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在不断地绕着太阳运行,这种运动叫公转运动。(二)地球公转的轨道(黄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上的每一点,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构成一个封闭曲线。这种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走的封闭曲线,叫地球轨道。地球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三)地球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四)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五)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66.5°)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目前23.5°)也基本不变。。【能力拓展】因地球倾斜着身子绕日公转,使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不同时期内所得到的太阳光热是不同的,这样就形成了四季,导致不同地方存在温差。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一)太阳高度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指太阳光和地面之间的交角。(二)太阳高度的特点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高度最大。(三)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内,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光和地面交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1)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2)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四)太阳直射点(1)概念: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 简称直射。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太阳直射点。(2)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即太阳直射点最北只能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只能到达南回归线。(五)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上是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正午 太阳高度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的。(1)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2)在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3)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6.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如北纬40°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约为73.5°,冬至日约为26.5°。南纬40°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约为26.5°,冬至日约为73.5°。7.杆影的变化杆影的长度和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1)一天中杆影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同一地点的杆影的长度在一天中的变化:一天中的正午,杆影朝着正北或正南方向时,杆影最短,此时太阳位于该地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交角最大(即太阳高度最大)。(2)一年中正午杆影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同一地点的杆影长度年变化 同一时间不同纬度杆影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度,夏季正午的杆影要比冬季的杆影短 同一天,不同纬度正午杆影的长度不一样。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杆影也随之越来越长三、昼夜长短变化(一)昼夜长短的变化年中白天和夜晚的时间长度有规律变化的现象。(二)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冬夏两季昼夜长短不一(三)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1)空间变化-----在同一时间,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同时不同地)。地球自转的中心与公转的中心不重合,故太阳直射点的不同导致在同一时间内,全球各地昼夜长短随纬度的不同而不同。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且越接近北极,昼与夜的时间长度差值越大。南半球与之恰好相反。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此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2)时间变化一在同地点,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同地不同时)。节气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 南半球 北回归线夏至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夜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春分、秋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四)极昼和极夜(1)有些地方有时太阳会整日不落,这种现象称为极昼现象;有时太阳会整日不出,这种现象称为极夜现象。(2)只有在南北极圈及其以内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例1、2021年7月1日(农历五月二十二)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日,当天地球大约处于图中的位置是( )A. 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例2、图1是某天杆影长度变化示意图,图2是一年中夏至日与冬至日中午杆影长度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杆影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B.图1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C.图2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D.图2中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例3、2021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在这一重要的节日里,杭州武林广场的旗杆上升起了五星红旗。这一天中,我们可以看到,太阳高度角最大时( )A.杆影朝着正南方向 B.杆影朝着正北方向C.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最小 D.太阳光与旗杆的夹角最大例4、如图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据图分析可知( )A.纬线a是南回归线B.当直射点在①时,上虞区的节气是夏至C.当直射点在纬线a、b之间移动时,上虞区昼夜平分D.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例5、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1)①位置的节气时的日期是 ,此时的日期是 前后。(2)②位置阳光直射的纬线是 。④位置北半球昼 夜 (填“长”或“短")。(3)10月1日时地球运行到 之间(填序号)。1.如图所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轨道上沿①→②→③-→④绕着太阳公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轴的北端总指向北极星附近B.四季更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C.12月26日这天,地球位于②→③之间D.地球处于②④位置时,全球昼夜平分2.每年冬去春来,天气逐渐变暖。