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1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著作《汉书》中称赞汉武帝雄才大略。能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创立皇帝制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科举制 D. 废除丞相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称赞汉武帝雄才大略。汉武帝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为解决地方的威胁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B符合题意。A是秦始皇的成就,C开始于隋炀帝,D是明太祖的措施。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相关知识,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内容作答。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相关知识,这一对材料的解读。
2.(1分)“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材料说明推恩令( )
A. 打击了豪强地主 B. 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
C. 解除了封国威胁 D. 强化中央对经济控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可知,材料反映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打击了豪强地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解除了封国威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强化中央对经济控制,排除D项。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推恩令”的实施以及作用。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1分)他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由于战功赫赫,在他24岁英年早逝后,汉武帝下令将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形,以示纪念。他是( )
A. 蒙恬 B. 王翦 C. 霍去病 D. 张骞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由于战功赫赫,在他24岁英年早逝后,汉武帝下令将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形,以示纪念。故题干中的“他”是霍去病,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霍去病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此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霍去病的相关史实。
4.(1分)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施。汉武帝的目的是( )
A. 巩固大一统 B. 繁荣思想文化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发展小农经济
【答案】A;
【解析】为巩固大一统,政治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1分)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 北击匈奴 B. 建立刺史制度 C. 建立郡国 D. 实行“推恩令”
【答案】D;
【解析】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1分)西汉初年,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长沙国建立。长沙国建立初期,管辖面积相当于今天湖南面积的1.5倍,到了汉平帝时,长沙国的面积不及它建国初期的五分之一。出现这种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C. 刺史制度的建立 D. “推恩令”的推行
【答案】D;
【解析】西汉初年,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长沙国建立。长沙国建立初期,管辖面积相当于今天湖南面积的1.5倍,到了汉平帝时,长沙国的面积不及它建国初期的五分之一。出现这种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汉武帝实施推恩令,使王国的面积越来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D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汉武帝的推恩令。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1分)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 分化王国力量 B. 提升儒学地位 C. 监察地方势力 D. 拓展统治范围
【答案】C;
【解析】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1分)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
①铸造五铢钱
②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③统一度量衡
④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铸造五铢钱,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和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③不正确,排除ABC项。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1分)班固《汉书》记载:“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材料反映了西汉巩固统治的指导思想是( )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知,《六经》是儒家经典。由此可见西汉巩固统治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1分)据统计,西汉初期研究儒家经典的高级官员仅占5%,到西汉中期这一比例升高到45.1%,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B. 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 西汉确立了察举制 D. 官吏素质的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儒家思想独尊的地位逐渐确立,导致“到西汉中期儒家占公卿总数的45.1%,居于各家之首”,所以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A项正确;BC是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表现,排除;官吏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汉武帝的思想措施。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1分)西汉初年,西汉官吏在皇帝和诸侯王面前都自称“臣”。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汉武帝这一规定意在( )
A. 破坏封建等级制度 B. 削弱官吏的权力
C. 以刑罚严格君臣之礼 D. 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规定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不得自称臣,这实际是降低诸侯王的地位,削弱诸侯王的势力,D项正确;破坏封建等级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削弱官吏的权力,排除B项;以刑罚严格君臣之礼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以及目的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以及目的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1分)廉政和反腐败是政权维护自身生存的基本手段。我国封建王朝专门设置的具有廉政作用的监察官职是( )
①丞相②御史大夫③太尉④刺史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锦衣卫是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不是监察机构。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知道锦衣卫是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不是监察机构。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1分)董仲舒建立“天人合一”的政治理论体系,以传统儒学为基础,兼容阴阳五行、道、法等社会思潮。他的学说深受汉武帝赞赏并采纳。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A. 百家争鸣著书立说 B. 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C. 儒家学说遭到打击 D. 儒学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董仲舒建立“天人合一”的政治理论体系,以传统儒学为基础,兼容阴阳五行、道、法等社会思潮。他的学说深受汉武帝赞赏并采纳”可得出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儒学得到了创新与发展,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D项正确;百家争鸣著书立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汉文帝奉行“无为而治”政策,排除B项;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打击,排除C项。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思想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思想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1分)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西汉时期,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的是( )
A. 御史大夫 B. 刺史 C. 御史台 D. 枢密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朝廷为了监视地方官吏而建立了刺史制度。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B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刺史制度的建立。
