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复习课前背记知识点合集(word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地理复习课前背记知识点合集(word版)

资源简介

八、国家
一、日本
1. 位置和组成: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 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2.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
3. 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明显。
4. 河流:短小湍急,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5. 自然灾害: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6. 居民与城市:日本地狭人稠,居民绝大部分为大和民族,属黄色人种,传统服饰是和服,首都和最大城市是东京。
7. 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二、俄罗斯
1. 位置:地跨东、西两半球和亚、欧两大洲,位于亚欧大陆北部,东临太平洋,西濒波罗的海,北靠北冰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 地形、地势: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部多高原、山地,自西向东四大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地势东高西低、亚洲部分南高北低。
3.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
4. 工业:俄罗斯自然资源(煤、铁、石油等)丰富,重工业发达,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轻工业相对薄弱。
5. 交通发达: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以莫斯科(首都)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亚洲部分铁路比较稀疏,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流量丰富,水流平稳,航运价值高。
6. 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被称为“世界加油站”。
三、澳大利亚
1 . 位置:位于南半球、大洋洲,独占一块大陆。西濒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地处热带和南温带。
2. 地形:自西向东分为三大地形区,分别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大分水岭。
3. 气候:热带面积广大,气候带呈半环状分布,以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4. 动植物:拥有古老的动植物,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特有生物有袋鼠、树袋熊(考拉)、鸸鹋等。
5. 经济
(1) 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放养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 工矿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很大,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6. 澳大利亚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首都是堪培拉,最大城市是悉尼。
四、美国
1. 位置: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南部,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 大部分领土位于北温带。
2. 领土组成:由本土48 个州,2 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以及一个特区(哥伦比亚特区)组成。
3. 地形、地势:呈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以落基山脉为主), 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山地(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4. 河流和湖泊: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大的河流,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5. 农业
(1) 特点:机械化、自动化和专门化(专业化)程度高。
(2) 主要农业带(区):玉米带(中部)、小麦区(中部和北部)、乳畜带(东北部)等。
6. 美国的工业:工业发达,体系完整,科技力量雄厚。
7.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的经济增长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中“硅谷” 位于旧金山(圣弗郎西斯科)东南,是国际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8. 居民与城市:美国是西半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第三人口大国,沿海平原和东北部的五大湖附近是人口稠密区;人种复杂(白种人为主,此外有黑种人、黄种人, 原住居民是印第安人)。首都是华盛顿,最大城市是纽约。
五、巴西
1 . 位置:巴西东临大西洋,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是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2. 地形、地势:北部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南部是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地势南高北低。
3. 气候:亚马孙平原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这里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植被); 巴西高原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4. 主要河流:亚马孙河是世界上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世界第二长河。
5. 农业: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被誉为“咖啡王国”。
6. 人口与城市:巴西的城市和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首都是巴西利亚,第一大城市是圣保罗,第二大城市和第一大海港是里约热内卢。
7. 语言和文化: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种族构成复杂,白色人种约占一半,混血人种约占40%。特色文化有狂欢节、足球(享有“足球王国”的美誉)、桑巴舞等。二、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 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2. 地图上的比例尺
(1)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比例尺。
(2) 比较: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 内容越简略。
3. 地图上的方向:三种定向法
(1)一般地图(无指向标):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法: 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正北方向,箭尾指向正南方向。
(3) 经纬网定向法:在经纬网地图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二、等高线地形图
1. 五种地形部位: 山顶(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基本原则(如图所示)
(1)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都相等(“同线等高”)。
(2)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距一样(“同图等距”)。
(3)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密陡疏缓”)。
3. 利用等高线数值特征判断地形类型
(1)平原:小于200 米,等高线平缓、稀疏。
(2)丘陵:200 米~500 米,等高线曲折、密集。
(3)山地:大于500 米且等高线密集。
(4)高原:大于500 米且等高线外围密集、内部稀疏。
(5)盆地:等高线数值由四周向中间减小。
4.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爬山选择缓坡,攀岩选择陡崖。
(2)修路选择穿过等高线条数较少的线路,一般与等高线平行。
(3)聚落或城市建设选择等高线稀疏且靠近河流的地区。九、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一、中国的疆域
1. 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1) 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 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属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地区位于寒带。热量充足,利于我国多种农业经济的发展。
(3)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海陆兼备,利于对外交往与合作, 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利于我国夏季风深入东部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 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1)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2)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
(3)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4)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3.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 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我国东西跨经度广,造成时间差异,越靠东越早见到日出;南北跨纬度广,造成季节差异,越往北气温越低, 越往南气温越高。
4. 濒临的海洋:我国自北向南濒临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内海是渤海、琼州海峡。台湾东临太平洋。
5. 邻国
(1)我国的陆上邻国有14 个
①朝鲜 ②俄罗斯 ③蒙古 ④哈萨克斯坦 ⑤吉尔吉斯斯坦 ⑥塔吉克斯坦
⑦阿富汗 ⑧巴基斯坦 ⑨印度 ⑩尼泊尔 不丹 12缅甸 老挝 越南
(2)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 个
①日本 ②韩国 ③菲律宾 ④马来西亚 ⑤文莱 ⑥印度尼西亚
(3)既与我国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和越南。
