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23:自然灾害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地质灾害; 2、气象灾害; 3、生物灾害 以示意图、区域地图、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分布及防御的主要措施从历年高考题看本专题考点出现的频率较多,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分布等几个主要的方面。由于自然灾害的广泛性与不可避免性,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时常要面对众多自然灾害,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复习自然灾害中避灾、防灾的措施是重点。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岀发,辩证地思考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2)自然灾害的特点:①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③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④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⑤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⑥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自然灾害的分类(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类):①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风沙等;②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等;③生物灾害:蝗灾、虫灾、生物入侵等;④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赤潮等。(4)自然灾害的危害:①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②带来各种间接的损失;③影响社会安定和持续发展。2.气象灾害(1)洪涝灾害:①概念及分布区域: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②成因:洪涝灾害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从气候因素看,降水量大、降水集中的季风气候区易发洪涝灾害。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注地区,排水不畅,常受洪涝威胁。③危害:洪涝灾害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④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H、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订撤离预案、实施防洪保险等。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2)干旱灾害①概念及分布区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②危害:干旱会引发水资源短缺,影响农牧业生产,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③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是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我国的旱灾与涝灾在时间上交替、在空间上交错出现。④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华北地区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⑤治理措施:(开源节流)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修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防治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推广种植耐旱作物;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3)台风灾害①概念及分布区域: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②影响: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与此同时,台风也会给所经过区域带来丰富的淡水资源,有助于缓解旱情。③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建设沿海防风林、防波堤等生物和工程措施。(4)寒潮灾害①概念及分布区域: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冻灾--剧烈降温: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的冻害(尤以春季和秋季对农作物危害较大);雪灾:造成牲畜死亡(白灾);交通堵塞,电力、通讯中断;风灾:大风摧毁建筑设施、沿海地区会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②危害: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③寒潮的利:大雪能缓解旱情;杀死农作物病虫害④防御措施: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作物覆盖、烟熏等)(5)风沙灾害①概念及危害:风沙灾害是指风沙在运动过程中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②防治措施:防治风沙灾害可采取设置障蔽、植树种草,设置草方格、石方隔、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3.地质灾害(1)地震①概念及发生区域: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长期作用下,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的地区主要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②衡量指标:震级是指地震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③危害: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疾病蔓延等灾害。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损害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④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2)滑坡①概念及发生区域: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多发区域为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尤以我国西南地区最为多发。②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泥石流①概念及发生区域:由于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多发于山区沟谷中。②成因: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大量水流。③危害:与山洪相伴发生,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4.防灾减灾手段与自救、互救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1)灾害监测: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先期性措施。它通过监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提供数据和信息,从而进行预警和预报,直至据此直接转入应急的抗灾救灾行动。(2)灾害防御:是指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3)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开展心理援助。(4)灾后恢复:对灾区群众的救助形式主要有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5)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27.