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 教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 教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导学案
【课型】
自主赏析+教师引领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教材2:《赤壁赋》;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登泰山记》
【学习目标】
对比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通过对古代散文景物描写的分析,赏景悟情,品情析理。
【教学方式】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课堂教学】
导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和姚鼐两位散文大家的脚步,走进黄州赤壁,登临泰山之巅,尽情徜徉山水之间,赏美品情。
(设计意图:结合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和特点,再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以及学习目标,把这段话作为本节课的开场白,直接入题,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
任务活动一:根据课前预习,完成《赤壁赋》《登泰山记》的结构图示。

(设计意图:学生能迅速整体把握两篇文章的结构。该环节,设计了挖空填空,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并且根据提示填空,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力,推断力。)
任务活动二:总体阅读,把握文章内容。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何人
何时
何故 (结合背景)
何地
何景
(设计意图:任务活动二是和任务活动一一脉相承,学生在对两篇文章结构把握的同时,通过对比阅读,以表格的形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在“何故”处,学生必须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作答,考查了他们的理解力、应变力。)
任务活动三: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景悟情。
分别梳理苏轼、姚鼐的观景见闻并完成表格。
《赤壁赋》 观月出景象 历史人物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感触
《登泰山记》 观日出景象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情感
(设计意图:紧密结合学习目标,抓两篇文章的景物描写,一为“月出”,一为“日出”,对比鲜明,又有共同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赏景析情,为品理张本。)
任务活动四:月色赤壁,登山临雪,品情析理。
并标注出《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中描写月、雪的句子后,并结合创作背景及“水月”与“风雪”中蕴含的“情理”,对比苏轼“夜游赤壁”与姚鼐“登山临雪”分别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苏轼“夜游赤壁”写出了: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
姚鼐“登山临雪”写出了:自然之风雪、人生之风雪、哲理之风雪。
夜游赤壁 情感态度 登山临雪 情感态度
【赤壁之水月】: 【自然之风雪】
【历史之水月】 【人生之风雪】
【哲理之水月】 【哲理之风雪】:
(设计意图:赤壁之水月和自然之风雪,都是两位作者描写的大自然客观存在的景物,历史之水月侧重于《赤壁赋》对历史人物——曹操的描写,人生之风雪重要侧重于在风雪与人发生交集时该有的人生态度,在师生互动中,人生之风雪比较难以理解,在提示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更易接受。不管是哲理之水月还是哲理之风雪,都是从自然风物带给作者、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人生哲理,此处学生理解起来并无难度。该任务的设置,也进一步扣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课堂小结
(幻灯片出示游赤壁后的苏轼和登泰山后的姚鼐二人不同的人生选择)夜游赤壁后的苏轼,选择了在宦海中继续沉浮,登山临雪后的姚鼐则选择远离官场,从事文教,超脱了俗世羁绊。苏轼在矛盾中走向理性旷达,姚鼐则在激荡中走向淡定自足。可无论是苏轼还是姚鼐,他们都是在人生经历了重大转折时,寄情山水,理悟人生。也希望同学们在面对人生重大转折、人生中的风雨时,能够寄情山水,排遣苦闷,能够做到像苏轼词中写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导学案
上街实验高中:周彦琪 郭鹏源
【学习目标】
对比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通过对古代散文景物描写的分析,赏景悟情,品情析理。
【课前导学】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是前一篇。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他的散文简洁精炼,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而《登泰山记》也是姚鼐的代表名作。姚鼐参加修撰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此年十二月二十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二、课前预习,完成《赤壁赋》《登泰山记》的结构图示。

【任务活动一】 总体阅读,把握文章内容。
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表格。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何人
何时
何故 (结合背景)
何地
何景
【任务活动二】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景悟情
分别梳理苏轼、姚鼐的观景见闻并完成表格。
《赤壁赋》 观月出景象 历史人物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感触
《登泰山记》 观日出景象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情感
思考: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描写“月出”和“日出”的美景的?
(提示: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修辞运用、用词炼字等角度赏析。)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任务活动三】月色赤壁,登山临雪,品情析理。
思考:《赤壁赋》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月?《登泰山记》中描写雪的句子有哪些?
请结合创作背景及“水月”与“风雪”中蕴含的“情理”,对比苏轼“夜游赤壁”与姚鼐“登山临雪”,分别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心境?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夜游赤壁 情感态度 登山临雪 情感态度
【赤壁之水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自然之风雪】:“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若带然”“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历史之水月】 【人生之风雪】 迎难而上
【哲理之水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