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厘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精读全文,通过品读语言,感知本文严谨的逻辑力量与独特的语言风格。
3、通过品读语言,感知本文严谨的逻辑力量与独特的语言风格。
障碍点、麻烦点:
通过品读语言,感知本文严谨的逻辑力量与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学
(一)课前预习
1.知人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1820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1844年与马克思在巴黎会见,两人志同道合,成为最亲密的战友;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任,开始着手整理、出版马克思的著作;1895年,恩格斯在伦敦去世。 主要作品:《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合著)等。2.论世
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本篇课文是恩格斯写给瓦特·博尔吉乌斯的一封回信,信中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题目是编者加的。
3.相关资料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科学与文化论著:所谓论著,就是带有研究性的著作。科学与文化论著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论著,主要由分析推理而得,往往具有抽象性,二是自然科学论著,往往具有实证性。
本单元所选文章属于社会科学论著,在选择性必修下册课本中另设有一个自然科学论著的单元,共同承担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的目标任务。
(二)研读课文,自主探究
1.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1)归根到底: 归结到根本上
(2)多愁善感: 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3)奴颜婢膝: 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4)精疲力竭: 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
恩格斯给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请同学们找出本文恩格斯主要回答了哪三个问题。
一是对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解读。
二是如何准确地认识“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作用。
三是如何理解“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统治地位。
理解文章内容。速读全文,从文中标划出他回答的三个问题的相应答案。
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①经济关系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②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具有很大的决定性
③技术(生产力)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这封信中,恩格斯如何准确地认识“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作用。
2(a)①除“经济”对“上层建筑”起作用外,“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又互相作用,“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②“经济”并不是导致社会现状的唯一原因,还有“上层建筑”的原因。
③“上层建筑”内部各个方面之间及其对“经济”虽有作用,但始终离不开“经济必然性的基础”。
如何理解“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统治地位。
2(b)
①首先提出社会历史中的“偶然性”“必然性”及其地位,指出经济是“必然性”。伟人的出现是“偶然性”;
②接着提出了意识形态曲和经济发展轴线的问题;
③最后指出著作界对经济史的忽视这一现象。
厘清论述思路。浏览全文,思考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请简要概述。
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4.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予以简要分析。
举例论证:
如用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事例,来证明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的观点
比喻论证:
如文中的“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来强调“偶然性”始终围绕着“必然性”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二、讲
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严密、准确,请赏析下列各句的语言特色。
1.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①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缜密严谨
②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2.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运用比喻,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贯串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直观恰当,生动形象。
3.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请您”“可惜”“向您”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恩格斯对青年朋友的真诚尊重和殷切期望。
5.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逻辑严密,用词准确
②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③平易近人,亲切诚恳
三、练
小组讨论:
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而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所谓时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所造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那么,时势是怎样“造”出英雄的呢?
1.第一,时势呼唤英雄。
如秦末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形势呼唤着像陈胜、吴广这样的勇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使他们以农民起义的英雄的身份而名留青史。在汉民族的历史上,每当异族统治者袭扰和民众奋起抗击的形势到来时,总要出现象“尽忠报国”的岳飞、“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文天祥这样的英雄。总之,每个时代都发出自己时代的呼唤,而在这方面有才能的人就可能成为英雄。
第二,时势锻炼英雄。
如我国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锻炼出无数的人民英雄。昔日的店员、帮工、放牛娃……在斗争的烽火中成长为将军和领袖,堪称一代英豪。英雄并非天然生就,而是时势提供了这种锻炼条件,他们通过自己长期的艰苦奋斗逐渐成长起来。正如恩格斯在谈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雄辈出的情形时所指出的:“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第三,时势筛选英雄。
时势又如大浪淘沙,将真正杰出的人推到历史舞台前面,逐步淘汰那些落伍者、投机者、变质者等。时势的筛选作用,对于保障站在历史潮流前面的人物的质量以及历史任务的完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清
马克思早就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再次阐释,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读过本文,你有什么看法呢?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恩格斯的这封信,给我以深刻的启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历史的发展主要受经济因素制约。由此可见,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集体和国家,都应该把经济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把经济建设搞好,才能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其他事业的发展,人们才能过上理想而幸福的生活。这也与马斯洛需求理论不谋而合,物质生活是人类最基础的生理需求,没有这一基础的满足,其他层次的需求都是奢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基于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四十多年的社会发展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是无可辩驳的真理。可以想见,未来的中国,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因为我们确信,我们找到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