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主要内容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1)植物分布范围很广,有的生长在陆地上,有的生长在水里。(2)植物多种多样的,有的高,有的矮。(3)塑料花不是植物,因为和真的植物相比,它的组成结构不同,气味不同,手感不同,而且它长期保持一种形态,不会生长,不会繁殖,不会死亡,没有生命等。(4)种植植物的方法多样,有的植物适合土培,有的植物适合水培,也有的两种都可以。(5)种植植物要坚持观察记录,可以使用工具进行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1)可以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如:用眼睛看植物各结构的颜色、形状、大小、高矮等,用鼻子闻植物的气味,用手摸植物外表是否光滑、是否干燥、是软是硬等。(2)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3)同一种植物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也会有差别。(4)用画图法记录植物时,要实事求是,一边看一边画,从整体到局部,尽量画得真实。第3课《观察叶》(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2)叶具有叶柄、叶片、叶脉等结构。(3)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同一棵植物同一枝条上的叶也会有不同。(4)部分常见叶的部分特征:银杏叶是绿/黄色的,像小扇子,叶片通常比手掌小,叶脉呈放射状。松叶是绿色的,针状,细细小小的。枫树叶是绿/黄/橙/红色的,像手掌,叶片和手掌大小差不多。槭树叶是绿/红色的,像手掌,一般比枫树叶小,叶裂比枫树叶多。第4课《这是谁的叶》(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不同种的叶具有不同的特征。(2)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时,可以从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去比较。当一个特征比较接近时,需要再看另一个特征,这是比较的一种方法。(3)最好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叶,不要伤害植物,要爱护它们,因为它们是有生命的。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1)植物是“活”的,即有生命的。因为种子(植物)会发芽、会长大、会长叶、会开花、会结果、会死亡;因为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营养等一定的生长条件;因为植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变化。(2)通过搜集证据,我们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1)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2)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3)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4)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5)一些校园中常见的植物:樟树、松树、木樨(桂花)、侧柏、银杏、槭树、竹子、三叶草、鸡冠花、迎春、月季、丁香、栀子花、绣球花、凌霄、紫藤、睡莲、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重点实验实验名称 收集植物是“活”的证据实验器材 四人小组为单位:学生种植的植物1—2株,带盆塑料植物一株。放大镜。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分别用眼看、鼻闻、手摸,用放大镜观察等方法进行观察。实验现象 眼睛看 “活”的植物叶子颜色比较鲜艳,有光泽。叶片上的叶脉非常清晰。活的植物会发芽、会长大、会长叶、叶子会枯萎……鼻子闻 “活”的植物有植物的清香气味; 塑料植物有塑料气味或者有“香水味”或者没有气味。用手摸 “活”的植物摸起来凉凉的,用手轻轻“掐”一下会出 汁水,折一下会断,茎摸起来凹凸不平,比较粗糙…… 塑料植物摸起来“干干”的,掐一下不会有汁水,也不容易折断……放大镜观察 “活”的植物根上有细小的毛…… 塑料植物根比较光滑,没有小细毛……实验结果 植物“活”的证据:会长大、会长叶、会生根、会发芽、有植物气味、会死亡、需要水分、需要阳光、有汁水……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典型练习一、选一选:将正确的答案选项填在括号里。1.下面不属于植物特点的是( )。(爱牛科教)2.下列( )是植物的茎。(爱牛科教)3.下面哪一项不是植物( )。① 香樟树 ②青菜 ③塑料花二、判一判:观察植物时用到哪些方法?请画“√”①用鼻子闻( ) ②用舌头尝( )③用眼睛看( ) ④用 手 摸( )三、说一说:请说出3条植物是“活”的理由。四、画一画:你认为下面这株植物完整吗?它缺少了哪一部分?请补画完整。参考答案一、选一选:1. ② 2. ② 3. ③二、判一判:①③④ 打钩。三、说一说:植物是“活”的理由。1.植物会生长变化。2.在不同的季节,植物的样子有些不同。3.植物会死亡。4.植物需要浇水。5.植物能开花结果。6.植物会长叶。7.植物需要阳光。……四、画一画:这株植物不完整,缺少根(画上根即可)。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主要内容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2)使用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3)将恐龙放在同一平面上,用同一起点比较高度、比较长短,会比较公平和准确。