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一)政治认同:回溯历史,从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的学习中理解社会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最终会由适应发展趋势的阶级建立的生产关系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二)科学精神:从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中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三)公共参与:当代青年要不断学习社会发展历史,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各个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封建社会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教学难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各个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表现及原因;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
三、教学用具:
黑板、粉笔、多媒体、翻页笔、小蜜蜂(扩音器)
四、教学用时:
3-4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西游记》片段,思考回答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过渡: 追寻文明起源,是人类共有的主动意识,我们追寻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明究竟有多么久远的历史,怎么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走到今天,有哪些历史的经验可以借鉴,今后会向何去?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我们常常思考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思考一下,“我们从哪里来”,人类社会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又是怎样的?
(二)新课讲授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我们前面提到三个问题,第一个“我从哪里来”,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自己从哪里来呢?小时候我们常常问父母,父母总是说,我们是垃圾桶里捡来的,充话费送的?当然,现在我们能够从生物学知道我们是如何来的,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来的呢?女娲捏的?还是来自亚当和夏娃的神话故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人的出现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第一个阶段,便是原始社会阶段。
1、人类的童年期——原始社会
过渡:人一生要经历各个时期,那么我们将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比作一个人,那么我们将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称作人类的童年期,我们一起来走进人类历史发展的童年期,一起了解学习。
教学活动一:学生自主预习教材,思考:假如回到原始社会,你作为原始人,应该怎么过这一天?学生上台演绎
学生活动:自主预习,并积极主动上台演绎
教师点评并总结:我们从大家的演绎中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极为低下,生产力极其低下是原始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所以,原始社会人们的一天非常单一,活动范围也十分有限,也比较的野蛮。我们一起具体的探究原始社会的具体情况。
过渡 :人要生存生活,就会进行生产劳动,进行生产活动就势必发生两种关系,一是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一是同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什么是生产力?它包括哪三要素?在三要素中,哪个起主导作用?哪个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哪个是反映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高低?
教师讲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工具)
劳动者→制造、使用者→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劳动对象→反映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高低
过渡:我们说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那么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状况是什么样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1、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陋。(绝大部分是用石头加工而成的简陋的石器)
2、原始人的劳动对象极为有限,果实、根茎,小动物、昆虫,土地、种子、野兽、鱼类、牲畜等。
3、原始人的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
过渡: 如果把原始社会比作人类的童年,那么这个童年期长达二三百万年,其中绝大部分时期处于旧石器时期,那时,人们主要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那些得益于畜牧农耕而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所以呢,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教师总结: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过渡: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教学活动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探究与分享材料,
思考材料中的三个观点
观点一: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观点二: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的产生的根本原因。
观点三: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
问:你如何理解上述观点,并阐明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分享观点
教师总结:
观点一正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打破了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的局面,产生了私有制,是不可避免的。
观点二错误。私有制的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私有观念的存在,而是生产力的发展。
观点三错误。原始社会后期,金属工具出现标志着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个体劳动取代以氏族公社为单位的共同劳动,生产资料也就相应地逐渐转归个体家庭私有。土地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确立。私有制的产生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上人们有了最初的私有观念。因此说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私有观念也不是人所固有的,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私有制将灭亡,并不是天然合理的,私有观念也将随之消亡。
过渡:土地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确立,那么私有制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2、奴隶社会
过渡: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进入了第一个阶级社会一一奴隶社会。
教学活动一:
我国古籍记载,禹的儿子启在讨伐有扈氏时,强迫被俘虏的有扈氏氏族成员做放牧的奴隶,称为“牧竖”。
据史书记载,古布腊的阿提卡半岛上曾到处竖立着各种各样的债务石碑。石碑上记录着某年某月这块土地抵押给某人,以及债款数额和偿还期限。土地抵押完后,如果还是无法偿清债务,债务人就只得把自己连同妻儿一起做抵押。结果,偿还期限一到,债务未能还清,不仅土地落入贵族之手,而且债务人全家沦为奴隶了。
思考:奴隶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逐渐形成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由此,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产生了。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自由买卖;奴隶主可强迫奴隶工作,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和人身自由。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是奴隶,社会形态即为奴隶社会。
那么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过渡: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必然会遭到奴隶的反抗,那么奴隶主想让自己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变得合理,会通过哪些行为呢?大家结合课本一起思考一下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并作答
教师总结: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一奴隶制国家产生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过渡: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么人类何时进入文明时代的呢?
教师讲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
教学活动一:
材料一:在古罗马,奴隶主把生产工具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会说话的工具”,即奴隶;第二种是“有声的工具”或“哞哞叫的工具”,指耕牛一类;第三种是“无声的工具”,如大车等。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和牲畜、工具一样,是可以任意转让、出租、赠送、买卖甚至杀死的。
材料二:我国两汉时期,租种豪强地主土地的佃农和为豪强地主耕作的雇农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而且要服劳役,战乱时则被武装为私兵。他们不单立户口,而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放免不得脱籍。但是,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婢那样可以被买卖。
思考:比较上述两段材料,说说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封建制生产关系有什么异同。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
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展示图片
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①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②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如采用体耕,轮作,选种等技术;
③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④手工业有了进一分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⑤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唐朝的长安、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被誉为封建时代的三大世界名城。
过渡: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问题: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是什么?奴隶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展示图片和材料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问题: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过渡: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2、资本主义社会
教学活动一:展示材料
材料一:在14世纪的佛罗伦萨,有钱的羊毛商人开设了与众不同的工场,直接控制和组织呢绒的生产,他们把许多作坊组织起来,雇佣工人对半毛进行加工、洗刷、械滑,然后将其分给城市或农村的手工业者纺成线、织成呢、其他技术较为复杂的工序,如染色、碾平等,则由较大的手工场完成。14世纪中期,在佛罗伦萨的城区和近郊,从事呢绒生产的手工工场约有200家,年产几万匹。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材料二:我国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和东由沿海城布,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苏州,杭州的丝织业,台湾、广东的制糖业,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广东的冶铁业,等等,不仅有分工精细的手工工场,而且在成市和乡镇出现了买卖劳动力的市场。
思考:结合封建制生产关系的持点,分析上述材料,谈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过渡:相对于奴隶制和封建制剥削,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的只是工的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使用即雇佣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付给工人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这表明,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但这种占有隐藏在生产过程中,是隐蔽的。
教学活动二: 教师播放视频《圈地运动》,思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教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过渡: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于是,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问题: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学生思考并作答
教师总结: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过渡: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材料四: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股票持有者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渍,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一夜之间,“紫荣”景象化为乌有,全面的经济危机随之而至: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来临了。这场危机持续时间较长,直到1933年,美国等国家才陆续走出危机阴影。此次危机的破坏力特别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
材料五: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进而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负增长0.3%。英国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第三季度下降1.5%,这是自1980年以来英国经济最大的季度跌幅。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环境急剧恶化,多家银行倒闭,股市遭受重创。
问题:分析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教学活动三:教师展示材料
在生产资料方面,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在生产过程方面,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该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拉制,却由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和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在产品交接方面,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造成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教师总结: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教学活动三: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终命运前途的走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没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那里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相关知识,知道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特征。这也就为我们后面理解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埋下伏笔。
(四)板书设计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地位
1、原始社会 阶段
生产关系的特点
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2、奴隶社会 生产关系的特点
社会主义矛盾
生产关系的特点
3、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
封建国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建立条件
确立
4、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
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基本矛盾
命运前途和最终走向
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