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牛顿第一定律(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去,物体就会停止运动。而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两位著名学者的观点不同,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 我们通过实验分析一下。(1)设计实验:取一辆小车,让它三次都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每次水平面的表面不同,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上毛巾,第二次换成棉布,第三次换成木板。比较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有什么不同。(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棉布、木板、毛巾、刻度尺。(3)实验过程:①让小车从斜面上适当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水平面铺上毛巾,观察小车在阻力较大的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②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水平面铺上棉布,观察小车在阻力较小的棉布表面上滑行的距离;③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水平面铺上木板,观察小车在更光滑些的木板表面上滑行的距离。(4)实验结果:水平面的材料 小车受到的阻力(大,较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大,较大,小)毛巾 大 小棉布 较大 较大木板 小 大(5)探究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6)理论推导:假如小车在运动中没有受到任何力,它将保持原来的速度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二)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三)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一切 “一切”说明该定律对所有物体都是普遍适用的,没有特例,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适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的作用效果总 “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或 “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原来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四)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两个易误问题(1)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我们应当切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牛顿第-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出来的。由该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能力拓展】这个问题难以直接通过实验作出回答,因为我们很难为运动的物体创造一个“不受力的作用”的实验条件。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实验推理法(或理想实验法)。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刚进入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这是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科学家 提出的观点伽利略 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笛卡儿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将永远沿原来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牛顿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和运动的关系由牛顿第-定律知,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要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三、惯性(一)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把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二)惯性现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惯性现象,例如:当汽车突然起动时,车上乘客的下半身已随车向前运动,而身体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这时乘客就要向后倒;反之,当汽车突然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倾。解释惯性现象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明确此物体原来处于什么运动状态;(3)其中的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 )受何种力,运动状态发生何种改变;(4)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5)发生了何种现象(或造成了何种结果)。(三)惯性的利用生活中利用惯性可带来很多便利。如: 锤头松了,把锤柄在石头上撞击几下就可套紧锤头;跳远时助跑可以跳得更远;拍打衣服除掉上面的灰尘;洗手后用力甩等,都是利用了物体的惯性。(四)惯性的危害及防止惯性有时会给人们带来危害,需要防范。如骑车太快容易发生事故,车速太快、车距太近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车辆在急转弯时容易侧翻等。为此,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关规定,如要求小型客车的司机和乘客必须系安全带,防止汽车突然刹车时,人由于惯性向前运动而造成伤害,车辆行驶中要保持车距,限制车速,禁止超载等。(五)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区别与联系区别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循的运动规律,是有条件的,即只有在不受外力时才遵守;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等一切外在因素无关,任何时候都存在联系 因为物体具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外力时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能力拓展】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是指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质量大还是小,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②惯性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所处位置等因素无关。③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是力。惯性是每个物体都具有的,不需要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所以描述惯性现象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者说“由于惯性”,而不能说“惯性力”“惯性作用”或“受到惯性作用”等。例1、投掷实心球是我市中考体育测试项目之一,下列有关实心球的力学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 A.抛出去的实心球离开手后继续运动,是由于物体的惯性B.抛出去的实心球在空中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零C.实心球脱离手后,沿弧线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惯性力和空气阻力三个力的作用D.