(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材料二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答案】(1) 位于西北(北) 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解析】本题以安徽、江苏两省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及该地区气温降水图为材料,涉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自然灾害成因、自然灾害治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图中可以看到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区,其中安徽西北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2)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晴天多;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3)从材料中可以看到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此时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可能造成冬小麦减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灾害,其受灾时间短,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存于大量积水,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其排水的工程量相对较大;同时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加剧该地的盐碱化。(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材料二:图中甲地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其畜牧业以圈舍饲养方式为主,冬春季节雪灾频发。(1)甲地冬季主导风向为____风,乙、丙两地降雪日数较多的地区是____地。(2)分析甲地雪灾频发的主要自然原因。(3)评价冬春季节暴雪对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影响。【答案】(1) ①. 西北风 ②. 丙(2)冬季风迎风坡,降雪量大,降雪日数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时间长。(3)牲畜冻伤、冻死,牲畜圈(棚)舍受损或倒塌;饲草供给困难;积雪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牧草产量。【解析】该大题利用图文材料,设置三小题,涉及知识有气候、风向、气象灾害、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影响等,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1)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交界地带,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吹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故主导风向是西北风;乙地位于背风坡,丙地位于迎风坡,因此丙地气温较低,降雪时间较乙地长。(2)图中显示,甲地位于迎风坡,受地形影响,降雪量大,时间较长;且纬度较高,使得温度较低,积雪难以融化,故积雪时间较长。(3)结合题2结论,缺点是:冬春季节暴雪覆盖,温度较低,且时间较长,会冻死冻坏牲畜,材料二显示畜牧业以圈养为主,长时间冷冻会使圈坏或倒塌,造成财产损失,同时饲养起来困难重重,交通堵塞;优点:来年回暖之际,积雪融化,导致土壤疏松,且水源充足,提高牧草产量,进而提高牲畜产量。(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3. GIS可通过图层信息来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下图示意某区域相关要素评估值信息图层(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和地块编号。完成此次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块是( )A. ④⑦ B. ⑤⑧ C. ②③ D. ⑥⑨【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则在某地降水强度土层中④⑥⑦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在地形图层中,④⑦发生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在植被图层中④⑦⑥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综合三个指标看,④⑦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故答案选A。(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滑坡属于( )A.气象灾害 B.生物灾害 C.海洋灾害 D.地质灾害2.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1.D 2.B【分析】1.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类型。滑坡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属于地质灾害。D正确,ABC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GPS主要应用于定位、导航,雨量信息采集与之无关,①错误。BDS作为定位导航系统可以监测滑坡体位移数据,②正确。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模拟滑坡动态过程也需要GIS,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解题时要对概念的涵义有全面深刻的了解。难点一、地质灾害防御的工程措施灾害 工程措施泥石流 稳:构筑排水、拦挡、护坡等工程,稳住地表松散物质; 拦:在中上游设置拦水坝,拦截下泄的固体物质; 排:建排流、导流等工程设施,使泥石流顺畅下排; 停:在泥石流出口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停淤场,避免堵塞河道; 育:封山育林,退耕造林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滑坡 (1)建排水工程:拦截和旁引滑体以外的地表水,汇集和疏导滑体中的地下水。 (2)改变斜坡力学平衡条件 ①降低斜面坡度、坡顶减重回填于坡脚; ②修筑挡土墙、抗滑桩等工程支挡不稳定岩体; ③采用锚杆或锚索等,加固有裂隙或软弱面的岩质边坡; (3)改变斜坡岩土性质 ①采用灌浆等措施加固边坡岩体; ②增加斜坡植被覆盖率难点二、旱灾的特点及成因难点三、台风与寒潮的防避措施时间段 防避措施台风来临前 收听天气预报,还应当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台风来临时 在岸上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在海上 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不能及 时靠岸 “停” 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绕” 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的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穿” 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台风袭击时 外出的人 应该尽快回家待在室 内的人 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窗户碎片划伤强风过 后不久 “台风眼”过境控制的地区上空,天空变得晴朗,风也暂时停止,此时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因为台风很快会再度来临寒潮灾害 ①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②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采取措施,做好防寒准备。 ③海上船只及时回港难点四、洪涝灾害的成因根据洪灾的定义,洪灾的形成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短时间大量“来水”,二是无足够空间“滞水”,三是无法及时“泄水”。