二、我国的行政区划与人口
1. 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我国有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2 个特别行政区。
2. 人口数量: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4. 12 亿(不包含港澳台),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3. 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4.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5. 我国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
(1) 人口增长过快会引起资源短缺、就业困难、交通堵塞、生态破坏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2) 人口老龄化造成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对此,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完善,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
三、民族
1. 民族概况:我国共有56 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2. 民族分布
(1)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分布: 汉族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节日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藏族——雪顿节。六、大洲
1. 位置
(1)半球位置: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 海陆位置: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 ,三面临洋,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隔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b)与欧洲接壤,西南隔苏伊士运河(a)与非洲相邻,东北与北美洲以白令海峡(c)为界。
(3) 纬度位置:亚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是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 地形、地势:地形类型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3. 水系特点:大河众多,源远流长;受地形、地势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围的海洋。
4. 气候特点
(1) 类型复杂多样。原因:亚洲幅员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 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原因:亚洲东西跨度大,广大的内陆地区离海远,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
(3) 季风气候显著。原因: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亚洲东部和南部成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亚洲东部和南部受夏季风势力强弱、进退早晚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
二、美洲
1. 位置
(1)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西半球;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临北冰洋。
(2)南美洲:主要位于南半球、西半球;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
2. 地形
(1) 北美洲:东西高,中部低,分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以落基山脉为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
(2) 南美洲:以平原和高原为主,西部为安第斯山脉,东部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自北向南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和拉普拉塔平原。
3. 气候
(1) 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 南美洲:热带面积广大,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4. 河流
(1) 北美洲: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2)南美洲:亚马孙河是世界上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七、地区
一、东南亚
1. 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2. 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
3.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被称为“海上生命线”和“十字路口的咽喉”。
4. 地形、地势: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 马来群岛大多地势崎岖。
5. 河流:湄公河是东南亚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最终注入太平洋。
6. 气候:中南半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马来群岛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7. 农业:东南亚是世界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水稻是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沿海平原地区。
8. 城市和人口分布:中南半岛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
9.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10. 旅游资源丰富:越南的下龙湾、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花园城市”新加坡等。
二、南亚
1. 位置:地处亚欧大陆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濒孟加拉湾,南临印度洋。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 地形、地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3. 河流:印度河、恒河。
4. 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一年
分旱、雨两季。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由于西南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水旱灾害。
5. 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
有黄麻、棉花等。
6. 印度的外包服务业:印度软件外包产业迅速发
展,被形象地称为“世界办公室”;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
7. 工业中心:加尔各答——麻纺织中心;孟买——棉纺织中心。
三、西亚
1. 位置: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介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之间,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
2. 石油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石油主要输往东亚(经过马六甲海峡)、欧洲西部和北美洲(经过好望角或苏伊士运河)。
3. 匮乏的水资源: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全年炎热少雨,河流稀少,沙漠面积广布,水资源匮乏。
4. 多元文化,宗教纷争:主要是阿拉伯人(白种人),通用阿拉伯语,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耶路撒冷被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尊奉为圣城。
5. 交通要道
(1)土耳其海峡是连接地中海和黑海的唯一水上通道。
(2)苏伊士运河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重要通道,也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3)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唯一通道,被称为“世界油阀”。
四、欧洲西部
1. 位置:北极圈穿过北部,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三面临海,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 南临地中海。
2. 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
3. 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南、北部为山地。
4.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大西洋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绿色金子”)的生长;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适合葡萄、橄榄生长。
5. 主要景点
国家 法国 英国 西班牙 希腊
旅游资源 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巴黎圣母院 白金汉宫、伦敦塔桥 地中海阳光沙滩、斗牛 帕特农神庙
国家 挪威 瑞士 荷兰 意大利
旅游资源 峡湾风光 阿尔卑斯山滑雪场 风车、郁金香 罗马古斗兽场
五、撒哈拉以南非洲
1. 位置:撒哈拉沙漠以南,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穿过本区。
2. 地形、地势: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3. 气候:大部分地处热带(热带大陆),以热带气候为主,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 其中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
4. 河流: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受地势影响自南向北流)。
5. 人种:本区是黑种人的故乡。
6. 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如石油、金刚石、黄金等。
7. 经济:以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近年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迅速。
8. 困扰本区的三大问题:人口、粮食、环境问题。解决措施:控制人口增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六、极地地区