实心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若一切外力都消失,它将立即停止运动例2、如图(a)所示,木块与小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观察到如图(b)的现象。由此可以判断( )A.小车突然加速运动 B.小车突然减速运动 C.小车保持匀速运动 D.小车可能做加速运动例3、我国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 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否则将处以相应的处罚。请回答下列问题:(1)汽车一旦发生碰撞,车身停止运动,而乘客身体由于________ 会继续向前运动,在车内与车身相撞,严重时可能把挡风玻璃 撞碎而向前飞出车外。(2)为防止撞车时发生类似的伤害,故要求司机和乘客均需系好安全带,以对人体起到缓冲的 作用。这其中的科学原理是________。(3)乙图所示,人体模型与气囊撞击时,模型对气囊有作用力,气囊被压扁了,这其中的科学原理是_______。例4、为了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三次实验中,都要让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为了________(2)实验中,在阻力的作用下,小车最终都会静止下来。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________。(3)“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批判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观点,从而帮助人们建立起“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正确认知。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分析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可多选)A.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常常需要经历一个过程B.牛顿第一定律完全揭示了物体运动的本质,是一个事实C.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也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D.科学的发展会让人们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1.梅西和C罗对卡塔尔世界杯比赛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球门为参照物,射向球门的球是运动的②踢出去的足球能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是由于惯性作用③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运动状态不断发生改变④空中飞行的足球,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将立即停止⑤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慢慢停下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⑤2.如图所示,一个小钢球用细线悬挂在列车的顶棚上,如果小钢球突然向右摆动,则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⑴列车突然向左启动; ⑵列车突然向右启动;⑶列车向左运动时,突然刹车 ⑷列车向右运动时,突然刹车。A.(1)和(4) B.(1)和(3) C.(2)和(3) D.(2)和(4)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相同的钢球,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沿着竖直向上和斜向上方向抛出,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它们在空中运动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最高点时的速度相同B.甲、乙在空中的受力情况不同C.最高点时突然一切外力消失,甲将保持静止状态D.最高点时突然一切外力消失,乙将保持静止状态4.如图所示,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①向右做加速运动 ②向右做减速运动③向左做加速运动 ④向左做减速运动A.① B.③ C.②③ D.①④5.伽利略创造的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如下实验:小球从左侧斜面上的 O 点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向下运动,并沿右侧斜面上升。斜面上先后铺垫三种粗糙程度逐渐减低的材料时,小球沿右侧斜面上升到的最高位置依次为 1、2、3。下列哪项是通过三次实验现象对照得出的结论( )A.斜面越粗糙,小球速度变化的越快B.如果小球不受力,它将一直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C.如果小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D.如果小球受到的力越大,运动的速度将越大6.一架在空中水平向右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上投下救灾物资。请分析救灾物资离开飞机后的运动状态:(1)救灾物资由于________,离开飞机后仍能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2)救灾物资由于________往下下落。(3)救灾物资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离开飞机后与飞机位置关系的情形为下图中的________。7.(1)电影《流浪地球》中描述了一个场景,为了将地球推离太阳系,先要使地球停止自传,所以人类制造了上万台行星发动机来给地球刹车,地球停止自转后惯性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领航员号”国际空间站中处于失重状态的宇航员,其身体 ________惯性。(填“没有”或“仍具有”)。(2)在地球上,氢气球带着物体一起上升的过程中,若拴着物体的绳子断了,刚脱落的物体会________(填“立即下落”、“静止不动”或“向上运动”)。8.为了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三次实验中,都要让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为了________。(2)实验中,在阻力的作用下,小车最终都会静止下来,这说明力的作用之一是________。(3)“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批判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观点,从而帮助人们建立起“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正确认知。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分析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常常需要经历一个过程B.牛顿第一定律完全揭示了物体运动的本质,是一个事实C.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也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D.科学的发展会让人们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1.如图所示是轿车中对人起保护作用的“头枕”、“颈枕”等安全装置。其主要是防止以下哪种情况对人体造成伤害( )A.紧急刹车 B.左右转弯 C.撞上前车 D.后车撞击2.在向前直线行驶的同一车厢内,小江给小滨连拍两张照片如图所示,拍照过程中车可能( )A.向西加速 B.向东加速 C.向西减速 D.向东减速3.水火箭构造如图所示。用气筒向瓶内打气,瓶内上方气体压强达到一定程度,高压气体将橡皮塞压出,并不断向下喷水,瓶子竖直加速飞向高空,接着减速上升,最后落到地面。关于水火箭的工作原理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火箭起飞的动力来自水火箭对橡皮塞的推力B.水火箭在上升时的动力来自惯性力C.水火箭升空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瓶子受到的推力减小到等于瓶子重力时就会向下掉4.“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1)伽利略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________(用字母表示)。