析二氧化碳产生和消耗的途径,试讨论:
①二氧化碳是怎样循环的?
②二氧化碳的循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③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升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图中数字表示通过不同途径产生或消耗碳量的相对值)
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二氧化碳
氧气
(1)人、动植物的呼吸
(2)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体被微生物分解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的循环
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升高的可能原因
(1)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利用
(2)森林植被的破坏。
江河湖海中的水体也会溶解二氧化碳,最终转变为碳酸盐
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
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森林砍伐
溶解并生成石灰石
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的生成与消耗
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对自然环境有何影响
观点1.科学家普遍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导
致全球变暖,引起“温室效应”,从而使两极冰川融化,
海平面升高,海水上涨,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观点2.一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说明CO2含量的增加与天气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观点3.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另一个“冰期”即将到来,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对延缓“冰期”的到来具有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二
·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
·使土地沙漠化,造成农业减产;
·引起暴雨、洪水等灾害性和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
·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等等。.
②温室效应的危害
两极冰川融化
合作探究二
合作探究二
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对自然环境有何影响
温 室 效 应
①什么是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能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CO2、O3、CH4、氟氯代烷(氟氯昂)等。
合作探究二
以上观点你支持哪一点?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措施:
①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②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
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合作探究二
节能减排: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低碳生活:把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低碳的排放量。
【多识一点】
D
D
2.(2022山东泰安)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
A.绿色出行 B.火力发电
C.植树造林 D.节约用电
B
3.(2022四川成都)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化石燃料燃烧会大幅降低大气中氧气含量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CO2全部吸收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D
4.(2022 陕西模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是指    (填字母序号)。A.碳单质B.二氧化碳C.有机物D.所有含碳物质
(2)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是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化石能源的比例。写出你所知道的一种化石能源    。
(3)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如下反应是绿色技术的一种:CO2+2H2O CH4+2X,X的化学式是    。
B

O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