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过程方法目标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赏析能力,写景为主,景中含情。情感态度目标4.领会词中乐观旷达情感。【教学重点】赏析词文,理解词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情感。【教学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词人凄愁情感。【课时计划】1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他是清初第一词人,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生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嚣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欢结交落拓文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纳兰如一朵清净之莲,绽放在我们尘世的暗夜里,点亮了我们的双眼。纳兰的词,如一缕清风,从三百多年前徐徐而来,却于不经意间,触动了我们的心弦。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一)熟读词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1.听录音范读2.个别读纠正3.齐读巩固4.自由读提升(二)作家作品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亦工诗,颇得盛唐风格。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等。(三)背景简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三.译读诗词,感知大意1.结合课下注释,同桌说说大意。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3.概括上下阕内容。【点拨】上阙写深秋边地的苦寒空旷下阙写晚烟斜日下的 荒芜惆怅4.概括内容主旨【点拨】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四.研读诗词,深入探究1.找出诗词中的意象,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 【点拨】上阙:北风、马嘶声、深秋、远塞(寂寞、不安)从上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不安、思乡的纳兰。下阙:晚烟、荒戍垒、斜日、旧关城(惆怅、幽伤)从下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体察百姓疾苦、厌恨战争的纳兰。2.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乃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点拨】 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 “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3.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点拨】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意境寥廓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4.赏析:“古今幽恨几时平!”【点拨】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真诚感人。5.这首词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点拨】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② “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深秋远塞的景象,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③另外 “一 ”、“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五.赏读诗词,写作鉴赏1.白描写景,情景交融。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 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平静的恋乡、忧虑、怀古之情思。2. 观察敏锐,描写细腻。词人的感觉细腻而敏锐:马嘶的声音是被北风吹断的,烟霞是“一抹”,残阳是“半竿”。一切似乎都可以度量,一切最终又难以度量。这就是词人怅惘而放歌的动因吧!以小词写豪迈情怀,尺幅之间,收放自如,足见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板书设计(共19张PPT)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浣溪沙部编版 九年级下新知讲解新知导入他是清初第一词人,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生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嚣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欢结交落拓文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纳兰如一朵清净之莲,绽放在我们尘世的暗夜里,点亮了我们的双眼。纳兰的词,如一缕清风,从三百多年前徐徐而来,却于不经意间,触动了我们的心弦。合作探究新知讲解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亦工诗,颇得盛唐风格。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等。新知讲解相关链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浣溪沙纳兰性德pànshù lěi诵读诗词新知讲解新知讲解浣溪沙纳兰性德译读诗词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那边。怎样的。边防驻军的营垒。关塞上的城堡。新知讲解译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译读诗词合作探究新知讲解层次划分上阙:写深秋边地的苦寒空旷。下阙:写晚烟斜日下的荒芜惆怅。合作探究新知讲解内容主旨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新知导入合作探究研读探究1.找出诗词中的意象,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 上阙:北风、马嘶声、深秋、远塞(寂寞、不安)从上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不安、思乡的纳兰。下阙:晚烟、荒戍垒、斜日、旧关城(惆怅、幽伤)从下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体察百姓疾苦、厌恨战争的纳兰。合作探究2.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乃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 “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合作探究3.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意境寥廓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合作探究4.赏析:“古今幽恨几时平!”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句画龙点睛, 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 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真诚感人。合作探究5.这首词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② “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深秋远塞的景象,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③另外 “一 ”、“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合作探究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 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平静的恋乡、忧虑、怀古之情思。写作特色1.白描写景,情景交融。合作探究2. 观察敏锐,描写细腻。词人的感觉细腻而敏锐:马嘶的声音是被北风吹断的,烟霞是“一抹”,残阳是“半竿”。一切似乎都可以度量,一切最终又难以度量。这就是词人怅惘而放歌的动因吧!以小词写豪迈情怀,尺幅之间,收放自如,足见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结构梳理上阙:写深秋边地的苦寒空旷。浣溪沙下阙:写晚烟斜日下的荒芜惆怅。苍凉凄惘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doc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朗诵).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