(2)笛卡尔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点的方向,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尔的观点有什么不足?________。5.为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小敏进行了如下实验: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让同一辆小车在同一斜面的A、B、C处分别由静止开始下滑,观察小车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记录在表中,实验重复三次。表面 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材料 从A处下滑 从B处下滑 从C处下滑毛巾 44 45 45 27 28 27 14 13 13棉布 50 51 50 31 30 31 16 15 16木板 67 68 68 41 40 41 21 20 21(1)实验中,让小车在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的目的是:________ 。(2)比较实验数据发现,小车在________表面上运动时,运动状态最不容易改变。(3)从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可以证明的是( )。A.物体运动需要力 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4)通过该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运用到的科学方法有( )。A.控制变量法 B.模型 C.推理 D.分类答案及解析例1、A【解析】A.抛出去的实心球离开手后继续运动,是由于物体的惯性,故A正确;B.抛出去的实心球在空中运动到最高点时,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零,而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C.实心球脱离手后,沿弧线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故C错误;D.实心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若一切外力都消失,它会保持原来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例2、B【解析】原来木块和小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受力后,木块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根据b图可知,此时木块向前倾倒,说明此时木块的速度大于小车的速度,因此小车突然做减速运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例3、(1)惯性(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解析】(1)汽车一旦发生碰撞,车身停止运动,而乘客身体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在车内与车身相撞,严重时可能把挡风玻璃 撞碎而向前飞出车外。(2)为防止撞车时发生类似的伤害,故要求司机和乘客均需系好安全带,以对人体起到缓冲的 作用。这其中的科学原理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乙图所示,人体模型与气囊撞击时,模型对气囊有作用力,气囊被压扁了,这其中的科学原理是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例4、(1)使小车刚进入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A,C,D【解析】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高度越大,速度越大;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速度大小改变;运动方向改变;(1)三次实验中,都要让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刚进入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2)实验中,在阻力的作用下,小车最终都会静止下来。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A.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经历几代科学家的辛苦研究,因此得出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常常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故A正确;B.牛顿第一定律只是揭示了物体在不受力时的状态,而且是通过科学推理得到的,故B错误;C.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也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故B正确;D.科学的发展会让人们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故D正确。1.A【解析】(1)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在运动;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那么它是静止的;(2)惯性是一种性质,而不是一种力的作用;(3)运动状态的改变:①静止变运动;②运动变静止;③运动方向改变;④速度大小改变;【解答】①以球门为参照物,射向球门的球相对于球门越来越近,因此球是运动的,故①正确;②踢出去的足球能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是由于足球有惯性,而不是受到惯性作用,故②错误;③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运动轨迹是曲线,即运动方向不断改变,因此运动状态不断发生改变,故③正确;④空中飞行的足球,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不会停止运动,而是以那个时刻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故④错误;⑤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慢慢停下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故⑤正确。那么正确的是①③⑤。2.A【解析】①如果列车向左运动,那么小球突然向右摆动,说明列车的速度大于小球的速度,即列车在向左加速;②如果列车向右运动,那么小球突然向右摆动,说明列车的速度小于小球的速度,即列车在向右减速。则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1)和(4)。3.C【解析】甲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乙为斜向上运动,到达最高点时,它在竖直方向上速度为零,而水平方向上速度不变,故A错误;甲和乙在空中运动时,都只受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故B错误;甲原来为静止状态,最高点时突然一切外力消失,甲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C正确;乙在水平方向上速度不为零,最高点时突然一切外力消失,乙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4.D【解析】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则小球对弹簧有压力,据此分析判断即可。【解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则小球对弹簧有压力。①如果小车水平向左运动,那么小球的速度大于弹簧的速度而挤压弹簧,根据惯性的知识可知,此时车的速度小于小球,即小车向左做减速运动;②如果小车水平向右运动,那么小球的速度小于弹簧的速度而挤压弹簧,根据惯性的知识可知,此时车的速度大于小球,即小车向右做加速运动。故D正确,而A、B、C错误。5.A【解析】逐一分析选项中各个结论需要的实验条件,哪个能够满足,哪个就是正确选项。A.观察图片可知,斜面越粗糙逐渐减小,小球在斜面上爬升的高度不断增大,运动时间逐渐延长,说明小球速度减小的越慢;反之,就是斜面越粗糙,小球的速度变化越快,故A正确;B.实验中的小球始终都会受到重力,因此无法验证小球不受力的情形,故B错误;C.原来的物体不受力,后来物体受力,二者对比才能得到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而实验中器材无法做到,故C错误;D.如果小球受到的力越大,运动的速度将越大,这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此实验无法完成,故D错误。6.