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地理上册2.0《地球的面貌》知识填读清单(湘教版)(原卷版+答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地理上册2.0《地球的面貌》知识填读清单(湘教版)(原卷版+答案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学案(答案版)(湘教版)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知识点一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猜测地球形状 推测地球形状 实践证明 直观看到
“天圆地方”(直觉认识) 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人造卫星拍照确证地球是球体
2.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字母 表示意义 大小
A 地球平均半径 6371 千米
B 赤道最大周长 约4万千米
C 地球表面积 约5.1亿平方千米
知识点二.地球仪
一、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纬线与经线
纬线 经线
指示方向 东西(横向) 南北(纵向)
长度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缩短成一点 等长
特点 圆圈(除南、北极点外) 均相较于南北两极点
三、纬度与经度
起始线 0°纬线( 赤道) 0°经线( 本初子午线)
划分方法 0°纬线( 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变化规律
四、高、中、低纬度划分
五、半球划分
半球 东、西半球 南、北半球
图示
分界线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赤道(0°纬线)
划分 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比较法:小东大西) 赤道以南(0°——90°S)为南半球赤道以北(0°——90°S)为北半球(南纬就在南半球,北纬就在北半球)
经纬网——经纬网定位
纬度的判断:向北增大为北纬(N);向南增大为南纬(S)。如①纬度40°N,②纬度20°S
经度的判断:向东增大为东经(E);向西增大为西经(W)。如①经度40°W,②经度40°E
经纬坐标的书写格式:③(20°S,40°W)。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概况
运动方式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约365天)
旋转中心 地轴(假象轴) 太阳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①昼夜更替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①四季交替②昼夜长短变化
2.2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
1.海陆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面积约占 70.8%,陆地面积仅占 29.2%
2、海陆分布特点
(1)世界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集中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2)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均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面积及分布
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口诀理记:“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大洲分界线
四大洋
1.面积:全球海洋共分为四个大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分布及特点
(1)太平洋:面积最大 ,深度最深的大洋。
(2)大西洋:形状略呈“S ”形。
(3)印度洋:全部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地处热带,形状略呈三角形。
(4)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绝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
2.3世界的地形
陆地地形
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海拔与相对高度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A点的海拔为1200m,B点的海拔为200m)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如图中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1000m)。
3.五种地形类型特征
地形 海拔 地表形态特征 典例
世界之最 所在大洲
平原 较低(200m)米以下 宽广平坦 亚马孙平原 南美洲
高原 较高(500 m以上) 地面起伏较为和缓,边沿较陡 青藏高原 亚洲
山地 较高(500m 以上)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安第斯山脉 南美洲
丘陵 较低(500m以下) 地势起伏不大 ,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坡度较缓 哈萨克丘陵 亚洲
盆地 四周多被高山环绕,中部相对低平,海拔没有一定的标准 刚果盆地 非洲
二、海底地形
三、学看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部位的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
(1)山顶海拔的计算:假设距山顶最近的等高线海拔为M,等高距为d,则M<山顶海拔< M+d。(如:700ma.等高线上两点的相对高度等于两点的海拔之差。(如:①和②两地的相对高度 h=600m-300m=300m)
b.山顶与等高线上某点相对高度的计算等于山顶海拔减某点海拔。(如:山顶甲的高度 700m2.等高线地形图的一般应用
2.4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
1. 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2. 证据
(1)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海洋→陆地)。
(2)海平面升降: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陆地→海洋)。
(3)人类活动:荷兰人围海造田、日本人填海造陆(海洋→陆地)。
二、大陆漂移假说
1. 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 基本论点
证据
(1)非洲两岸与南美洲两岸的轮廓线相吻合。
(2)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岩石、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可拼合。
(3)大西洋两岸古老生物物种具有相似性。
三、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
1.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全球分为六大板块
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图中字母对应的板块名称。
A 太平洋 板块 B_欧亚 板块 C_非洲板块 D_美洲__板块 E_印度洋_板块
F_南极洲板块
甲处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乙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3.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
(1)板块运动方式及影响
a.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海洋等;
b.碰撞挤压: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巨大的褶皱山系等。
(2)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由于板块之间互相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造成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比较活跃,易形成火山、发生地震。
(3)两大火山地震带