(4)恐龙模型排序方法: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胖到瘦、从头大到头小……第2课《起点和终点》(1)共同的起点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3)确定终点的时候,要选择纸蛙落地后身体离起跳点最近的地方标记终点线。(4)纸蛙跳远的距离是起跳点到落地点之间的距离。(5)通过比较纸蛙跳远的距离,我们可以知道哪只纸蛙哪次跳得最远。第3课《用手来测量》(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使比较更准确。(2)用身体测量是常见和方便的测量方法。(3)“一拃”是张开的大拇指到中指间的最大距离,如图所示(食指可以不弯曲)。测量时从起点开始,每一拃首尾相连,做好标记。(4)用手测量课桌的高度时,我们可以借助纸带来测量。(5)手的大小不同,所以“拃”的长短不同。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1)物体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用物体测量比用手测量更加准确:不同人的手大小不一样,同一个人每一拃的大小也不一样。(2)生活中许多物体也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如:回形针、小棒、橡皮、立方体等。(3)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一般不同;用相同的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基本相同,测量结果更加准确。(4)用不同种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用同一种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5)用固定长度的物体(如橡皮、立方体等)比用不固定长度的物体(如手)测量,能产生更准确、一致的结果。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1)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结果更准确、一致、可比较。(2)选择用小立方体测量的理由:小立方体单位小,容易首尾连接;可以堆叠,直接测量物体的高度。十个一组方便计数。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1)可以用测量纸带来测量圆形物体一周的长度。(2)测量纸带的制作方法:①小立方体组首尾相连放在纸上,印出方格带;②剪下方格带若干条;③首尾相连粘贴各条方格带,方格和方格之间不留空隙,粘成一条直线;④在方格竖线下从0开始依次标记数字;⑤试测调整。(3)测量纸带的使用方法:①0刻度线对准测量起点;②紧贴被测物体要测量的位置,围绕一圈或者铺平整;③在终点位置平视读数。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1)测量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都有数字;都有刻度;都有起点和终点;标记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确定的……(2)测量纸带和尺子的不同点:①材质不同,测量纸带纸做的,易折易破,尺子一般塑料做的,比较牢固;②单位不同,测量纸带上的数字表示多少个小立方体的长度,尺子上的数字表示多少厘米;③长度不同,测量纸带想接多长就多长,尺子一般有确定的长度……(3)使用尺子测量的注意事项:①物体的一端要对齐0刻度线;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如果物体的终点不能正好对齐标记线或刻度线,看终点前最大的数字是几,读成几厘米多。(4)常见的尺子有:卷尺、软尺、直尺等。(5)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常用单位为米(m)、厘米(cm)、毫米(mm) 。使用相同标准单位,使测量结果具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重点实验实验名称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实验材料 小棒、小立方体实验目的 能用小棒和小立方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过程 思考: a.只有一根小棒或一个小立方体怎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做记号) b.小棒或小立方体有很多,怎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首尾相连、不重叠不歪斜) c.不足一个的怎么记?(记整数) (2)预测用小棒或小立方体来测量书的长度的数量。 (3)用小棒测量书本长度,做好作业本第33页活动记录。 (4)交流。 (5)用同样的实验步骤进行其它物体的测量。实验结论 用相同的物体测量,结果一样;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不一样。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典型练习一、选一选:将正确的答案选项填在括号里。1.下面三个球中,最大的是( )。(爱牛科教)2.图中表示的距离是( )①一寸②一拃3.在纸蛙跳远比赛中,画起跳线是为了( )①公平 ②跳得更远4.下列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二、排一排:1.将下列动物按由高到矮的顺序排列。2.将花盆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3.下图中有4支笔,请按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 ( ) ( ) ( )参考答案一、选一选:1. ② 2. ② 3. ① 4. ①二、排一排:1. ②①③ 2. ③②① 3. ④②③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