1. 北极地区被欧洲、亚洲、北美洲三大洲包围,主要位于北极圈(66. 5°N)以北; 南极地区被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洋包围,主要位于南极圈(66. 5°S)以南。
2. 气候:极地地区气候严寒,北极地区降水量高于南极地区,南极地区酷寒、多狂风、干燥,有“冰雪高原”“风库”和“白色荒漠”之称。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的原因是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海拔高、地表被冰雪覆盖。
3. 科考站: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科考站是黄河站;南极地区有我国纬度最高的科考站——昆仑站。
4. 代表动物:南极地区——企鹅;北极地区——北极熊。
5. 极地科考最佳时间:南极地区11 月~ 次年3 月,北极地区6 月~ 8 月。三、陆地和海洋
一、识别七大洲的轮廓
二、海陆分布
1. 海陆比例
(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海陆分布不均,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均大于陆地面积。
(3)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2. 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口诀)。
3. 大洲分界线
(1)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①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④苏伊士运河。
(3)南、北美洲的分界线:③巴拿马运河。
(4)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②白令海峡。
4. 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三、海陆变迁
1. 海陆变迁的原因:自然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等。
2. 板块构造学说
(1) 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2) 板块运动两种方式:碰撞挤压(→ ←)形成山脉;张裂拉伸(← →)形成裂谷或海洋。
(3) 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4)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十八、福建省
一、福建省的位置和行政区划
1 . 位置
(1) 海陆位置: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西北、西南分别与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为邻。
(2)纬度位置:位于北温带(亚热带)。
2. 省辖9 个地级市和一个综合实验区: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宁德市、平潭综合实验区。
3. 福建省简称闽,省级行政中心是福州市。
4. 人口:汉族为主,有畲、回、满等少数民族。
二、福建省的概况
1. 地形特征:“八山一水一分田”
(1) 山地、丘陵为主(记忆武夷山、戴云山的位置),耕地类型为水田,红壤、黄壤为主要土壤类型。
(2) 武夷山、戴云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线平行。
(3)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受地势影响,福建省河流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流。
(4)海岸曲折,多岛屿、多港湾。
2.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1) 气温: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受地形影响,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 降水:集中在春夏,受地形影响,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地递增。
3. 河流:水系密布,河流众多
(1) 闽江为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武夷山,上中游河段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有华东最大的水电站——水口水电站。
(2)水文特征:流量较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4. 城市分布:福建省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平原及沿海地区。主要原因: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势低平,水热条件好。
5. 旅游资源
(1) 世界遗产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世界自然遗产——泰宁丹霞等。
(2)两处世界地质公园:①泰宁世界地质公园;②宁德世界地质公园。
(3)还有东山岛、鼓浪屿、清源山、白水洋、太姥山、安平桥、三坊七巷等。十二、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交通运输业
1. 主要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 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
(1) 我国五条主要的南北向铁路干线(五纵) 京沪线、京九线、京哈—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2) 我国三条主要的东西向铁路干线(三横) 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昆线。
3.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距远、贵重、急需、量小的货物,适宜选择航空运输; 鲜活的或易变质的货物,运距较近,多采用公路运输;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 一般选择铁路或水路运输;石油、天然气或粉末状固体货物,选择管道运输。
二、农业分布
1. 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 农业地区分布
(1) 我国东西部以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2) 我国南北方以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南方耕地类型主要是水田,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北方耕地类型主要是旱地,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3) 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
三、工业
1. 四大工业基地
A 辽中南工业基地(重工业)
B 京津唐工业基地(综合性)
C 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最大综合性)
D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轻工业)
2. 工业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集中了主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总体呈现出沿海、沿江、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
3. 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靠科技和人才,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地区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如北京中关村。十六、西北地区
一、西北地区
1. 位置与范围: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 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以北。
2. 主要自然特征:干旱。
3.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油气资源丰富)。
4. 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
5. 河流: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6. 农业
(1)灌溉农业
① 分布及灌溉水源:河西走廊和新疆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黄河水灌溉。
② 坎儿井:是新疆古老的引水灌溉工程,通过地下暗渠输水,能减少水分蒸发, 与干旱环境相适应。
(2)畜牧业:草原分布广,主要有新疆牧区和内蒙古牧区。
7. 自然景观:受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影响,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是①草原、②荒漠草原、③荒漠。
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1. 位置: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戈壁、沙漠广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2. 概况:远离海洋,高山环绕,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戈壁、沙漠广布。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它们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夏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城镇、人口和交通线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原因是这里的水资源较丰富。
3. 自然资源: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1)西气东输线路:① 轮南油气田(塔里木盆地)—上海;②霍尔果斯口岸(北疆)— 广州。
(2)西气东输意义:①西部——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机会;
②东部——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改善东部地区的环境。十七、青藏地区
一、青藏地区
1. 位置与范围: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 南至国界。
2. 青藏高原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3.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和柴达木盆地(聚宝盆)。
4. 气候:主要自然特征是高寒,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冬寒夏凉,日温差大, 年温差小。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
5. 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好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
