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劳动教育 《真情系热土,劳动享农耕》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劳动教育 《真情系热土,劳动享农耕》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真情系热土,劳动享农耕
一、案例类型
农业生产劳动
二、适用年级
七年级
三、主题说明
(一)主题目的
通过农事体验让学生初步掌握农事技巧,感受劳动的辛苦与乐趣,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珍惜粮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学会感恩。
(二)学习内容
1.普及农业基础知识。
2.学习部分农作物生长过程和培育方法。
3.了解不同农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4.体验农事劳动,学习农事技巧。
(三)活动方式
组织形式:个人、小组、班级活动相结合
实践形式:调查访问、实践劳动、小组合作交流、规划、表达、反思
(四)相关学科认知背景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科,对生物学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在历史学科中,对原始农耕有了初步的学习,但缺乏深入了解;大多数学生没有体验过农事活动,对粮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四、教学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实践体验,体会农民辛苦,感受粮食来之不易,形成正确积极的劳动观念。
2.解决问题:在农事体验中,学会运用观察法、访谈法、资料法、实验法等方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3.责任担当:通过农事体验,学会感恩,增强节约粮食、尊重农民劳动成果的社会责任感。
4.创意物化:学习积累基础的农学知识和农耕常识,将农耕体验的过程、收获、感受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分享给同学。
五、创新要点
1.学生依托自家农田,与家人进行农事体验。
2.学校配有自留地,安全性高,学生集体实践体验农事活动。
3.注重学科资源整合,综合运用劳技、美术、音乐、书法、语文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完成本次实践活动。
六、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选择确立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一)利用主题班会《走近农耕文明》宣传发动,成立课题小组。
班会上通过播放《辉煌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农耕文明的变迁和发展方向,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引出几个问题:同学们是否了解家乡的各种农作物 是否能掌握简单的农业知识?是否熟知家庭中的耕地状况?是否在农忙时帮助过家人?同学们面面相觑,惭愧不已。顺势提出让同学们进行一次体验农耕的综合实践活动——《真情系热土,劳动享农耕》。同学们兴致勃勃,开始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
设计意图: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帮助学生确定实践活动和探究方向。主题班会的开展,就是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敲门砖,便于学生们走进主题,开展活动。
(二)集思广益,确定各环节,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各阶段任务。
第一环节:学生利用调查问卷,对在校生进行农耕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
第二环节:学生收集并整理调查问卷,按照调查问卷所关心的内容,确定调查项目:1.农作物生长、培育过程2.农具的使用方法。
第三环节:讨论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全班分为七个小组,每组6至7人。每个小组又分为采访组、资料组和考察组三个小组。
设计意图:给学生活动的方法和思路,便于活动的顺利开展。
要求组长从全局出发,根据小组成员的情况填写活动计划表。
活动计划表
组员
研究主题 乐享农耕,感恩拥有
收集整理 1.确定选择的当地农作物类型及农具类型。2.采用什么方式来搜集资料。3.如何整理同学收集的资料。
实践体验 1.如何进行个人农事体验。2.制定小组农耕实践计划。
展示计划 1.采用什么方式展示成果。2.为什么采用此方式。3.组内成员如何分配。
预期效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人员分配方面给予适当点拨和指导,让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各负其责。活动的具体过程由学生掌握主动权。这种由扶到放的指导方式,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另外,制定计划的过程又培养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各组制定好计划之后,指导各小组相互交流计划,互相补充,使计划更完善合理。
第二阶段:搜集整理资料,展开调查研究
(一)探寻生命之旅
各小组确定选择的农作物类型后,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通过采访有丰富农耕经验的亲友,上网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研究等方法,把该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培育过程整理成完整资料。
这一环节,我以水稻(非当地农作物)的生长培育为例,为学生示范了如何整理资料。指导学生以此为例,整理活动中的所需材料。
(二)学习农具使用
各小组确定选择的农具类型后,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通过采访有丰富农耕经验的亲友,上网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研究等方法,把该农具的使用方法整理成完整资料。
设计意图:知识来源于生活,这一环节,切合了新课标的全新教育理念。课前让学生走进生活,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把学习的触角引向多个角落,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法、访谈法、资料法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汇总分享资料
各小组把整理的资料以电子文档形式汇总,全班分享资料,交流经验,互利共赢,掌握更多的农耕知识和常识。