本题重点考查了刺史制度的建立,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1分)汉武帝连王爷们名义上的地盘也看不顺眼,想出法子来把他缩小。他鼓励王爷们预立遗嘱,把地盘均分给若干儿子,使得每一个儿子都邀皇恩,裂土封王。上述材料反映了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盐铁专卖 B. 统一铸造五铢钱
C. 实施“推恩令” D.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答案】C;
【解析】“汉武帝连王爷们名义上的地盘也看不顺眼,想出法子来把他缩小。他鼓励王爷们预立遗嘱,把地盘均分给若干儿子,使得每一个儿子都邀皇恩,裂土封王”反映了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实施“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1分)如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为解决该图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除分封制 B. 实施“推恩令” C. 确立科举制 D. 推行行省制
【答案】B;
【解析】图示反映出西汉初期,地方封国的人口和辖郡数量均远超中央政府,这说明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结合所学可知,鉴于此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没有废除分封制,排除A项;确立科举制是隋朝的史实,与图示主旨不符,排除C项;推行行省制是在元朝,排除D项。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着重把握汉武帝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推恩令”的内容和影响。
17.(1分)西汉初期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到了中期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导致这一局面的关键举措是( )
A. 盐铁专卖 B. 实行推恩令 C. 尊崇儒术 D. 北击匈奴
【答案】B;
【解析】西汉初期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到了中期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导致这一局面的关键举措是实行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1分)如图汉代瓦当上有“单于天降”字样,与此瓦当内容相关的古代民族是( )
A. 契丹 B. 鲜卑 C. 匈奴 D. 吐蕃
【答案】C;
【解析】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匈奴族,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是单于。与题干瓦当内容相关的古代民族是匈奴。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匈奴族的相关史实。“单于”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匈奴族的相关史实。
19.(1分)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说明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施“推恩令” B.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 实行盐铁专卖 D. 派大将北击匈奴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实施“推恩令”。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1分)《汉书》中说:“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这一事件( )
A. 致使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B. 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C. 形成了文化专制的局面 D. 促进了社会政治变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罢黜百家”的是西汉汉武帝,他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武帝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30分)
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领域 措施
① 他建立了一套军功爵制,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封建特权
② 凡是经营农业生产,多缴纳租税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
③ 秦孝公时虽然有设县的事实,但未成为制度,到了商鞅时才开始普遍推行。
④ 早在秦始皇焚书之前,商鞅就已经把不同意见的文献烧掉。
——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改编
21-1.根据材料,商鞅变法上述4个措施分别涉及哪些领域?
材料二:两种治国思想的比较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改编
21-2.上述两则材料分别体现出哪些学派的主张?在第②则思想的影响下,西汉颁布了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材料三:行政区划分界线原则的演变
汉朝以前,行政区划界多体现“随山川形便”的原则。“随山川形便”就是指行政区与自然地理区保持一致的划界方式。汉文帝以后,多采用“犬牙交错”原则,即强调把山川的险要融入区域之内,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政区之间互相牵制的地理形势,且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割据者拥险自守的屏障。汉后,历代统治者注意实施“犬牙交错”的原则。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21-3.据材料三,指出汉代以前的划界原则,并分析归纳汉代“犬牙交错”原则受历代重视的原因。
【答案】(1)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
(2)法家学派;道家学派;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随山川形便”;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政区之间互相牵制的地理形势,且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割据者拥险自守的屏障。;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商鞅变法、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商鞅变法、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2.(12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进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原文大意:在天地和东南西北之间都是皇帝的土地,西边到沙漠,南边到岭南,东边是东海,北边过了大夏,只要是有人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
--《史记 秦始皇本纪》
22-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什么事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二:

22-2.你从材料二中了解到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 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22-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答案】(1)秦统一全国;商鞅变法。;
(2)秦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集地方权力于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1)此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秦统一全国。
(2)此题主要考查秦统一货币。
(3)此题主要考查推恩令。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秦统一全国、秦统一货币、推恩令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3.(6分)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条支流,几千年来不断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并沉淀出深厚的内涵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 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2008年,中国网《孔子的十种形象》
材料二:西汉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还兴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学。……(太学)其教授选择德高博学的经师大儒担任,称博士;……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外,《论语》《孝经》人人必修……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县称为校……
——长沙文史网《西汉儒家教育与官学模式的确立》材料三: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
——以上材料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23-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23-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3-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
【答案】(1)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2)教科书是以五经为主的儒家经典,教官是五经博士,官办最高学府是太学,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县称为校;提高儒学地位,使其逐渐独尊,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2000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流派。;
(3)农业社会的国情;民众力量的显现;阶级结构的变动;维护统治的需要;知识分子的作用等。;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第 11 页,共 1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