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及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b.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及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1)火山、地震多发地区及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火山、地震多发,世界火山、地震多发区举例如下:
①我国东南部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
②日本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
③地中海沿岸国家多火山、地震——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④尼泊尔多地震--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⑤印度尼西亚--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火山、地震多发;
⑥英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地震很少。
板块运动方式及影响实例
运动方式 板块运动影响示例
碰撞挤压板块:(→←) ①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②阿尔卑斯山脉形成:欧亚板块、非洲板块③安第斯山脉形成: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④地中海面积缩小:欧亚板块、非洲板块
张裂拉伸板块:(← →) ①红海面积不断扩大:非洲板块、印度洋②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知识回顾
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赤道:地球表面上,到南、北极点距离相等的圆圈
经线:所有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地轴:穿过地心的地球自转轴
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越向北度数越大
越向南度数越大
(北纬)
赤道
(南纬)
越向西度数越大
越向东度数越大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30°和60°都是界线的划分,不属于哪一个纬度地区)
高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中纬度
低纬度
低纬度

30°
60°
30°
60°




N
S
向东增大为东经
向西增大为西经
向南增大为南纬
向北增大为北纬
知识回顾
单位:万平方千米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
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岛屿)、北美洲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亚洲、北美洲、欧洲
赤道横穿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岛屿)、南美洲
南极圈穿过的大洲:南极洲
北美洲
白令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苏伊士运河
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
南美洲
巴拿马运河
德雷克海峡
南美洲
巴拿马运河
知识回顾
考点精讲
大坝:一般选在“口袋形”洼地或盆地出口处。
水库:应该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 (盆)地
处进行
宿营地:应选在地势较高且平坦开阔的地区,避开山谷和陡崖。
漂流活动:适宜在等高线疏密合适、有河流的山谷进行。
登山:应选等高线稀疏的缓坡。
攀岩活动、玻璃栈道:适宜选在等高线重叠的陡崖处
自来水厂:一般建在河流的上游,并且远离居民区,从高处向低处水可以自流。
山洪、泥石流灾害逃生线路:应向与泥石流和山洪流动方向垂直的山坡高处转移。
农业布局:一般山地多发展林业、畜牧业。
居民区:建在地势平坦开阔、靠近水源、交通便利、向阳、远离污染的地方。
农业布局:一般平原多作为耕作区。
交通线路:一般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免跨越多条等高线;避开陡崖和易滑坡处;尽可能少的通过河流。
知识回顾
2亿年前
6500万年前
现在
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分裂
泛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飘移分离
飘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七大洲和四大洋
考点精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学案(答案版)(湘教版)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知识点一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猜测地球形状 推测地球形状 实践证明 直观看到
“天圆地方”(直觉认识) 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人造卫星拍照确证地球是球体
2.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 稍扁、赤道 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字母 表示意义 大小
A 地球平均半径 6371 千米
B 赤道最大周长 约 千米
C 地球表面积 约5.1亿平方千米
知识点二.地球仪
一、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纬线与经线
纬线 经线
指示方向 (横向) (纵向)
长度 赤道最 ,由赤道向两极缩短成一点 长
特点 圆圈(除南、北极点外) 均相较于南北两极点
三、纬度与经度
起始线 0°纬线( ) 0°经线( 本初子午线)
划分方法 0°纬线( 赤道)为界,以北为 ,以南为 . 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 ,以西为 .
变化规律
四、高、中、低纬度划分
五、半球划分
半球 东、西半球 南、北半球
图示
分界线 °W和 °E组成的经线圈 赤道(0°纬线)
划分 20°W——0°——160°E为 半球160°E——180°——20°W为 半球(比较法:小东大西) 赤道以南(0°——90°S)为 半球赤道以北(0°——90°S)为 半球(南纬就在南半球,北纬就在北半球)
经纬网——经纬网定位
纬度的判断:向北增大为北纬(N);向南增大为南纬(S)。如①纬度40°N,②纬度20°S
经度的判断:向东增大为东经(E);向西增大为西经(W)。如①经度40°W,②经度40°E
经纬坐标的书写格式:③(20°S,40°W)。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概况
运动方式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 向 。 自 向 。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约365天)
旋转中心 地轴(假象轴) 太阳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①昼夜更替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①四季交替② 长短变化
2.2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
1.海陆比例: 分海洋, 分陆地。(海洋面积约占 70.8%,陆地面积仅占 29.2%
2、海陆分布特点
(1)世界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分布在 半球和 半球,海洋集中分布在 半球和 半球。
(2)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均 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面积及分布
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 洲、 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口诀理记:“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大洲分界线
四大洋
1.面积:全球海洋共分为四个大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 洋、大西洋、 洋、北冰洋。
2.分布及特点
(1)太平洋:面积最 ,深度最深的大洋。
(2)大西洋:形状略呈“S ”形。
(3)印度洋:全部位于 半球,大部分地处热带,形状略呈三角形。
(4)北冰洋:面积最 ,跨 度最广,绝大部分位于 极圈内。
2.3世界的地形
陆地地形
