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选择题1.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A.高山地区 B.中低纬度的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C.热带雨林地区 D.荒漠地区2.读下列景观图,江南民居的屋顶比新疆民居的要尖一些,这是因为( )A.气温高 B.降水多 C.风沙大 D.昼夜温差大2018年7月,某考察团从图中M地出发,按图路线不跨越任何大洋到达N地,结合沿途考察的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面3-5小题。3.考察团所经四地与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对应正确的是( )A.比尔马—② B.亚历山大—④ C.拉萨—① D.上海一③4.考察团在比尔马可能看到的传统民居是( )A. B.C. D.5.考察团沿此线考察过程中( )A.到比尔马附近频繁遭遇暴风雨天气 B.到亚历山大附近看到居民以黑色人种为主C.到拉萨附近看到远处雪山连绵 D.到上海附近看到大面积落叶阔叶林下图为30°N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15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陡崖M顶部的海拔高度最可能为( )A.25米 B.35米 C.45米 D.50米7.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该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8.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A.因纽特人的冰屋 B.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C.东南亚的高脚屋 D.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9.“十一”假期某校开展了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同学们沿等高线地形图中虚线所示线路进行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同学们出发前,测得李庄、赵庄两村落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6厘米,则两村之间的实地距离是_________千米。(2)同学们首先对李庄、赵庄两村落进行考察,发现两村落形成的共同自然条件是_________(1点即可),并发现两村落民居的房顶坡度较大,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_________的自然环境。(3)从聚落的发展条件看,一般来说赵庄规模要比李庄_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赵庄处在河流的交汇处,交通更为便利;河流流经李庄时大致的流向是_________。(4)同学们从B点到A点经过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_____,A、B两点的温差是_________℃。答案1.【答案】B【解析】聚落往往是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聚落分布稠密,故选B。2.【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江南民居的屋顶比新疆民居的要尖一些,这是因为江南地区降水丰富,屋顶尖一点有利于排水,故选B。【答案】3.B 4.C 5.C【解析】第3题,结合图例可看出,比尔马位于沙漠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对应①,A错;亚历山大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对应④,B正确;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对应③,C错;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对应②,D错。故选B。第4题,结合图例可看出,比尔马位于沙漠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对应的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为图C,C正确;图A为植被丰富,说明该地降水丰富;图B屋顶坡度较大,说明降水丰富;图D为北极地区的冰屋,气候寒冷,ABD错。故选C。第5题,比尔马是热带沙漠气候,不可能频繁遭遇暴风雨天气,A错;亚历山大位于北非的埃及,以白色人种为主,B错;拉萨位于青藏高原,雪山连绵,C正确;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错。故选C。【答案】6.B 7.B【解析】第6题,根据图示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等高距为15米,沿海地区海拔为0米,所以崖顶的高度为大于30米,小于45米,B选项35米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7题,根据图示,乙地地势较高,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位于河流上游,无水患洪灾,取水方便,是该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B正确、ACD错误。故选B。8.【答案】C【解析】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因纽特人的冰屋是为了保温防寒,所以A错误;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黄土直立性强,窑洞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所以窑洞是为了适应当地冬冷夏热的自然环境,所以B错误;东南亚气候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在东南亚一带避免炎热、潮湿,避免虫蛇,当地木、竹较多,人们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脚屋来居住,所以C正确;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是为了便于拆卸和搬运,所以D错误。故选C【答案】9.(1)3.6 (2)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降水多 (3)大 自西北流向东南 (4) 山脊 9【解析】(1)量得李庄和赵庄的图上距离是3.6厘米,李庄和赵庄的实地距离为3.6厘米×100000=360000厘米=3.6千米。(2)同学们首先对两村落进行考查,发现两村落选址的共同自然条件是地势平坦,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两村落民居的房顶坡度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降水多,屋顶坡度大,是为排水。(3)从聚落的发展条件看,赵庄处于河流交汇处,交通更为便利,一般来说赵庄规模要比李庄大。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看,河流由高向低流,河流流经李庄时大致的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4)从B到A经过的地形部位为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图中的等高距是300米, A点的海拔为1600米,B点海拔为100米,AB海拔相差1500米,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AB温差应为1500÷100×0.6=9℃。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节 人类聚居地——聚落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其中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生产活动的不同。城市居民从事非农业生产,乡村—农业生产。 聚落的形式表现出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交通)相协调的关系,特别是世界各地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墙体厚薄受气温的影响;屋顶形状受降水影响。如:热带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较薄,门窗开的较大,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寒带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较小,有的是双层玻璃。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坡度较大——“尖”。 聚落大多选择在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传统聚落保护的意义:1.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2.对研究中国聚落发展有重要意义;3.对中国建筑方面的特点研究有深刻影响;4.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提供物质基础。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四章第三节习题.doc 第四章第三节知识点归纳.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