其中“来水”多与自然因素有关,而“滞水”和“泄水”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因素 分析角度 影响自 然 因 素 气候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不均) 汇水速度快 和来水量大天气 梅雨(集中、历时长);台风(强度大)土壤 土壤含水率高,下渗少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弱水 系 形状 扇状(海河)、树枝状(长江)、梳子状(淮河)河道 河道弯曲;地上河;河谷纵向坡度小 滞水或泄水能力弱入海口 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独流入海(海河)水文 泥沙沉积、凌汛等地形 地形低平或地势低洼,泄洪不畅等人 为 因 素 破坏植被 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等围湖造田 湖泊调蓄干流径流的能力减弱等占据河道 建筑物等占据河道,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占用分洪区 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难点五、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工程措施 上游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下游 退耕还湖;建分洪和滞洪区;加固大堤;裁弯取直;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非工程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为尽快掌握地震灾害情况,政府利用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获取数据,发现海螺沟景区有多处山体滑坡,部分滑坡倾倒至河流,导致部分道路中断下图为泸定县灾后卫星影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 B.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2.政府快速获取灾情数据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IS B.GNSS C.RS D.VR北京时间2022年10月22日13时17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29.61°N,102.03°E)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本次地震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官方微博以及近50个政务和媒体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开通了地震预警功能的手机、电视用户及时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如图1)。图2是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2中(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4.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 )①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②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③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慢④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021年11月21日18时51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震中)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多地民众通过手机等提前接收到了ICL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地震预警。下图示意地震发生时重庆市和成都市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震源位于地幔 B.横波对地面建筑的破坏能力更强C.纵波对地面建筑的破坏能力更强 D.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6.ICL地震预警系统能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主要是利用(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的抗震系数荷兰是受风暴潮影响严重的国家,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导致海水异常升降的现象。下图示意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由堤防闸坝组成的防潮抗洪系统,其闸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打开或关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荷兰沿海风暴潮多发的原因是( )①沿海台风多发②常年受西风影响③地势低平④海底地壳不稳定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8.以下情形中,堤坝闸门需要打开的是( )A.风暴潮发生时 B.海水低潮位时 C.河流枯水期时 D.河流结冰期时风暴潮,又称风暴海啸、气象海啸等,它是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受其影响的海区潮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我国是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多台风活动。下图示意我国沿海局部的五个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冬季受风暴潮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图示⑤地在夏秋季节间歇性风暴潮发生频率较高,主要原因是( )A.西北风势力强劲 B.东南风势力强劲 C.台风天气多 D.夏秋季节引潮力较强11.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的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并写出应对措施。(2)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____季最为突出,说明其主要原因____。(3)台风是我国夏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试说明其主要表现。12.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22年10月2日10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这是自2010年中央气象台改制以来下半年最早发布的寒潮预警。同时,南方的高温天气仍在持续,中央气象台已连贯3天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这也是史上首次出现高温、寒潮两个预警同时发布的情况。截止10月6日20时,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断崖式”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天气。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陕西大部、黄淮、江淮等地降温12~16°C,局地降温幅度达18°C以上。材料二寒潮是冷空气的一种,并不是所有冷空气都是寒潮,它是冷空气中的“王者”。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当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降温10°C以上(或48小时内降温12°C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C以下。可以发布寒潮警报。材料三下图为2010年~2020年中央气象台针对冷空气过程发布寒潮预警的次数示意图。(1)你认为此次寒潮可能带来哪些危害(最少答出三点),为减轻寒潮的不利影响,从政府和个人层面说出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与隆冬时节比较,11月出现寒潮次数最多的原因。(3)寒潮并非“百害而无一利”,试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A 2.C【解析】1.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厚薄不均,大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9~41千米。据材料泸定县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应在地壳中,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遥感技术可以收集房屋、道路受损情况,获取灾情,C正确。地理信息系统是分析系统,可以分析房屋、道路受损情况,A错误。全球定位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用来定位点,可以确定受损房屋、道路所在的位置,B错误。VR是虚拟现实,从理论上来讲,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球内部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3.A 4.C【解析】3.由材料可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km左右,因此,震源处于地壳之中。