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 、 、 、 和 五种基本类型。
1.海拔与相对高度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A点的海拔为 m,B点的海拔
为 m)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如图中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 m)。
3.五种地形类型特征
地形 海拔 地表形态特征 典例
世界之最 所在大洲
平原 较低( m)米以下 宽广平坦 平原 洲
高原 较高( m以上) 地面起伏较为和缓,边沿较 。 高原 洲
山地 较高( m 以上) 坡度较 ,沟谷较深 山脉 洲
丘陵 较低( m以下) 地势起伏不大 ,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坡度较缓 哈萨克丘陵 洲
盆地 四周多被高山环绕,中部相对低平,海拔没有一定的标准 盆地 洲
二、海底地形
三、学看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部位的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
(1)山顶海拔的计算:假设距山顶最近的等高线海拔为M,等高距为d,则M<山顶海拔< M+d。(如:700ma.等高线上两点的相对高度等于两点的海拔之差。(如:①和②两地的相对高度 h=600m-300m=300m)
b.山顶与等高线上某点相对高度的计算等于山顶海拔减某点海拔。(如:山顶甲的高度 700m2.等高线地形图的一般应用
2.4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
1. 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2. 证据
(1)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 )。
(2)海平面升降: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 )。
(3)人类活动:荷兰人围海造田、日本人填海造陆(海洋→陆地)。
二、大陆漂移假说
1. 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 基本论点
证据
(1)非洲两岸与南美洲两岸的轮廓线相吻合。
(2)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岩石、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可拼合。
(3)大西洋两岸古老生物物种具有相似性。
三、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
1.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主要有 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 。
全球分为六大板块
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图中字母对应的板块名称。
A 板块 B_ 板块 C_ 板块 D_ __板块 E_ _板块
F_ 板块
甲处位于 —— 火山地震带上,乙处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
3.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
(1)板块运动方式及影响
a.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海洋等;
b.碰撞挤压: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巨大的褶皱山系等。
(2)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由于板块之间互相 或张裂拉伸,造成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比较 ,易形成火山、发生 。
(3)两大火山地震带
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 板块与 板块、 板块、 板块的交界地带及 板块的交界处。
b.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 板块和 板块及 板块的交界地带。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1)火山、地震多发地区及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火山、地震多发,世界火山、地震多发区举例如下:
①我国东南部位于 板块与 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
②日本主要位于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
③地中海沿岸国家多火山、地震——位于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
④尼泊尔多地震--位于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
⑤印度尼西亚--位于 板块、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火山、地震多发;
⑥英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地震很少。
板块运动方式及影响实例
运动方式 板块运动影响示例
碰撞挤压板块:(→←) ①喜马拉雅山脉形成: 板块、 板块;②阿尔卑斯山脉形成: 板块、 板块③安第斯山脉形成: 板块、 板块;④地中海面积缩小: 板块、 板块
张裂拉伸板块:(← →) ①红海面积不断扩大:非洲板块、印度洋②东非大裂谷: 板块、 板块
知识回顾
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赤道:地球表面上,到南、北极点距离 的圆圈
经线:所有连接 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地轴:穿过地心的地球自转轴
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所有与 平行的 。
越向北度数越大
越向南度数越大
(北纬)
赤道
(南纬)
越向西度数越大
越向东度数越大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30°和60°都是界线的划分,不属于哪一个纬度地区)
高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中纬度
低纬度
低纬度

30°
60°
30°
60°




N
S
向东增大为 经
向西增大为 经
向南增大为 纬
向北增大为 纬
知识回顾
单位:万平方千米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
洲: 洲、 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非洲、亚洲、 洲
(岛屿)、北美洲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洲
赤道横穿的大洲:非洲、 洲、大洋洲
岛屿)、 洲
南极圈穿过的大洲:南极洲
北美洲
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乌拉尔山脉—— 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运河
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
南美洲
运河
德雷克海峡
南美洲
巴拿马运河
知识回顾
考点精讲
大坝:一般选在“口袋形”洼地或盆地出口处。
水库:应该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 (盆)地
处进行
宿营地:应选在地势
较 且平坦开阔的地区,避开山谷和陡崖。
漂流活动:适宜在等高线疏密合适、有河流的 进行。
登山:应选等高线稀疏的缓坡。
攀岩活动、玻璃栈道:适宜选在等高线重叠的 处
自来水厂:一般建在河流的 游,并且远离居民区,从高处向低处水可以自流。
山洪、泥石流灾害逃生线路:应向与泥石流和山洪流动方
向 的山坡高处转移。
农业布局:一般山地多发展 业、 业。
居民区:建在地势平坦开阔、靠近 、交通 、向阳、远离污染的地方。
农业布局:一般 多作为耕作区。
交通线路:一般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免跨越多条等高线;避开陡崖和易滑坡处;尽可能少的通过河流。
知识回顾
2亿年前
6500万年前
现在
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分裂
泛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飘移分离
飘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七大洲和四大洋
考点精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