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第220期)
晨读素材篇
曹丕《秋胡行》赏析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
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
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
乃在大诲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
企予望之,步立踟蹰。
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赏析】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乃在大诲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踟蹰。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秋胡行》属乐府《相和歌.清调曲》。古辞原意是歌颂秋胡妻的贞烈。 诗人以古题写新事,表现怀人之思。朱乾《乐府正义》以为是“魏文思贤之诗”。
笔势舒缓、缠绵而婉约。
首二句十字直入主旨,点明了整个事件的原委和结果:早晨即与佳人相期,但直至日夕,佳人却终没有来。其痛苦的语调,浓重的失落感顿时笼罩全篇。
至此,读者也许会产生两点疑问:其一,诗中的“佳人”是谁?真是容冶貌美,为魏文曹丕所倾心期的女性?还是他成就大事业所渴思的贤人?其二,佳人为何失约未来?是关山迢递,路远会难?还是另有曲折,中途变卦?有趣的是:
这些为读者关心的问题,不知是作者以为不重要,还是另有隐衷,提不得也,故一起略在诗外只字未提。诗人只是在十六句中,反反复复,絮絮叨叨,极其主观而咏叹调般地倾诉着一个主题,这就是──因佳人失约未来而引起的浓重的失落感。光从字面看,这种失落感和待人不至的焦灼感,似乎是指从早晨与佳人相约开始,到日夕佳人未至这段时间。其实,朝──夕,仅仅是一种光阴的比喻,时间的象征,即以一天象征一生。由朝至夕,乃指从青少年至垂暮之年的整个人生。
在自己的整个一生中,始终有一种不能实现的追求,和由不能实现而带来的巨大而又无法弥补的缺憾感。明白了这一点,“佳人”是男是女,为何失约未至这些问题,也许确实就无关紧要,可以略去。重要的倒是,诗人是如何组织和表达这一焦急渴心情的,且让我们欣赏一下:
首先是“嘉肴不尝,旨酒停杯”。为思佳人,茶饭无心。连美酒、连嘉肴都懒得动箸一碰,箸在半空,酒碰到唇边,忽然像电影来了一个停格。心中涌起的,是追求永远不能实现的深层的失落感。
二是“俯折兰英,仰结桂枝”,尽管追求不能实现,但自己并不停止这种追求,故其行也高,其志也洁。此化用屈原《离骚》和《九歌》中“结幽兰而延伫”,“结桂枝兮延伫”句式,以示自己贮芬芳而待远人。
三则是表示愿意跟佳人到天涯海角,并让海神把最宝贵的“明珠”送给她。
四是足眺远,踌躇徘徊,渴念之情,几乎急不可耐。为此,诗人什么办法都想尽了,为诉说自己的情怀,“飞鸟”也托了,“兰英”也折了,“桂枝”也结了,誓言也发了,尽管“步立踟蹰”、“何得斯须”,渴慕焦急之情片刻都难忍耐,但“佳人”如终没有来。此与首句照应,以种种努力,表明这是一个永恒的绝望。
整首诗,如面对亲朋故友,娓娓不倦,反复倾诉自己彻夜难眠的衷肠;又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郁结无告,故作一热烈、主观而又偏执的个人内心独白。具有移人情魄的魅力。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曹丕诗歌的好处在于“能转能藏”。“转”者,即“变宕不恒”,如《善哉行》(上山采薇)之类,以多重比兴写自己“变宕不恒”的感情流程。“藏”者,即“含蓄无尽”,意味隽永,以舒缓的笔致,缠绵婉约的风格,咏叹调般的形式特点,抒发自己失落的惆怅与郁结不解的“情结”。这种发抒形式,比起他父亲曹操《短歌行》中求贤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一缠绵,一苍凉;一婉约,一慷慨,其不同如此。
写作指导篇
作文素材|小满节气主题素材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故称为“小满”。
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绝对是一个充满哲理的节气。小满者,满而不损也,满而不盈也,满而不溢也。
中国传统儒家中庸之道,忌讳“太满” 、“大满”,有“满招损、谦受益”、“物极必反”之说。
因此在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唯独有小满却无大满。
人生小满,足矣。
饮食习俗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苦苦菜遍布全国,医学上叫它败酱草,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苦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类、核黄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
《本草纲目》记载,久服苦苦菜,能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医学上多用苦苦菜来治疗热症,古人还用它醒酒。把苦菜烫熟,冷淘凉拌,调以盐、醋、辣油或蒜泥,清凉辣香,吃馒头、米饭,使人食欲大增。
诗词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之二)
宋 欧阳修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缫 车
宋 邵定
缫作缫车急急作,东家煮茧玉满镬,
西家卷丝雪满籰。
汝家蚕迟犹未箔,小满已过枣花落。
夏叶食多银瓮薄,待得女缫渠已着。
懒归儿,听禽言,一步落人后,
百步输人先。
秋风寒,衣衫单。
晨 征
宋 巩丰
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
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
