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说课稿(共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古人谈读书》说课稿(共2课时)

资源简介

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古人谈读书》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与其他课文通篇连贯的描写方式不同,本课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和学习的言论。那么这节课的学习活动该怎么设计呢?爱课帮为您提供几个易操作又新颖的学习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这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四、说学情
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了,但不多:三年级学了《司马光》、 《守株待兔》,四年级学了《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 《囊萤夜读 》、《铁杵成针 》,这学期学了《少年中国说》。
他们已经了解并初步具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大困难集中在字词意思不好理解,又没注释,老师讲了还是有些地方不懂。五年级的学生理解力是有限的,而学习内容的枯燥和知识本身的难度就成了孩子学习的“拦路虎”。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读、找、画、议”法、“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突出朗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交互使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新课
1.导入:书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走进书就走进了一个丰富的世界。那么,如何读书,才能与这位朋友心灵相通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感受古人带来的启示。
2.教师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明确主题,直接入课,让课堂教学变得简明而高效。
步骤二、初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或者读不准的生字,再读一读生字上面的音节。
2.大声读一读圈出的生字,再大声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遇到不会断句的情况,向同伴求教。
3.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
(1)组长利用生字卡片,逐一检测组员会认字的认读情况,要注意“耻”是翘舌音,“矣”和“岂”都是三声。
(2)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仔细观察9个要求会写的字的字形,针对识记困难的字商讨识记方法。
4.集体汇报交流自己小组遇到了哪个识记困难的字,是怎样解决的。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总结:
比一比识记:缺——缸 诲——悔
形声字识记:谓——胃 窥——规
字谜识记:岂——大山压倒自己。
恒——太阳留在天地间,竖心留在左半边。
皆——比一比谁更白。
5.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一个生字的音都读正确,读准带有生字的词语。
(2)与组内同伴合作,轮读部分内容,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语句,大声朗读,正确断句。
设计意图 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点,让识字教学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步骤三、学习《论语》
1.教师指名朗读《论语》中的三个句子。
2.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学。
3.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个句子?把你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图片 学生回答时,不必逐字逐句翻译,意思对即可。
预设:
第一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指“聪敏”。“好”是“喜好”。“耻”是“以……为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全句的意思是:勤勉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二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最后一个“知”读四声zhì,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是智慧。
第三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在这里也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厌”指“满足”。“诲”指“教诲”。
全句的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倦怠。
4.讨论交流:这三个句子带给你怎样的读书启示?(不懂就要多问;不要不懂装懂;记住知识,从不满足。)
5.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三个句子,背诵这三个句子。
设计意图 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互动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步骤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生字表,找出书写有难度的生字。
2.小组同学交流,怎样书写这些书写有难度的生字。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窥、皆、缺”三个生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认真观察每一个笔画的占位,确定主笔的写法。然后自主练写。
4.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学生书写成果,请书写好的同学分享自己的书写经验。
设计意图 立足五年级学生书写能力的发展程度,引导学生在自主观察的基础上,发挥小组共研、直观演示的作用,让学生的书写更注重实效。
七、说板书设计
学思并举
实事求是
古人谈读书 虚心请教 读书方法
持之以恒
勤 奋
八、说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不陌生。因此,可以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文的大意,获得初步感知之后进行互动交流,促使个人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2.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本课的重点是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并从中得到启示,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读书体会,让他们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自己有启发。古人的经验和个人体会相结合,就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开展读书活动。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古人谈读书》是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由两篇文言文构成。本文围绕读书学习这一主题,选取了两则古人谈论读书的小古文,从读书态度、读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启发我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读书,善于读书。
第一篇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有关论述,给人以警醒;第二篇是朱熹论说的“读书有三到”,重在强调心到,表现了朱熹独到的见解,给人以启迪。
二、说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文言文。会认会写剩下的生字。
2.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2.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
教学难点: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
四、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接触得较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以读贯穿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字词,读懂课文,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反复读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意味深长、引人入胜的语言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几则文言文。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古人朱熹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2.走近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31岁正式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程颢、程颐)思想,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易学启蒙》《诗集传》等。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夯实基础,并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步骤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教师指导读出节奏。
例: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谓:“田”要扁、第一笔竖与第二笔横折的折都稍向里收,“月”稍窄、首笔是竖。
诵:“甬”横撇要小、末端有一点,“冂”稍宽、里边是两横。
岂:“山”要扁宽,“己”稍扁,起笔横折要小,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长一些。
设计意图
在师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并理解重点字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步骤三、品读释疑,理解大意。
1.出示课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2.借助注释,交流课文的大意。
理解词语:(1)谓:说。 (2)漫浪:随意。 (3)急:要紧,重要。
理解句义: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3.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三者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1: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预设2: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
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教师相机指导:“急”在这里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
4.教师指导: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设计意图
以自学为主,通过自学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降低文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步骤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引导交流:同学们,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你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收获吗?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指导。
2.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3.资料拓展。
鲁迅的读书五到: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指要认真思考。
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让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希望同学们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作为自己以后读书的准则。
设计意图
资料拓展环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学习收获,促使学生领悟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七、说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
巧组词
看注释
联系上下文
熟读成诵
八、说教学反思
想要深刻地体悟文言文的文化意蕴,需要从诵读开始,只有在大量朗读和背诵过程中获得对文言文文字的感性认识,才能慢慢摸索出其中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读,在读正确,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诵读课文。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文意,感受文言语言的音韵、真正做到了苏轼所说的“熟读深思子自知”。同样的,在不断地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也就能够熟读成诵,达到积累的目的。
另外,我们知道,文言文是及其贴近先人的社会生活,贴近先人的心灵世界的。学习文言文,对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传承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关注学生的读中感悟,希望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人物对待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中汲取经验,接受熏陶,帮助自己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养成必备的品质,促进自身心灵的成长。
最后,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重在理解大意,不要求学生能够逐字翻译。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而不是逐字逐句地带着学生翻译。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等有效的方法达成对文言文大意的把握。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结合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经验谈谈看法和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