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光的反射(一)定义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常见的光的反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黑板反光等。(二)基本概念一点 入射点 光的入射点,用字母“O”表示三线 入射光线 射到反射面的光线, 如图中的M0法线 经过入射点0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是一条辅助线,通常用虚线表示,如图中OP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射到反射面上后,被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如图中的ON两角 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如图中的∠α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如图中的∠β(三)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实验器材:激光手电、平面镜、可折转的白色硬纸板、不同颜色的笔、量角器、刻度尺等。(2)实验步骤:①把一可绕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纸板射向镜面的0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着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红色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两次。分别换用其他颜色的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③以法线ON为转轴,将纸板B绕法线ON缓慢旋转,观察在纸板B上还有没有反射光线。④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3)实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4)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解读。①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要使入射光线沿着白色硬纸板的表面斜射到平面镜上的0点,这样可以在白色硬纸板上显示光的传播路径,便于观察和记录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②白色硬纸板与平面镜垂直放置,此时ON就是法线所在的位置。③将纸板B沿ON向后转动,纸板上将看不到反射光线,这是因为两个面不在同平面内,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④将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将逆着原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说明光路具有可逆性。⑤实验中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显示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情况。⑥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目的:寻找实验的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说明:①反射定律的应用要注意是同一平面内。②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③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共同点是每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同点是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朝某一方向,而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朝着各个方向。二、平面镜(一)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点光源P在镜后的像P'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人逆着反射光线看,觉得光线好像由P'点射出,而实际上像并没有发出光,所以P'叫P的虚像。如果把光屏放在P'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所以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器材:玻璃板、刻度尺、蜡烛、火柴、白纸。简要步骤:(1)在桌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2)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3)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关系。分析与论证: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经过测量可知,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概括为“等大、垂直、等距、左右相反、正立虚像”。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1)等大: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2)垂直:像和物体的对应点连线跟镜面垂直。(3)等距: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左右相反:像和物体左右是相反的。(5)正立虚像:物体在镜中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不能用光屏去承接。【能力拓展】①有时候无法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②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表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的错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③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为清晰,本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后面的蜡烛“不点燃”是为了防止光线太强对像的观察造成于扰。且像的烛焰与点燃的蜡烛的烛焰不能完全重合,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③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④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三、光的折射入射光线AO,折射光线OB,法线NN′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β小于入射角α。入射角α增大时,折射角β也增大。如果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的折射也遵循光路可逆,如果入射光线沿BO射入到点O,折射光线一定沿OA折射(如图所示)。说明:①光必须斜射时,才能发生折射现象。②解释光现象或作图时要注意:人眼看物体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射入人的眼睛,而不是人眼发出光射到物体上。③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即垂直于界面时三线重合两角为0°,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例1、一束激光以入射角i=45°照射液面,其反射光在固定的水平光屏上形成光斑B,如图所示,如果反射光的光斑位置在光屏上向右移动了2cm,则可判断液面可能( )A.上升了1cm B.上升了 cm C.下降了 cm D.下降了1cm例2、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垂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镜内 ( )A.只有AB上半部分的虚像 B.不出现AB的虚像C.只有AB下半部分的实像 D.仍有AB完整的虚像例3、如图所示,当玻璃杯中没有水时,在A处发出一束光,在杯壁上的B处形成一个光斑。在不考虑杯壁对光的反射的条件下,当往杯中加水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水面至CD时,光斑仍在B处 B.当水面至EF时,光斑仍在B处C.当水面至CD时,光斑移至B的上方D.当水面至EF时,光斑移至B的上方例4、下面两图都是时钟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它们的实际时间是甲: ;乙: 。