6. 高寒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主要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
7. 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等资源丰富。
二、三江源地区——高原湿地
1. 位置: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2. 补给水源:雪山和冰川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3. 湿地功能:涵养水源、调蓄水量、保护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4. 生态问题
(1) 表现:湖泊和湿地面积缩小、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2)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萎缩,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3) 措施: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退耕还草、还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 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十三、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
1.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2.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界线和主导因素
(1) 界线①:大致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界线(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 主导因素是夏季风。
(2) 界线②: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1 月0 ℃等温线和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和降水)。
(3) 界线③:与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 横断山脉基本吻合,主导因素是地形(或海拔)。
3.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大致与我国1 月0℃等温线重合;②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③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④我国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⑤我国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⑥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⑧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4. 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1) 气候: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青藏地区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
(2) 人文: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南方地区以大米为主, 主要运输方式为水路运输。
(3) 环境差异: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荒漠和草原广布,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高、寒,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十四、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 位置: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 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和江苏省、安徽省的北部。
3.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4. 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夏季多暴雨。
5. 河流:主要有黄河、淮河、海河等,水量小,含沙量大,有结冰期,汛期集中在夏、秋季节;松花江、黑龙江水量较大,有结冰期,有春、夏两个汛期。
6. 土壤:“黑土地”(东北平原)、“黄土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7. 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东北平原农作物的熟制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等;水果以温带水果为主(如苹果、梨等)。
8. 工业: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大庆油田等;工业基地主要有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 重要地理事物
(1)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2)河流:黑龙江、松花江。
(3)海洋:渤海、黄海。
2. 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3. 地形: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东部为长白山脉,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中部为东北平原。山河大势: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4. 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以降雪为主。
5. 土壤:黑土地。
6. 农业: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 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水平高;雨热同期,农业生产条件好。东北平原是我国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商品粮基地)。
(2)不利: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3)农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7. 工业
(1)发展条件:有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有辽中南工业基地。
(2)老工业基地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
(3) 措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8. 湿地保护
(1) 问题: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2)措施:停止开荒、恢复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 黄土高原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 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 黄土风情:传统民居——窑洞,陕北民歌—— 信天游等。
3. 该地区的主要河流:黄河、汾河、渭河。
4. 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1) 原因:自然方面——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人为方面——过度放牧、开垦农田,修路、采矿等。
(2) 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且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形成地上河,易发生洪涝灾害。
(3) 治理: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四、祖国的首都——北京
1. 位置: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缘,太行山脉以东,燕山山脉以南,与天津市和河北省相邻。
2. 地形地势: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3. 气候: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 城市职能
(1) 全国的政治中心:我国的首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所在地。
(2) 全国的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著名高校、科学研究机构众多。
(3) 国际交往中心:有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等,各种国际会议在此频繁召开。
(4)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关村)。
5. 交通: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6. 旅游景点: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北京胡同、“鸟巢”、水立方等。十五、南方地区
一、南方地区
1. 位置: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
2. 地形: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3.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湿润。
4. 河流:主要有长江、珠江等,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较长的是珠江。
5. 土壤:东南丘陵主要为红色土壤,四川盆地以紫色土壤为主。
6. 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水果有椰子、菠萝等;油料作物主要为油菜;糖料作物主要为甘蔗。主要商品粮基地有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7. 南方地区的工业: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地主要有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二、“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1. 位置和范围: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2. 气候: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3. 农业: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雨热同期,农耕条件优越,是我国著名的“ 鱼米之乡 ”。
4. 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其中,上海是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该地区借助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使不同城市之间产生同城效应。