图2中,①层为地壳,A正确;②层为地幔,B错误;③层为外地核,C错误;④层为内地核,D错误。故选A。4.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主要是因为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破坏性大的横波来临前有一定的时间差,同时,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多,足以利用这一时间差进行大范围预报。①④正确,②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震是先纵波再横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其中纵波属于推进波,传播速度较快,为5.5-7km/s,在地震时先到达震中。而横波为剪切波,它的传播速度较慢,为3.2-4.0km/s,所以较纵波而言到达震中的时间较长。5.B 6.A【解析】5.震源深度11千米,地壳平均深度为17千米,陆地地壳平均深度为39-41千米,故震源位于地壳,A错误;纵波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使物体左右摇晃,故横波对地面建筑的破坏能力更强,纵波对地面建筑的破坏能力较弱,B正确,C错误; 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D错误。故选B。6.根据所学可知,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较慢,纵波速度较快,故可利用这一特征,感知到纵波时,对地震提前预警,A正确,C错误;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并不能预警,B错误;建筑的抗震系数并不能提供预防信息,D错误。故选A。【点睛】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较慢,纵波速度较快,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中传播。7.B 8.B【解析】7.荷兰地势低平,地处西风带,常年受来自大西洋强劲西风的影响,容易发生风暴潮,②③正确;台风多发生在低纬地区,荷兰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①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8.堤坝闸门的作用主要是防止海水入侵,应在海水低潮位时打开,在海水高潮位时关闭,B正确。风暴潮发生时,应关闭闸门,防止海水入侵,A错误。河水枯水或结冰时,由于河流水较少,海水容易入侵,也应关闭闸门,CD错误。故选B。【点睛】荷兰本土境内地势极低,东部与南部略高一点,所以大多地区都是围海造地形成的。9.B 10.C【解析】9.图示区域冬季受西北风影响,①③④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图示⑤地在夏秋季节,受东南风影响,东南风与间歇性风暴潮发生频率无关,AB错误;台风天气多,台风发生时会带来狂风,引发风暴潮,C正确;引潮力是由天体引力产生的,与日地月的位置有关,与季节无关,D错误。故选C。【点睛】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11.(1)我国东部季风区多为热带、亚热带或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量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道弯曲,河床淤塞;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措施:加强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修建水库、堤坝;提高防洪意识;退耕还湖、保护植被;兴修水利工程。(2) 春 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烈;而降水少;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时期,需水量大。(3)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有助于降温解暑。【分析】本题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为载体,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蕴含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从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多为热带、亚热带或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量大,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降水变率大,易产生旱涝灾害;东部季风区多为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河流水文特征角度分析,河道弯曲,河床淤塞,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河流排水不畅,易引发洪涝灾害。对于灾害的预防措施:加强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准备救灾物资、确定应对方案;兴修水利设施,修建水库、堤坝,在洪水高发季进行放水,腾出库容;提高防洪意识,具备洪涝灾害逃生技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退耕还湖、保护植被等等。(2)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春季最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夏季风未到,降水少。春季是华北地区农作物播种和生长时期,需水量大,而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3)台风是我国夏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主要表现是带来丰沛降水,在长江流域伏旱季节,能缓解长江流域的旱情。在盛夏季节,台风带来的阴雨天气,有助于降温解暑。12.(1)寒潮危害及应对措施:危害:“断崖式”降温,使农作物、牲畜受冻;雨雪破坏电力设施、电力中断;降雪覆盖路面,造成道路湿滑,交通堵塞;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使在外旅游的人们受到伤害等。措施:(政府层面)建立预警系统发布,做好农作物、牲畜防寒防灾准备;寒潮前应及时检修加固电力设施,防止电力中断;提高应急能力,做好道路融雪工作;(个人层面)减少外出,注意保暖。(2)原因:11月(秋季),前期基础温度比较高,受一次冷空气影响后降温幅度大,容易形成“断崖式降温,相对容易达到寒潮标准。而隆冬时节,基础气温本来就低,冷空气来袭时降温幅度往往有限,达到寒潮标准的情况就相对较少。(3)看法:大风有助于高低纬热量交换;“断崖式”降温冻杀害虫,减轻来年农业病害;大雪缓解春旱(保持土壤墒情);大雪覆盖越冬作物,起到抗寒保温作用;大风是宝贵的动力资源。【分析】本题以气象预报为背景材料,考查寒潮的发生、危害等知识点,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联系生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地理实践力。【详解】(1)结合材料可知,寒潮的本质是南下的冷空气,势力强盛,会带来明显的降温天气,所以直接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和农作物、牲畜受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寒潮还有可能带来大风、降雪,大雪可能会压断电线,造成电力设施中断,影响人们取暖等;大雪覆盖路面还会对人们的出行造成影响,导致交通拥堵或中断等。治理措施就政府来讲,应该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寒潮进行监测预报,建立预警系统,让人们可以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寒潮来临之前,要及时检修电力电路,防止出现供电中断的问题;寒潮来临之后,要及时做好道路清雪工作,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而对于个人来讲,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寒潮来临时减少外出,做好保暖工作,防止出现感冒等问题。(2)结合材料可知,寒潮来临的明显标志是气温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和隆冬时节相比,11月为秋季,前期温度一直较高,如果此时冷空气南下,容易造成非常明显的降温,降温幅度过大,会更容易达到寒潮形成的标准。隆冬时节为冬季,本身气温较低,此时冷空气过境造成的降温幅度会较小,故难以达到寒潮形成的标准。综上,11月的寒潮次数会多于隆冬时节。(3)结合所学知识,寒潮会带来大幅的降温,有利于杀死田里的害虫,减轻来年的病虫害;带来的大雪覆盖,来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能够缓解部分地区的春旱,有利于作物的种植和农业发展;大雪还能够覆盖越冬作物,对作物起到保温作用,利于作物越冬;此外,寒潮还会带来大风天气,能够带来丰富的风力资源。学案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