例5、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小金进行了如图实验。(1)小金应选择________(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作为实验材料之一,以便观察到其后方的蜡烛,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2)小金按图实验,将蜡烛靠近(1)中所选的材料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3)实验时点燃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1.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D.图(d)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2.小胡陪妈妈买鞋子,如图是妈妈在试鞋过程中的情景,小胡对部分情景的分析合理的是( )A.妈妈越面镜像越大B.镜中的像是等大的实像C.走向另一块更小的平面镜,妈妈的像将变小D.妈妈要看鞋的后面,把一只脚顺时针旋转90度,则像逆时针旋转90度3.如图所示,一容器内盛有水,容器的下方有一阀门k,一束与水平方向成40°角的入射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在容器底部形成光斑。打开阀门让水从小孔慢慢流出,在水流出的过程中,观察到的光斑的移动方向(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不移动 D.无法判断4.如图所示,MN是两种均匀介质的分界面,已知两种介质其中一种是空气,当光线从介质A射到介质B时,入射角等于 ,折射角等于 ,其中介质 是空气。5.如图所示是小明採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一块硬纸板,纸板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1)实验时,小明先将E、F两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但是在纸板F上没有看到反射光的径迹,原因可能是________。(2)改正错误后,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现如图所示.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反生了________反射。(3)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題可能是________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发射角1 20° 70°2 30° 60°3 50° 40°(4)用三条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线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________。6.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小金进行了如图实验。(1)小金应选择________(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作为实验材料之一,以便观察到其后方的蜡烛,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2)小金按图实验,将蜡烛靠近(1)中所选的材料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3)实验时点燃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7.课堂上,老师用一套科学器材进行“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演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1 15° 75°2 30° 60°3 45° 45°(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为20°,则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2)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上表所示。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________。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莹所在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1)小莹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 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2)器材调整正常后,若不计薄平板玻璃的厚度,当蜡烛A距平板玻璃10 cm时,则蜡烛B与蜡烛A相距 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3)如图所示,小莹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此时最好选用 (填字母)。1.如图所示,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A.顺时针转动 B.逆时针转动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2.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已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角等于30° B.反射角等于60°C.折射角大于60° D.折射角等于0°3.如图所示,该视力表进行测试时,被测者需距离视力表5米,因受到场地限制,可利用平面镜来增距。以下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 B.该同学应距离视力表2米处进行测试C.该同学应距离视力表1米处进行测试 D.镜中视力表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4.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相关知识后,小明为了进一步探究:人在液体上方不同角度观察液体中同一物体所成像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他利用透明水槽、白色硬纸板、橡皮泥板、激光笔等器材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①在水槽底部的顶点位置S处放置一激光笔,并向水槽内加入一定量的清水。②打开激光笔,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并调整激光笔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使折射光线对准水面上方人眼的位置E点。③用铅笔沿着E1O方向伸入水面以下并戳中橡皮泥板s滚光笔记录凹陷点为A,即为此时人在E1点所看到的激光笔。④重复步骤②③,使激光笔分别射中水面上方的E2、E3点,并记录橡皮泥板上的凹陷点分别为B、C。③倒掉水,用刻度尺分别测量顶点S与檬皮泥板上的凹陷点A、B、C之间的距离为S1、S2、S3。(1)实验中,小明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的目的是________。(2)若人的视线与液面的夹角越小,观察到物体所成像的位置越浅。则实验中所测量的s,s的大小关系应为________。(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则小明还应进一步增加怎样的实验?________。5.如图所示,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从空气中的A点斜射到水面上的O点,经反射在足够长的刻度尺上形成一光点B。(1)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所成的夹角为37度,则反射角为________度。(2)保持入射点O不变,将激光笔竖直靠近空气与水的界面,则在刻度尺上形成的光点将会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3)图中折射光线在刻度尺上也形成一个光点C(图中未标出),则B、C两光点到界面的距离大小关系是:SBD________SCD(选填“>”、“<”和“=”)。6.小红和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等器材进行实验。(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玻璃板应该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7.小晨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1)实验时小晨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其原理为 (填字母)。