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复习课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复习课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兼爱》
复习课
一、通假字
1.故不孝不慈亡有 (“ ”通“ ”, )
2.当察乱何自起 (“ ”通“ ”, )
答案1.“亡”同“无”,没有
2.“当”同“尝”,尝试
二、古今异义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古义:
今义:家庭,人家;家庭的住所
答案 卿大夫的封地
三、词类活用
(1)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2)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
慈:形容词作动词,慈爱
(3)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贼:名词作动词,残害
(4)故贼人以利其身
利:使动用法,使……得利
四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所谓乱也
“……也”表判断
句意:这就是所说的混乱。
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者也”表判断
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事务的人。
③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者,……也”表判断
句意:不能不劝人彼此相爱,就是这个道理。
(2)省略句
①起不相爱
省略介词“于”,“起(于)不相爱”句意:因为人和人不互相爱惜引起的。
(3)宾语前置
①子自爱,不爱父
宾语前置,“子爱自,不爱父”句意:儿子只爱自己而不爱父亲。
(五)一词多义
1.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治理】
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处】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治理的好,社会安定】
如人有疾,不治则寝以深 【治疗】
此惟救死 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讲求】
2.攻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医治】
国与国不相攻 【攻伐】
狂妄之辞不攻而自息 【抨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琢磨】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学习、研究】
农攻粟,工攻器,贾(gǔ)攻货 【从事,擅长 】
3.焉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于是】
或师焉,或不焉 【助词,不译】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他】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从哪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那里】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助词,不译】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
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
4.恶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怎么】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第一全“恶”怎么第二全“恶”,仇恨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则思正身以黜恶【奸邪的人】
5.然
(1)臂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助词,用于词尾,……似的 )
(2)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指示代词,这样 )
(3)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助词,用于形容词的词尾,表状态 )
(4)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然而 )
(5)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 正确 )
6.疾
(1)不知疾之所自起 (疾病 )
(2)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憎恨 )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迅速 )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强 )
7.视
(1)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 动词,看待,对待
(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 动词,观察 )
(3)天子之卿受地视候 (动词,比照 )
(4)命有始而必终,孰长生而久视( 动词,活着,生存 )
8.事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 事务 )
(2)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 职业 )
(3)今日之事何如 ( 事情 )
(4)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战事 )
(5)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从事 )
相关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子认为爱人当不分亲疏贵贱,爱无等差,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从而实现天下太平。
B.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都继承了儒家学派的传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C.《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汇总。原有七十一篇,现仅存五十三篇。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墨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另一部分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和科学方面的论著。
D.《礼记》是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记载周代各种礼仪的《仪礼》和记载周代官制及战国时期各国制度的《周礼》。
选B。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是秦汉以来多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 )
B.“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合称“四书”。( )
C.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也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六部经书。 ( )
D.同是封地,家国不同。家,指卿大夫的封地;国,指诸侯的封地。《兼爱》中“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即为此意。
选A “秦汉以来”错,应是“秦汉以前”。
3.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子》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号称显学。
B.家、国,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家”,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国”,而周天子对所属周朝的疆域叫作“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这么由来。
C.室,是堂内的供人居住寝卧的房间。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引申泛指居室。
D.子,“子墨子”的称谓中第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墨子)的尊称。
选B B项,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
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 )
翻译:

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
翻译:

3.察此何自起。 ( )
翻译:

4.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 )
翻译:

答案1. 判断句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事务的人。
2. 判断句 臣子不孝敬君父,就是所谓乱。
3. 宾语前置句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
4.定语后置句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事务的人
语句翻译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翻译:

2.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翻译:

3.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翻译:

4.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翻译:

案1.这就好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采分点:攻、然、焉)
2.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采分点:爱、亏、利)
3.天下混乱的事情,全都摆在这里了,细察这些从哪里产生的呢?都起源于互相不爱。(采分点:具、察;宾语前置句)
4.所以圣人既然是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劝导相爱呢?(采分点:事、恶、劝;定语后置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兼爱
①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②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1)。”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2),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4)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5)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
注](1)“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2)牂(zā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3)要:通“腰”。(4)胁息:屏气。(5)碎:通“萃”,军队行列。
1.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贵必敖贱 敖:通“傲”,傲视
B.若君说之 说:通“悦”,喜欢
C.朝有黧黑之色 朝:读zhāo,早晨
D.人亦从而恶之 恶:读wù,憎恶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仁者非之 此何难之有焉
B.何以易之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D.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看待别的国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国家
B.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处、辨清它的道理
C.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所以楚灵王的大臣都为了节约而只吃一顿饭
D.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越王勾践亲自击鼓来激励他的武士奋进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墨子”前一个“子”字,是对墨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
B.墨家学派在先秦曾盛极一时,其核心学说有“兼爱”“非攻”等。
C.晋文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课文出自《战国策》。
D.“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复国的故事。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6.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C项“朝有黧黑之色”,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故“朝”,读cháo,朝廷。故选C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虚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辨析前后两句意义用法是否相同。A项“之”,代词/助词,提宾标志;B项“以”,前后两个都是介词,用。C项“者”,表原因/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D项“而”,表修饰/表并列。故选B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处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难度。C项“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此处“节”,应是“节制、节食”,所以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故选C项。
4.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故选C项。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得分点:“若夫”,句首发语词,不译;“杀身”,牺牲自身、舍生;“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判断句;“所皆难”,所字结构。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句“越王勾践”,人名,在句中作主语;“教驯其臣”,动宾结构;“曰”,说的意思,此处一般要断开。
参考译文:
①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②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③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④所以墨子说道: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