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古代的集镇
古代的村落复原图
中国古代城市的场景
古罗马帝国城市遗址
中世纪欧洲城堡
福建永定土楼
北方民居四合院
古代西亚民居建筑
学习目标: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古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经历:
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的产生
一、村落的产生
(1)原因:
(2)分布:
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农业产生要求定居生活,便出现了房屋的建造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半坡村落遗址
兴隆洼聚落遗址
耶莫遗址
壕沟
壕沟
壕沟
住宅群
制陶区
墓葬区
自然河道
广场
窖藏
姜寨遗址复原图(距今约6600-6400年)
《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服务场所。
(3)构成:
1、集镇兴起
二、集镇的出现
(1)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社会生产力发展
商人的出现
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形成古代集镇雏形
地域内经济中心
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手工业者聚集
2、中国古代的集镇
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
江西景德镇(瓷器)
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
原始社会末期
宋以前
两宋
元朝
明清
中国古代
集镇发展概况
集镇雏形
为军事目的而设立
工商业集镇发展
出现专业分工
明清四大名镇
工商业集镇兴起
行政集镇
广东佛山镇(手工业)
二、集镇的出现
(1)发展历程:
军事功能
经济功能
2、中国古代的集镇
二、集镇的出现
市镇 经营项目
湖州府南浔镇、菱湖镇、乌青镇,苏州府震泽镇,嘉兴府石门镇 桑蚕、缫丝
嘉兴府王店镇、王江泾镇,湖州府双林镇,苏州府盛泽镇 丝织业
松江府华亭县朱泾镇 棉纺织业
桐乡县炉头镇 冶铸业
桐乡县石门镇 蚕丝、榨油
特点:
①数量多、分布密集;②规模大,功能齐全;③形成城镇网络;④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或经营各具特色)。
原因:①农业和手工业发达;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政治、军事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原因?
探究:
材料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可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1、人类早期城市的产生
三、城市的产生
(1)产生:
(2)地位: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一定区域内的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
(3)功能: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入文明时代了。”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
中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周代,随着城或市的发展与变化,它们才逐渐含有“城市”的意义。
2、中国古代城市
三、城市的产生
(1)布局:
(2)商朝: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3)周朝: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材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内容
城市的 功能
内部布局
政府管理
地域分布
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步向经济中心发展,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由坊市分开到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
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交易到逐渐放宽
城市分布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
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趋势
(1)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
(2)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城的政治功能等与市的经济功能等是各自分离、独立的;
(3)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结合以后所表现出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
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③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西欧中世纪谚语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三、城市的产生
3、西方古代城市
(1)代表:
(2)表现:
①古希腊:(特点)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特点)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古代罗马城
城墙
输水管道
市场
行政机构
竞技场和剧场
商场
竞技场
探究: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不同:①古代中国城市布局工整,中轴对称,政治功能更突出(最主要功能)
②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突出 。
明清北京城
城墙
衙 署
作坊
作坊
相同:
①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②都是政治中心;③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不同点 作为经济中心而出现 作为政治中心而出现
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 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生产水平不高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商品经济发达
1、古代东西方城市的不同
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
2、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市的产生,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类居住;推动城市化进程;
(4)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村落 集镇 城市
经济 农业 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商业
人口 较少 较多 多
规模 较小 较大 大
功能 经济 经济、军事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2、三者关系: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
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1、不同:
探究:从人口、经济、规模、功能等角度认识村落、集镇、城市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3、趋势:
经济越来越多元、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功能越来越齐全。
4、认识:
①从洞穴到城市的演进,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
②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进程;
③也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
2、三者关系:
探究:从人口、经济、规模、功能等角度认识村落、集镇、城市
1、不同:
①居住地的自然环境;②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③当地文化习俗。
1、影响民居的因素: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巢居:中国南方潮湿多雨
穴居:中国北方干燥少雨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自然环境
经济水平
文化习俗
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
——《中国古代建筑史》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远古
2、中国古代的民居
巢居: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
穴居: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
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逐渐形成地上建筑
先秦 以来
设计理念: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结构: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王公已下,凡有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 ——《唐会要 舆服上》
砖、木结构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明清时期
北方窑洞
粉墙黛瓦徽派民居
四合院
福建永定土楼
1、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2、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3、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4、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
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概括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四合院(历史解释)
材料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四合院是民居当中古代礼制最充分的体现。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友以义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学科素养
四合院
据材料概述四合院的主要构成和思想文化内涵
四合院(历史解释)
1、构成:
①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连接,可避风雨。
②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为三间或者五间,是一家之主或长辈居住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居住的地方。
2、思想文化内涵:
四合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族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反映,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观念,这些观念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素养
四合院
据材料概述四合院的主要构成和思想文化内涵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 流域
古埃及
古希腊古罗马
古印第安人
前庭
前室
主室
两河流域
古埃及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水少、缺木材)
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3、世界其他地区的民居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 流域
古埃及
古希腊古罗马
古印第安人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水少、缺木材)
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木、石、砖、混凝土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拱券、希腊柱式(主特征);罗马公寓(人口剧增)。
野牛皮、木头(游牧)
圆锥形的帐篷(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古罗马
古印第安人
雅典神庙
思考: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
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3、世界其他地区的民居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村落产生
集镇出现
居住形式演变
穴居、巣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产生原因
农业的出现
影响
为人类提供了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两宋出现集镇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产生
世界各地民居
产生
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
中国古代城市
布局: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特点:有严格制度规定
两河流域:黏土、芦苇制成砖块混合建房
古埃及:木建筑
古罗马:列柱围廊的中庭
古代北美:圆锥形帐篷
课堂小结
1.《诗经 大雅 绵》中“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记载的是周的先祖建造的居所,就有“穴”和“复”,“穴”指的是地穴,“复”指的是立柱盖顶。这种居住方式是(  )
A. B. C. D.
2.“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3.如图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民居,造成它们各具特色的原因(  )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经济水平 ③文明的交融与互鉴 ④文化习俗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4.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体现礼法结合特点 B.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
C.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