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
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遣 兴
宋 王之道
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
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
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
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攒。
节气习俗
祭车神
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在相关的传说里二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蓦上放上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最有趣的地方是,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有祝福水砚涌旺的意思。
祭蚕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蚕是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气沮、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怒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小满节气话养生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时期,小满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从小满节气开始,就要调整我们的日常饮食起居,注意除湿和祛火,才能健康平安地度过炎热的夏季。
北方祛火
“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北方气候相对干燥,此时若不注意养生,比如,生活无规律,经常熬夜加班,饮食不定时,或过食辛辣油腻,就会产生内热,就会出现一系列热病。如:精神紧张、熬夜加班所致心火过旺的失眠,口舌生疮;饮食不当、过食辛辣所致胃肠积热的便秘、口腔溃疡等。
南方除湿
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要特别注重清暑祛湿,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随着天气变热,人体消耗增大,因暑、湿气候的影响易导致脾胃正气不足,胃肠功能紊乱。此时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在饮食上应以健脾养胃为原则,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为主。同时,少吃或不吃油腻厚味、油煎的食物,并且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大,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
适量多饮水,以温开水为好,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内热的排出。切勿用饮料代替白开水,尤其是橙汁,多喝会生热生痰,加重内热。
冬瓜、苦瓜、丝瓜、芦笋、水芹、西红柿、西瓜、梨、香蕉等蔬果不但清热泻火,还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
此外,同气温一样,湿度也是影响人体舒适感的重要因素。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容易阻遏气机,影响体内气的运行,出现风湿病、脚气、痤疮、妇科炎症、水肿、肥胖等疾病。
预防湿邪致病,可有意识去进食一些既能去湿又能加强脾胃功能的食物,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如山药、冬瓜、赤小豆、薏苡仁、绿豆、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蛇肉、鲫鱼等。
开卷有益篇
微感悟:人生通透,生活才会轻松
都说,人生通透,生活才能活得轻松。可是“通透”这个词,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又有几人,是可以真的能够做得到呢?身处于这婆娑的尘世之中,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搞不懂,悟不透,看不明。
我们看不懂这尔虞我诈的红尘,我们也弄不明白,为何有些人,越是有能力,却越来越努力,而有些人,越贫穷,反倒是越来越懒惰了。
芸芸众生,谁不是如蜉蝣一般,须臾间,人生小半生已过,所有惊鸿一瞥的美丽,都成了光阴里的朱砂痣,回不去,留不住。然,那些所有的悲悲戚戚惨惨,也同样成了光阴里的故事。
但是有些东西,我们是可以留住的,且弥久沉香,那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倘若我们真的对我们的国学了解一二,那么我们的人生肯定会通透许多的。人活得通透,那是因为读懂了自己,也读懂了红尘。
红尘,是一本深邃的国学。倘若读懂,你的人生,会轻松很多,也会减少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我喜欢《中庸》和《论语》,然而都无法真正的读的通彻。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优秀的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在世界名著《瓦尔登湖》一书之中,梭罗的很多经典引用,就是摘抄于我们的四书五经,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不是一斑。读四书五经,可以让我们心灵清澈,更好处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文化的精髓,让我们醍醐灌顶,震耳发聩。
