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
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
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空间定位

变革之象
·春秋五霸
1.背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2.概况: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
3.性质: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
▲ 春秋列国形势图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背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长期兼并战争。
2.概况: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并存)
3.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4.影响: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有利于封建因素的形成和国家统一。
▲ 战国形势图
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
东周
西周(武王伐纣-平王东迁)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
按图索骥:春秋战国之际天子的权力变化?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
诸侯纷争,扩张势力,谋求霸主地位
疆土缩小,周天子
“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材料2: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礼乐征伐自
大夫出
思考:春秋战国之际权力如何流动?
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权力大小
材料1: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权力下移
礼乐征伐自
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
变革之象·政局之变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①诸侯国的数量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②地图中新图例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局部统一扩大
变革之象·夷夏之变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③北部民族数量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②地图中新图例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②新图例:长城
冲突、交流
民族交融
③北方部族数量减少
融入华夏
(二)民族之变—华夏认同
华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
按图索骥:对比地图,找出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的变化?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
原因:社会发展先进、文化吸引;战争
牛耕得到推广,
铁农具开始使用
农业生产力提高
材料: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思考1:春秋战国之际的农业生产有哪些新的变化?
——数据表摘自陈洪:《从出土实物看秦国铁农具的生产制造及管理》
思考2:这些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出现个体劳动、个体经营,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1.农业










促进手工业发展和工商业繁荣
变革之象·经济之变
材料2: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荀子·王制》
货币流通广泛,商业贸易发达
思考:春秋战国之际工商业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材料1: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战国策》
造车行业
—《周礼·考工记》
区域贩运繁荣
春秋战国各国货币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2.工商业繁荣
变革之象·经济之变
牛耕得到推广,
铁农具开始使用
农业生产力提高
出现个体劳动、个体经营,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形成新兴地主、农民阶级,贵族政治瓦解
社会转型(奴隶-封建)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变革之象·阶级之变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奴隶和平民垦荒种地,得到土地所有权(自耕农)
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分化、军功地主等大片土地所有者(新兴地主阶级)
受租于新兴地主阶级耕种土地的逃亡奴隶或破产农民(佃农)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经济之变: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之变: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应变之策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经济之变: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之变: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变法运动(变革家)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一)变法运动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起来,但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
昔日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变法的背景
(1)经济
(2)政治
(3)军事
(4)思想
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法家学说成为推行变法的思想武器
变法的必然性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一)变法运动
2、变法的结果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诸侯国 统治者 变法
齐国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国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国 韩昭侯 申不害变法
赵国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魏国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国 秦孝公 商鞅变法
应变之策·变法运动
应变之策·变法运动
小组探究:商鞅变法的内容及逐条作用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应变之策·变法运动
思考: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材料1: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
材料2: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3: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贾谊《治安策》
局限:轻视礼义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也造成民风的堕落。
1、性质:
2、特点:
3、影响:积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基。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需要。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确立土地私有制,调动积极性,顺应小农经济发展,增加税赋收入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思想控制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打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经济之变: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之变: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变法运动(变革家)
百家争鸣(思想家)
思考: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P13思考点)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
1.背景
应变之策·百家争鸣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争辩;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派就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问题进行争论
百家争鸣出现背景
1、含义:
2、背景
学习聚焦: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纲要上·12页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应变之策·百家争鸣
孔子 老子
学派 儒家 道家
理想社会 主张恢复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 小国寡民
政治主张 “仁”、为政以德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其他贡献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教育举措:创办私学 整理《诗》、《书》、《礼》、《易经》、《春秋》 “道”为万物本原;辩证法
朴素的唯物史观
代表人物
春秋晚期
思考:孔子与老子的学说的侧重点有何区别?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伦理道德
老子侧重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
思考:从阶级立场出发,你更认可哪一家?
3.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代表名言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 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君舟民水;性恶论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道家 庄子 齐物论;逍遥自由
法家 韩非 主张变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以法治国;性恶论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五德终始说”
新兴地主阶级
下层平民
新兴地主阶级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应变之策·百家争鸣
邹衍——代表人物
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变化而得名,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关系,如以五德解释朝代更替,认为黄帝是土德,夏朝就是木德,商就是金德,周就是火德,秦朝就是水德。
三、思“变”之道:(二)救世之道
思考:诸子百家关注的核心点是什么?
3.评价
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对当时: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对后世: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各家各派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治国济世
课堂总结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
夷夏之变
经济之变
阶级之变
百家争鸣(思想家)
变法运动(政治家)
决定
反作用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涌现大批思想家、哲学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归纳: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阶段特征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经济
政治
文化
以铁农具和牛耕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分封制瓦解;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A
课堂练习
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C
课堂练习
3.(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