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1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16张PPT)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根据搜集的资料,讲述“戊戌六君子”的故事。
查一查 讲一讲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重点)
2.通过朗读、赏读,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意境。(重点)
3.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难点)
(一)资料助读
1.走进作者:
谭嗣同:谭嗣同( 1865- 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自主学习
2.背景资料:
公元1878年,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欣然命笔,故作此诗。
3.文学常识填空:
谭嗣同(1865-1898),字( ),号壮飞,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 )、( )。为“( )”之一。代表作品《 》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仁学
复生
政治家
思想家
戊戌六君子
(二)读诗文,读准字音,
潼关( ) 簇( ) 嫌( )
束( ) 解( )
(三)划分朗读节奏:
潼关
终古 高云 簇此城,秋风 吹散 马蹄声。
河流 大野 犹嫌束,山入 潼关 不解平。
tónɡ ɡuān
shù
xián
jiě

/
/
/
/
/
/
/
/
(三)深入理解
1、解释下列字词
(1)终古( )高云簇( )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2)河流大野犹嫌束( ) ,山入潼关( )不解( )平。
久远
簇拥
拘束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
懂得
2、请简析本诗大意。
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并分析其作用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合作学习
2.山水本无情,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作者这是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寄托在山水之中,因此在他眼中,山水都似乎有了激烈的举动。
3.“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表现出诗人渴望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情感。
1.根据理解默写
(1)谭嗣同《潼关》一诗中写古城周围异峰突起,孤城寂寥和辽远的诗句是
(2)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体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子是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作业设计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
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D
3.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