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2)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正立的像。(3)实验中,如果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 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cm。(4)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则会导致的后果是 。答案及解析例1、D【解析】如下图所示:因为四边形BCE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DE=BC=2cm;因为两条法线都与水面垂直, 所以两条法线相互平行; 那么∠DGF=∠i=45°;因为∠DGF=∠EGF=45°, 所以△DG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GF与DE垂直, 那么GF为斜边DE的中线;那么GF=。 因此可判断液面可能下降了1cm。 故选D。例2、D【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物体和像之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解答】过B点做B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过A点的任意两条光线沿CD的最下边缘射到镜面上,由光的反射定律可作出像点A′,连接A′B′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B在平面镜里仍有AB完整的虚像A'B'。例3、B【解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规律判断。【解答】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则当水面到达CD时,如下图所示:此时光斑的位置再B的下方,故A、C错误;当水面到达EF时,光始终在水中沿直线传播,不会发生折射,因此光斑的位置再次回到B处,故B正确,D错误。例4、3:40;12:05【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解答】(1)如甲图所示,实际的表针位置与它们的像关于12点和6点的连线对称,如下图所示:实际实际为3:40.(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电子表盘的数字与实际数字关于纸面对称,只需将试卷左右翻篇即,如下图所示:实际时间为12:05。例5、(1)玻璃板 (2)不变 (3)使像更加清晰【解析】(1)玻璃板是半透明的,既可以让前面的蜡烛在里面成像,也可以通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蜡烛。通过这支蜡烛的移动,让其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从而找到像的位置;(2)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解答;(3)物体越明亮,发出的光线越多,所成的像自然更清晰。【解答】(1)小金应选择玻璃板作为实验材料之一,以便观察到其后方的蜡烛,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2)小金按图实验,将蜡烛靠近(1)中所选的材料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不变;(3)实验时点燃蜡烛的目的是使像更加清晰。1.C【解析】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正确不合题意;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故B正确不合题意;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D.图(d)中,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对红光的偏折能力最弱,对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强,故D正确不合题意。2.D【解析】A.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妈妈面镜时,它的像大小不变,故A错误;B.镜中的像是等大的虚像,故B错误;C.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把一只脚顺时针旋转90度,则像逆时针旋转90度,故D正确。3.B【解析】打开阀门后,水面不断下降,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别做出原来的折射光线和后来的折射光线,比较它们与容器底面的交点位置即可。【解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图如下:如上图所示,观察到光斑向右移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4.40°;60°;B【解析】首先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确定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再计算对应角的大小即可。【解答】如下图所示,∠COE为反射角,大小为:90°-50°=4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入射角∠COG=40°。∠FOD为为折射角,大小等于:90°-30°=60°。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即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空气,即B为空气。5.(1)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 (2)漫 (3)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4)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解析】(1)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都在与镜面垂直的同一平面内,如果纸板没有与镜面垂直,那么在纸板上只能看到入射光线,不能看到反射光线;(2)漫反射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虽然比较微弱,但是可以保证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镜面反射的光线集中在同一方向,其它方向几乎没有光线,一片黑暗。(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它与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之和正好等于90°;(4)不断改变入射光的角度,从而收集到更多的反射角的角度信息,有利于得到更普遍的规律,避免结论的偶然性。【解答】(1)实验时,小明先将E、F两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但是在纸板F上没有看到反射光的径迹,原因可能是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2)改正错误后,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现如图所示.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反生了漫反射。(3)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題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4)用三条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线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6.(1)玻璃板 (2)不变 (3)使像更加清晰【解析】(1)玻璃板是半透明的,既可以让前面的蜡烛在里面成像,也可以通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蜡烛。通过这支蜡烛的移动,让其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从而找到像的位置;(2)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解答;(3)物体越明亮,发出的光线越多,所成的像自然更清晰。【解答】(1)小金应选择玻璃板作为实验材料之一,以便观察到其后方的蜡烛,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2)小金按图实验,将蜡烛靠近(1)中所选的材料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不变;(3)实验时点燃蜡烛的目的是使像更加清晰。7.