对这种现象有下列四种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①是地球自转产生的 ②是地球公转产生的③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回归线移动 ④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回归线移动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3.“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春分这天昼夜平分B.夏至之后的节气是芒种C.秋分这天的月相一定是上弦月D.从冬至到夏至的时间间隔为一年4.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台州市某学校兴趣小组对树影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绘制了简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该日可能是 (选填“夏至日”或“冬至日”。(2)以下是兴趣小组对一天中树影变化与太阳照射的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A.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B.形成b点树影时刚好为正午时分C.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3)当地球按图中由丁→甲→乙的方向公转时,我们将观察到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 (选填“长”或“短”)。5.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开始自主采样月壤(如图甲),并将约2千克的月壤样品带回地球。请回答:(1)“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当天,地球运行到图乙中的 位置之间(填字母) ;(2)当月球运动到图乙②位置时,地球上可能出现的天文现象是 。6.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2)此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为 。(3)此时A点昼长为 小时,B点昼长为 小时。(4)由此图所示时间向后一个月,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北极圈内极昼或极夜范围如何变化? 。1.“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流传了好些谚语指导着我们的农业生产。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关于这些谚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是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B.清明(4月5日前后),地球运行到如图所示的ab之间C.秋分这一天,湖州地区昼夜等长D.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划分的2.“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根据图1“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太阳直射点移动路径图”和表“九九消寒歌”,完成下列问题。12月22日前后冬至 九九消寒歌从冬至起,我国进人数九寒天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1)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 ,地球公转到乙位置的日期在 前后。(2)当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2中序号表示的 位置,这一天是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 ,此时北极圈有 现象。(3)“九九”期间,太阳直射点运行在图2中字母表示的 时间段,此时我们杭州市的白昼时间将逐渐变 ,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变 。3.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以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成功对接后一起运动,若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 (运动或静止)的。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在6月17日这一天,地球接近图中A、B、C、D所示四个位置中的 (填字母).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北半球或南半球), 绍兴昼夜长短变化是: 。4.如图甲、乙分别为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回答问题:(1)图甲中地球有昼夜之分,因为地球是一个不 的球体。(2)当光照情况如图甲所示时,地球运行在图乙中的 (填字母)处;(3)下列节日与图甲所示日期最接近的是 (填字母);A.儿童节 B.元旦 C.国庆节 D.劳动节(4)图乙中当地球从A处运行到C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 (填“向南”或“向北”)。答案及解析例1、C【解析】北半球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冬至日的日期是12月22日左右,春分日的日期是3月21日左右,秋分日的日期是9月23日左右,结合图片思考解答。【解答】北半球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而丙位置为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因此是夏至日,所以丁位置是秋分日, 7月1日已经过了夏至日,因此当天地球大约处于图中的位置是丙~丁之间,C符合题意。例2、D【解析】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有关,这个夹角是太阳高度角。一天中的正午,即正午12时,杆影朝向正北或正南方向时,杆影最短,此时太阳位于该地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大,处在不同纬度看到影子的方向是不同的。【解答】A、杆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A不符合题意;B、图1中表示的是一天中杆影长度的变化,这与地球自转有关,B不符合题意;C、图2中是一年中杆影长度的变化,这与地球公转有官,C不符合题意;D、图2中夏至时,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D符合题意。例3、B【解析】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当杆子被太阳照射,当杆影朝着正北方向时,是当地太阳高度最高的时候,所以是杆影最短的时候。【解答】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杆影朝着正北方向。例4、B【解析】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有规律移动。A、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因此a是北回归线,A不符合题意;B、由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而a为北回归线,因此当直射点在①时,上虞区的节气是夏至,B符合题意;C、当直射点在b位置时,为春分日或秋分日,上虞区昼夜平分,C不符合题意;D、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D不符合题意。例5、(1)春分日;3月21日(2)北回归线;短;长(3)③④【解析】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样都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图中①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③ 太阳直射赤道,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④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 12月22日前 ;据此解答。【解答】(1)①位置的节气时的日期是 春分日 ,此时的日期是 3月21日 前后。(2)②位置阳光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④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3)10月1日时地球运行到③④之间。1.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在①是春分日②是夏至日③是秋分日④冬至日。【解答】A:地轴的北端总指向北极星附近,正确。B:四季更替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错误。C:12月26日这天,地球位于③→④之间,错误。D:地球处于①③位置时,全球昼夜平分,错误。