5. 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地处江海交汇之处,水网密布,港口众多,水运发达; ②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③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6. 旅游特色
(1)文化遗产: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2)水乡风貌:周庄、同里、乌镇等。
三、香港、澳门与珠江三角洲
1. 位置和范围:香港在珠江口东侧,与深圳相邻,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澳门在珠江口西侧,与珠海相邻, 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组成。
2. 港澳地区的土地利用:采用“上天下海”来扩展空间,“上天”是指建设高层建筑,“下海”是指填海造地。
3.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也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博彩旅游业。
4. 合作形式:从“前店后厂”模式到“粤港合作”模式,“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 指珠江三角洲地区。“粤港合作”模式:香港服务业+ 广东制造业= 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基地。
5. 港澳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港澳为内地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内地为港澳提供廉价劳动力、资源、厂房等,祖国内地是港澳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
6. 特色称谓: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购物天堂”;澳门被称为“海上花园”“东方赌城”。
四、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 范围:台湾省包括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200 多个岛屿。
2 . 位置:台湾岛东临太平洋,北临东海, 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3. 地形:以山地为主,玉山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平原多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
4. 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有热带季风气候。
5. 河流:河流众多,且短小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6. 台湾省的自然灾害:多地震,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7. 外向型经济:60 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 型经济模式;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地区,90 年代开始,重点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最大的贸易伙伴为祖国大陆。
8. 民族: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
9. 人口、城市分布: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区。
10. 台湾省的特色称谓(美称):“东方甜岛”“海上米仓”“水果之乡”“兰花之乡”“植物王国”等。十一、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 自然资源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油等矿产资源,可再生资源包括土地、阳光、森林、水能等。
2. 我国自然资源特征: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但人均不足。
二、土地资源
1. 现状: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耕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
2. 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等)、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等)、难以利用的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等)。
3. 分布:耕地和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的干旱、高寒地区。
4. 我国的土地政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
1. 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解决措施
(1) 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表现为南丰北缺、东多西少;时间上表现为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 解决措施: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如南水北调工程;兴建水库等,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如三峡水利枢纽。
2. 南水北调: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1)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北达山东和天津。
(2)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北达北京。
(3) 西线方案: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3. 水资源的保护措施:防治水污染,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水达标排放;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节约用水,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生活用水一水多用等。十、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中国的地形、地势
1. 我国的地形: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西部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2. 我国主要山脉及走向
(1)东西走向:北列有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列有昆仑山脉—秦岭,南列有南岭。
(2) 东北—西南走向:西列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列有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列有台湾山脉。
(3)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4)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六盘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3. 主要地形区
(1) 三大平原:A 东北平原 (黑土广阔、面积最大)、B 华北平原、C 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
(2) 四大高原:D 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最大、最高)、E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F 内蒙古高原(地形坦荡)、G 云贵高原(地形崎岖)。
(3) 四大盆地:H 塔里木盆地(最大)、I 准噶尔盆地(第二大)、J 柴达木盆地(最高、“聚宝盆”)、K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
(4) 主要丘陵:L 东南丘陵、M 山东丘陵、N 辽东丘陵。
4. 地势总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1) 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 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一线。
(2) 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使得众多大江大河向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③河流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二、中国的气候
1. 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基本特征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高原山地气候 高、寒,降水稀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全年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
2.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1)冬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受纬度位置影响,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夏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3. 我国的温度带: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 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青藏高原区。
4. 我国的降水
(1) 时间分布:降水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南方雨季长于北方。降水年际变化大。
(2)空间分布: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5. 我国干湿地区及其土地利用类型
(1)湿润区:年降水量在800 mm 以上,耕地以水田为主。
(2)半湿润区:年降水量在400~800 mm 之间,耕地以旱地为主。
(3)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400 mm 之间,以草地为主。
(4)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 mm 以下,以沙漠、戈壁为主。
6. 我国的气候
(1)两大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① 气候复杂多样:东部地区以季风气候为主,从南到北分布着: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高原山地气候。一些高大的山地,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
② 季风气候显著: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内部吹来的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
③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 冈底斯山脉一线。