(1)惯性(2)重力作用(3)乙【解析】(1)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2)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因此都有向下运动的趋势。(3)根据惯性和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知识进行判断。【解答】(1)救灾物资由于惯性,离开飞机后仍能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2)救灾物资由于重力作用往下下落。(3)假如没有空气阻力作用,由于物资有惯性,它们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不变,那么物资和飞机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实际上物资受到阻力作用,那么它们在水平方向上做减速运动,逐渐落在飞机的后面,故选乙。7.(1)不变;仍具有(2)向上运动【解析】(1)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运动速度无关。只要物体有质量,那么它就有惯性;(2)根据惯性的知识解答。【解答】(1)地球停止自转后,它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它的惯性不变。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时,处于失重状态,但是质量不变,所以仍然有惯性;(2)若拴着物体的绳子断了,那么物体不再受向上的拉力,由于惯性,物体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当速度减小为零时,开始向下运动。8.(1)小车运动到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同(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A,C,D【解析】(1)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与水平面的阻力和小车达到水平面时的速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如果要探究水平面的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就必须控制速度相同而改变阻力大小。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高度相同,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就相同。(2)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运动方向改变和运动速度大小改变。(3)根据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分析判断。【解答】(1)三次实验中,都要让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为了小车运动到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同。(2)实验中,在阻力的作用下,小车最终都会静止下来,这说明力的作用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A.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常常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故A正确;B.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加推理的方式得出的,不能用事实检验,故B错误;C.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也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故C正确;D.科学的发展会让人们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故D正确。1.D【解析】当汽车后部受到剧烈撞击时,人的背部受到座椅的推力,迅速由静止变为运动状态,由于惯性,人的头部会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于是人的颈椎会受到很大的力而撕裂,从而造成生命危险。如果座椅上有头枕,那么头枕会同时给头部一个推力,使头部与背部一起向前运动,而不会受到撕裂的力,故D正确,而A、B、C错误。2.C【解析】比较甲和乙可知,以列车为参照物,广州塔向东运动,则实际上列车向西运动。原来水和水杯一起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后来杯子里的水向前泼出,说明水的速度大于列车的速度。由于惯性可知,水的速度保持不变,其实就是列车的速度减小了,即向西减速,故C正确,而A、B、D错误。3.C【解析】高压气体给水向下的推力,使水向下高速喷出;水同时给瓶子相反的推力,使水火箭飞行。开始时,推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与运动方向相同,水火箭做加速运动;随着推力的减小,当推力和重力相同时,合力为零,加速停止,此时速度最大;当推力小于重力时,合力向下,与运动方向相反,水火箭做减速运动。当它向上的速度减小到零时,开始下落,回到地面。A.水火箭起飞的动力来水对瓶子的推力,故A错误;B.水火箭在上升时的动力开始时靠的时水喷出时对瓶子的推力,后来靠的是瓶子的惯性,故B错误;C.水火箭升空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C正确;D.瓶子受到的推力减小到等于瓶子重力时,瓶子不会下落,会由于惯性继续上升,故D错误。4.(1)CAB (2)没有涉及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解析】(1)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分为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可以按照有空气阻力→无空气阻力→无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的顺序进行实验和推理即可。(2)笛卡尔的结论只涉及了运动的物体,而牛顿的定律涉及了运动和静止物体,因此定律更具有普遍意义。【解答】(1) 伽利略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 CAB;(2)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尔观点不足之处为:没有涉及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5.(1)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木板 (3)B (4)C【解析】(1)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高度越大,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越大;(2)小车的运动距离越长,那么运动的时间越长,速度的变化越慢,即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3)根据实验结果,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即可;(4)推理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某些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又称理想实验法。【解答】(1)实验中,让小车在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的目的是: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2)根据表格可知,当小车的速度相同时,它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长,因此得到: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时,运动状态最不容易改变。(3)A.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但是运动的距离最长,此时小车没有受到外界的推力或拉力,因此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维持,故A错误;B.小车在毛巾上受到的阻力最大,运动的距离最短,运动状态的改变最大,因此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C.牛顿第一定律得到了物体在不受力时的状态,而这个实验无法做到,故C错误。故选B。(4)要得到牛顿第一定律,还要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受力的情形进行推理,因此运用到的科学方法是推理,故选C。浙教版寒假“快人一步”七(下)科学讲义(十六)牛顿第一定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