读诗经,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满的土地气息,让我们与自然产生共情和热爱;读唐诗,让我们感知了古人的雄壮笔力和磅礴浑厚的气势;读宋词,优美婉约,让我们看到了宋词千姿百态的神韵,豪迈和奔放;而读元曲,则让我们看到一个浪漫唯美的时代,是曲折的煽情之美。
其实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像极了是四书五经。我们每一天都在品读自己的人生,只是有的人读懂了内心的四书五经,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活成了轻松快乐的样子,而有的人,到生命终结,对自己的人生依旧糊涂,活得伤痕累累。
说到底,我们都只是红尘中的一俗客,终究达不到禅意,禅境,更难悟透这万丈红尘里苦短情长,只要在人生路上,认真地走着每一步,就好。
余生不求将人生读得通透,惟愿能够将自己的人生脉络,摸得清晰一点即可,只要对人生清晰一二,一样能够获得成长和收获,轻松和快乐。
拓展训练篇
牛魂
刘平
六爷使了一辈子牛。
六爷使牛难得用鞭子,用嘴说,牛很听六爷的话。
家里就六爷和老伴两个人。本来他们是有个儿子的,在部队。那年部队进天山施工出了场事故,为保护战友,儿子牺牲了。国家给了500元抚恤金,六爷一直搁在箱子里,舍不得动一分。
没了儿子,六爷对牛的感情似乎就更深了。六爷说,牛通人性呢。
春耕大忙季节,是老牛身上担子最沉重的时候。队里拿不出钱来买头壮牛。从早到晚,老牛都拉着沉重的犁铧在热腾腾的水田里。终于在一个炎热的中午,老牛拼出了全身的力气,但犁铧仍是扎在泥土中一动不动。老牛回头无可奈何地望了六爷一眼,就无力地瘫软了下来。
看着老牛满口满鼻的白色泡沫,听着老牛一口口剧烈地喘着粗气,六爷的心颤了一下……烈日下,还有一大片田等着耕,六爷狠了狠心,慢慢走到老牛身边,用手轻轻拍拍老牛的头,滴下两粒浑浊的老泪,喃喃道:“老伙计呀!难为……你啦!” 。
老牛望着六爷,像听懂了他的话……
稍事休息,老牛又站起来,拉着沉重的犁铧奋力往前挣扎……
春耕终于完了。老牛却不行了,走路腿都有些打战。眼见老牛不可能再干活了,队长就召集队干部们开会商量,如何处理老牛。六爷不是干部,但他也去开会了。六爷放心不下。队长说:那头牛不能再下田了,喂下去只白费草料,大家看该咋办
六爷瞪队长一眼,想骂队长昧良心,但嘴唇动了动,终于没骂出来。就那么一动不动蹲在屋角,吧嗒着一卷又粗又长的旱烟,神情痴痴的……
会计说:拉到集上也卖不了几个钱。
出纳说:卖 谁要 地不能耕,磨不能拉。
这时队长说:对!干脆杀了,每个人头分两斤牛肉。
大家就不管六爷了,一致决定把牛杀了分肉。会计说他在屠宰场有熟人,他明儿个一早就去请他来。队长说就这样吧。说了他们就站起身来要走了。
就在这时,六爷忽地站了起来,一字一顿说:“那牛,我买了!”
瞅着六爷铁青的脸,都吃了一惊!说那快死的牛买去做啥 喂不好的。
任队长他们咋劝,六爷就是死着性子要买。最后,大家都没办法,就同意了。队长他们商量了一阵,说:400元吧!
六爷没还价。
六爷回家。老伴扑过去护住箱子,冲六爷说,你疯啦 这钱是儿子的命换来的哩!你疯啦 ……六爷瞅着老伴,泪水突然无声地淌了下来,抚住老伴瘦弱的双肩。
见六爷流泪,老伴也跟着流泪。她知道六爷的心,那年,老牛病了,他到牛房陪了老牛三天三夜……老伴抹了几把泪水,终于不再阻拦六爷了……
六爷将西头一间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将老牛牵了进去。每天早晨到坡上割一筐嫩嫩的露水草回来喂它,还三天两头烧一锅温水给它刷洗身子。家里两升黄豆,六爷几次想磨一顿豆花吃,但终于没有,分几次全炖了倒进老牛槽里。六爷蹲在老牛面前时,就觉得老牛两只大大的眼睛里闪着一种异样的光,似宽慰,又似感激……这时,六爷心里就怔怔的……
当六爷见老牛连白面糊糊也不肯吃了时,心里就禁不住涌起一阵酸楚。
十多天后,老牛死了。六爷清清楚楚地记得,老牛咽气前恋恋地望了他一眼。那一眼,深深地刻在了六爷心里。队长来了,对六爷说,剥皮到集上卖肉吧!还能捡回几个钱。六爷不说什么,狠狠瞪了队长一眼。队长说:“这老头……”就走了。
六爷扛上铁锨,到后院选定个地方,就一锨锨默默地铲土。从上午到黄昏,一个大大的坑终于挖好了。六爷请人将老牛抬去埋了。
第二天一大清早,六爷又到坡上割草。六爷背回来一筐草时,老伴不解地说:“牛都死了,你还割草做啥 ”六爷不语,径直走到后院,将那筐嫩嫩的露水草倒在了老牛坟前……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写春耕时老牛艰难的劳作及六爷对此的痛心,但面对大片的耕田,六爷只能让老牛继续耕作,突出了六爷的善良和无奈。
B.会上,队长等人因老牛不能耕田且卖不上好价钱决定将牛杀掉,队长又劝告六爷不要将牛买下,展现了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
C.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六爷对老牛在劳作、生病、死亡时的各种思想和行为,表现了他对老牛的独特情感。
D.小说以“牛魂”为标题,不仅写出了小说中牛身上体现出来的任劳任怨、辛勤至死的精神,也写出了六爷和老牛之间感人至深的情感。
2.小说开头写儿子的事情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3.小说叙述了六爷和牛的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B
2.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写儿子去世,突出老人的孤独,使后面老人与牛之间的亲近更显自然。②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儿子的抚恤金,为下文老人购买病牛提供了可能。(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3.①对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赞美。②对于六爷孤独无奈境况的同情。③对于六爷不被人们理解的无奈。④对于过往时代艰辛生活的沉思。(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