设计意图: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让学生“做”出来的。让学生在资料查阅、收集、整理,合作汇总、交流共享中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独立获得新知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对农耕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阶段:个人农耕实践,合作农事体验
(一)争当小农民
学生根据自身家庭耕地情况,利用节假日,在家长的陪同下体验一项农事劳动。过程中请家长或者具有农事经验的亲友指导,并帮助拍照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在资料搜集阶段获取的农耕知识得以实践,学习并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农民的辛苦,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形成正确积极的劳动观念。
(二)合作享农耕
利用学校的自留地和农具,在农耕经验丰富的活动课教师指导下,带领学生集体体验农事劳动。教师负责拍摄纪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体验农耕这一环节,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体验到集体劳作的快乐,体会到农耕劳动先苦后甜的幸福感。
这一环节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头戏,事实胜于雄辩,任何的语言文字都不如切身实践更能让学生深刻地感知农耕劳动的苦与甜,进而使学生学会感恩,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三)设计颂农耕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之后,指导学生设计作品来赞颂农耕,诉说感悟。学生通过整理照片、制作手抄报、撰写心得体会、准备农耕农事的书法作品等保存资料,记录成长历程。另外部分同学着手准备歌颂农耕的歌曲演唱和短剧表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完全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择其所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发挥创造空间。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力求提高作品水平。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同时,绘画、歌唱、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样寓教于乐,收放自如,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尽其所能。
第四阶段:成果交流汇报,展示评价活动
(一)展示农耕美
学生们以拍摄的当地农作物图片、个人农耕体验图片、小组农事实践图片和视频为依托,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过程,讲述此次活动中的经历和感悟。
设计意图:图片承载情怀,让学生仿佛重回热火朝天的黄土地。语言蕴涵诗意,为实践活动插上腾飞的翅膀,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起展示自我的信心。
(二)评说农耕乐
开展校园记者会,进行随机采访。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身实践中的个性化感受和活动过程中的趣事。
设计意图:此环节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充分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三)感悟农耕情
写农耕、画农耕、赞农耕、唱农耕、演农耕。
有的学生动情地写农耕的感悟,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有的学生办一期农耕主题的手抄报,用画笔定格记忆;有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自创作品;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有的学生用动听的歌喉唱响农耕;有的学生表演小话剧……学生们各展其才,百花齐放,用短短四十五分钟充分表达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感悟,展现少年的青春活力。
设计意图:这堂实践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实践活动为中心,通过充满激情的话语入情,句句含意,使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让学生们走近农耕,体会农民辛苦,感受粮食来之不易,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四)评价促发展
此次劳动教育课程结束后,师生、家长共同完成以下评价表。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表
活动主题:
小组成员:
被评价者: 日期:
项目主体 收集处理信息 参与合作态度 劳动实践能力 整体效果 总体评价(每项25分)
同学评
家长评
老师评
自己评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使学生对本次成果进一步总结和反思,使外部操作得以内化;通过评价,教师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通过评价,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体现课堂的民主;通过评价,把听说能力贯穿在整个活动中。
将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取得的实践成果,以有效的形式加以呈现,并将成果收录成册,宣传、推广,激发学生对农耕知识和实践的学习兴趣。
七、活动反思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目标就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在《真情系热土,劳动享农耕》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从刚开始的提出问题到调查分析再到小组合作明确研究课题,直至最后的汇报展示,学生逐步树立起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逐渐具备了基本的农业劳动能力,逐步培养了良好的劳动精神。总之,学生的劳动态度逐渐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劳动技能日益完善。
我在此次活动的指导过程中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但我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我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会日趋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