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3.2 蜀相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3.2 蜀相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在这个地方,有一副对联。联曰: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他是谁?
诸葛亮
蜀相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
“诗史”
“诗圣”
沉郁顿挫
忧国忧民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写作背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把握基调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伤、叹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森森——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记叙兼描述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由远而近,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释字意:“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徒自”、“空空的”的意思;
2.绘形象:碧草春色,无人欣赏;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进一步说明到这里的人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忘,
3.点作用: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探究题:诗歌题目是“蜀相”,但是诗歌前半部分却都在写景写环境,这样写是否违背了主旨?
1.以“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2.由武侯祠引入,因武侯祠而思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3.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对武侯被人遗忘的感慨和惋惜;
4.人物已逝,祠堂长存,写祠堂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思考:题目是蜀相,可是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
答:一、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二、诗人对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的羡慕,暗含诗人有报国大志而无人理会的感伤。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英雄
诸葛孔明
诗人
抒景仰之情,叹壮志未酬
功业未就者
《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以问路时的问答形式, 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
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
颈联:精辟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
尾联:叹惋诸葛亮壮志未酬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寻访祠堂 叙事(仰慕)
颔联:祠堂春色 写景(叹惋)
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
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结构:起承转合
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怀古咏史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鉴赏要点: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概括主旨
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它的美,美在意蕴!
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为什么是深沉和悲伤的?
挖掘二者连接点
诸 葛 亮 杜 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人物
角度
战争频频 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孙吴,北拒曹魏。
仕途屡遭贬谪,
失意难耐。
  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1.蜀相:自比的成分较多;
 武侯庙:诗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自比。
  2.蜀相:表达惋惜,遗憾的情感;
 武侯庙: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表达对武侯的崇拜之情。
3.蜀相: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武侯庙:大部分为描述,正衬成分多。
4.蜀相中“自”,“空”描写乐景;
武侯庙中“空”,“隔”描写凄清之景。
同:均表达了哀伤之情……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
3、视听结合
4、侧面烘托,借古抒怀。
  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