2.B【解析】冬至日,太阳的直射点是南回归线,春分日太阳的直射点是赤道,地球公转由冬至日向春分日过渡时,太阳的直射点就由南回归线向赤道上移动。【解答】每年冬去春来,天气逐渐变暖。这种现象是地球公转产生的,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回归线移动。3.A【解析】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A、读图可知,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时全球昼夜平分,A符合题意;B、夏至日之后的节气是小暑,B不符合题意;C、不能确定秋分这天的农历日期,而月相主要随日历日期变化,故秋分这天的月相不确定,C不符合题意;D、从冬至到夏至的时间为半年,D不符合题意。4.(1)冬至日(2)A;B(3)短【解析】(1)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2)【解答】(1)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因此冬至日这一天, 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影子最长。(2)A、早晨、晚上太阳高度小,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因此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A符合题意;B、b位置的树影最短,即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最短,B符合题意;早晨、晚上太阳高度小,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可知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AB符合题意。(3)当地球运行在丁冬至日—甲春分日—乙夏至日之间时,太阳的高度角逐渐变大,其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短。5.(1)CD(2)日食【解析】北半球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冬至日的日期是12月22日左右,春分日的日期是3月21日左右,秋分日的日期是9月23日左右。【解答】(1)2020年12月1日已经过了秋分日(9月22日),还未到冬至日(12月22日),D位置是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根据图中地球公转方向,C是秋分日,因此“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当天,地球运行到图乙中的CD位置之间。(2)当不发光的月球转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是日食,因此当月球运动到图乙②位置时,地球上可能出现的天文现象是日食。6.(1)66.5°(2)由北 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12;24(4)昼长夜短,昼长会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解析】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解答】(1)根据图示,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A点位于赤道,故此时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5°。(2)此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为由北 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此时A点位于赤道,全年昼夜等长,为12小时,B点位于北极圈,出现极昼,昼长为24小时。(4)此时为6月22日左右,由此图所示时间向后一个月为7月22左右,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会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1.B【解析】地球公转导致的是四季交替,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是3月21日,夏至是6月22日,秋分是9月23日,冬至是12月22日;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解答】A:“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是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正确。B:清明(4月5日前后),位于春分和夏至日之间,地球运行到如图所示的bc之间,故B错误。C: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湖州地区昼夜等长,正确。D: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划分的,正确。2.(1)一年;6月22日(2)③;冬至日;极夜(3)c;长;多【解析】(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3)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解答】(1)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当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是每年的6月22日前后。(2)当地球公转到左图丁处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太阳直射点是位于右图中的③,这一天北极圈会有极夜现象。(3)“九九”期间大约从12月30日至3月10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右图中的③与④之间,字母表示的c时间段;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逐渐往北移动,故位于北半球的杭州市昼短夜长,白昼时间将逐渐变长,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变多。3.静止;B;北半球;昼长夜短【解析】(1)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再判断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冬至日的日期是12月22日左右,春分日的日期是3月21日左右,秋分日的日期是9月23日左右。【解答】在对接过程中,选择天宫二号为参照物,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相对于它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因此它是静止的,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6月17日这一天接近夏至日,B位置为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因此B位置为夏至日,故当天地球接近图中的B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因此绍兴昼夜长短变化是:昼长夜短。4.(1)不发光,不透明(2)A(3)A(4)向南【解析】(1)地球的公转运动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北半球的节气);此时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当太阳直射赤道并且直射点有向北运动的趋势,为春分日;当太阳直射赤道并且直射点有向南运动的趋势,为秋分日。 北半球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在向北回归线运动的过程中;再从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慢慢回到赤道(秋分,9月23日前后)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半球上。(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解答】(1)图甲中地球有昼夜之分,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该图是由北极上空看,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因此此时是夏至日,即乙图中的A位置,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因此当光照情况如图甲所示时,地球运行在图乙中的A处。(3)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即A位置,与图甲所示日期最接近的是A。(4)A位置为夏至日,夏至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因此图乙中当地球从A处运行到C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向南。浙教版寒假“快人一步”七(下)科学讲义(二十二)地球绕日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