④ 影响: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易发生旱涝灾害、寒潮和台风。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三、外流河与内流河
1.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 冈底斯山脉一线。
2. 内流河:主要有塔里木河等, 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3. 外流河:主要有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
四、长江
1. 概况: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 注入东海。全长6 300 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世界第三长河。
2. 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点: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是宜昌(湖北);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湖口(江西)。
3. 水文特征:水量大、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汛期在夏季。
4. 长江各河段特征: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 中游荆江河段曲流很多,有“九曲回肠”之称;下游江阔水深,航运价值高,有“黄金水道”之称。
五、黄河
1. 概况: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 全长约5 464 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注入渤海。
2. 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是河口(内蒙古);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桃花峪(河南)。
3.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河段中,易发生凌汛现象的是 ①④ 处河段。
4. 水文特征:水量较小、有结冰期、含沙量大,汛期在夏季。
5.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
6. 生态问题及治理:上游和下游出现凌汛现象,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上游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炸冰泄洪;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 下游加固堤坝,炸冰泄洪。
六、自然灾害
1.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其中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和寒潮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而且危害严重。
2.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干旱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洪涝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山区,以西南山区最为集中。
3. 灾害自救:地震时撤到安全的空旷地带或躲在墙角;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等等。四、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常见的天气符号
二、气温和降水
1. 气温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 月最高,1 月最低;海洋上8 月最高,2 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3)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①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因素)
②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则相反。(海陆因素)
③ 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为: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约下降0. 6 ℃。(地形因素)
④ 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密集,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稀疏。(海陆因素)
2. 降水
(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①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②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海陆因素)
③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2)“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1. 热带4 种气候类型
类型 主要分布 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印度半岛(亚洲南部)和中南半岛(亚洲东南部) 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内陆地区和大陆西岸 全年炎热干燥
2. 温带5 种气候类型
类型 主要分布 特点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亚热带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最为典型)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 全年温和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全年少雨,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 寒带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类型 主要分布 特点
寒带气候 南、北极圈以内 全年寒冷干燥
高原山地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高原山地地区 气候垂直性分布明显五、居民与聚落 发展与合作
一、居民与聚落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 率- 人口死亡率。
2. 世界人口增长: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地区人口增长较快, 欧洲、北美等地区人口增长较慢。
3. 世界人口分布
(1)“四密”——亚洲东部(E)和南部(F)、欧洲西部(H)、北美洲东部(G)。
(2) “四疏”——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C),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D), 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A),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B)。
4. 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环境破坏、资源紧张、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问题。
(2)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5. 三大人种: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还包括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6.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7. 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英语(使用范围最广)、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8. 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
9. 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1)西亚、北非的碉楼:墙厚、窗小、平顶(隔热性能好)。
(2)东南亚的高脚屋:双层木楼或竹楼,窗大、屋顶坡度大(防潮、通风、排水)。
(3)北极的冰屋:用冰块构筑小屋,低矮无窗(保温效果好)。
(4)黄土高原的窑洞:利用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挖成窑洞(冬暖夏凉)。
二、地域发展差异
1. 发达国家的分布: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韩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是发达国家。
2. 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南美洲。
3. 发展与合作: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一、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经线和纬线
1. 经线特点: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线,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2. 纬线特点: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同一半球上长度不相等,指示东西方向。
3. 特殊经纬线
(1)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线。
(2)0°纬线:即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大的纬线圈,是纬度的起始线。
(3) 23. 5°纬线:南北回归线,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地球的最南和最北界线。
(4)66. 5°纬线:南北极圈,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是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4. 高、中、低纬度划分:高纬度60°~ 90°;中纬度30°~ 60°;低纬度0°~ 30°。
5. 半球划分
(1) 东、西半球划分:东半球:20°W~0°~160°E;西半球:160°E~180°~20°W。
(2) 南、北半球划分:北半球:赤道以北(0°~ 90°N);南半球:赤道以南(0°~ 90°S)。
三、地球的自转
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1 天(约24 小时)。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
四、地球的公转
1.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的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五、地球上的五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