(1)20° (2)将反射光线与反射面(或镜面)的夹角作为反射角【解析】(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计算即可;(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而反射角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之和正好是90°,据此分析即可。【解答】(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如果入射角为20°,则反射角的大小是20°;(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反射角应该分别为15°、30°和45°,它们和表格中对应的反射角之和正好都是90°,那么表格中记录的应该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8.(1)3 (2)20 (3)A【解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下图所示:则图3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2)根据平面镜“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蜡烛A到玻璃的距离为10cm时,它的像到玻璃的距离也是10cm,那么像到A的距离就是:10cm+10cm=20cm。因为蜡烛B与A的像重合,所有蜡烛B与A相距20cm。(3)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关系,所选择的物体就不能是左右对称的。根据图片可知,只有字母C不是左右对称的,故选A。1.B【解析】激光笔不动,则入射光线的位置不变,将目标和镜面上的入射点相连,得到后来的反射光线。接下来作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这就是法线,最后通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这就是后来镜面的位置。最后与原来的位置比较,从而确定镜面的旋转方向。【解答】如下图所示: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逆时针方向转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2.B【解析】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60°。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角小于60°,故B正确,而A、C、D错误。3.B【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距、物像等大、连线垂直和虚像,据此分析判断。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虚像,故A错误;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在镜面左侧3.5m处,那么该同学应距离视力表的距离为:3.5m+3.5m-5m=2m,故B正确,C错误;镜中视力表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4.(1)将光的传播路径呈现在硬纸板上,便于观察和记录像的位置(2)s1(3)将水槽中的水更换为其他种类的液体重复上述实验【解析】(1)如果没有硬纸板的衬托,那么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亮点,不能看到激光传播的路径。而借助硬纸板的衬托,激光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我们就可以看到传播路径,从而观察记录像的位置;(2)根据图片可知,像到容器底部的距离s和像到液面的深度h相加正好等于液面的高度,据此分析;(3)还用不同器材,多做几次实验,从而收集到更多的实验数据,这样得出的结论会避免偶然性,增加客观准确性。【解答】(1)实验中,小明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的目的是将光的传播路径呈现在硬纸板上,便于观察和记录像的位置。(2)若人的视线与液面的夹角越小,观察到物体所成像的位置越浅,即像到液面的深度h变小。根据像到容器底部的距离s和像到液面的深度h相加正好等于液面的高度,且液面的深度保持不变可知,对应的像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会增大,即s1(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则小明还应进一步增加怎样的实验:将水槽中的水更换为其他种类的液体重复上述实验。5.(1)53 (2)向下 (3)<【解析】(1)首先用90°减去入射光线和界面的夹角得到入射角,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反射角;(2)分析激光笔靠近水面的过程中入射角的改变,进而确定反射角的改变,最终确定B点位置的变化;(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判断。【解答】(1)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所成的夹角为37度,那么入射角为:90°-37°=5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则反射角为53°;(2)保持入射点O不变,将激光笔竖直靠近空气与水的界面,那么入射角会增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会增大,则在刻度尺上形成的光点将会向下移动;(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那么:图中折射光线在刻度尺上也形成一个光点C,则B、C两光点到界面的距离大小关系是:SBD6.(1)便于观察到像的位置;垂直(2)玻璃板较厚,前后两个表面各成一个像;像与物大小相等(3)连接物与像的对应点,观察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物距与像距【解析】(1)玻璃板是半透明的,不但能够看到蜡烛A的像,还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后面的蜡烛B,从而移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找到像的位置。只有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时,蜡烛A所成的像才会成在桌面上,才能使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2)玻璃板有前后两个面,光线会发生两次反射,从而形成前后两个像。完全重合后,说明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且形状相同。(3)根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解答。【解答】(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便于观察到像的位置,玻璃板应该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是:玻璃板较厚,前后两个表面各成一个像。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这样操作:连接物与像的对应点,观察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物距与像距。7.(1)D(2)不能(3)0.4(4)无论怎 么移动蜡烛B,都不能和玻璃板后面的像重合【解析】(1)光射到物体表面后,改变传播方向继续在原来介质中传播,这是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2)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够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解答;(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如果玻璃板不与水平桌面垂直,那么像要么成在桌面上方,要么成在桌面下方,于是蜡烛B不能与像完全重合,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实验时小晨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蜡烛A的像是光线射到玻璃板上发生反射形成的,而蜡烛B是其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形成的,故选D。(2)蜡烛A在玻璃板内所成的像是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光屏上不能成正立的像。(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玻璃板的厚度等于两个像之间距离的一半,即:0.8cm×1/2=0.4cm。(4)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则会导致的后果是:无论怎么移动蜡烛B,都不能和玻璃板后面的像重合。浙教版寒假“快人一步”七(下)科学讲义(五)光的反射和折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