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激情与赞美。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教学重难点:同3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切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到第四单元的学习,我们一起翻到课文的单元导读73页,来整体上看看这一单元主要讲什么,有什么学习任务。(给学生一点时间阅读)
教师总结:本单元由五篇散文组成,大家可以翻一翻,浏览一下,这五篇散文尽管风格各异,但都具备散文最基本的特征——形散神不散,所谓神不散,就是作者一定是借助写这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思或者是某种精神境界,学习散文最重要的是,能够找到这个“神不散”的“神”到底是什么,这样我们的阅读思路就不会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
(一)与《背影》这个标题相比较,从标题就可以看出——《白杨礼赞》的感情更外露,情感更饱满。什么是“礼赞”?
引导:大家看看这个“赞”是什么意思?赞美、赞扬
那么这个礼呢?我们常说对师长要以礼相待,从古至今,“礼”就被人们赋予了“庄重”“尊重”“崇敬”的意义。白杨礼赞就是说用一种崇敬的心情去称赞白杨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赞美。
(二)快速阅读课文,用文中的词语造句来表达赞美。(五分钟自读课文)
虬枝 婆娑 秀颀 倔强 伟岸 傲然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妙手偶得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不折不挠
(如遇到学生不懂的词语,要具体讲解,在感受文本的过程中,完成生字词的学习。)
(板书)白杨礼赞 茅盾
二、学会朗读,品味情感
1.感受一下朗读名家翟弦和如何读,注意他在朗读不同段落字词时的语气、停顿、重音、延长等,用铅笔在文中标记第6-8段的节奏、重音。
2.全班一起来读一遍6-8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白杨树不过是一种树,为何值得作者用崇敬的心情去赞美呢?解答这个疑惑就需要全面地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我们知道一篇优秀散文的诞生,往往都源于作者内心的某种表达欲望,这种欲望被激发、唤醒,特别想说,不吐不快,一篇好的文章便横空出世。
茅盾先生的这篇《白杨礼赞》的诞生,也是源于1941年身在重庆的茅盾先生基于亲身经历和抗战时局,特别想表达的一个产物,那么身在重庆的茅盾先生刚刚经历了什么?1941年的抗战时局又是怎样的呢?(这里可以请同学说说看)
(PPT上显示矛盾生平经历,再简要介绍一下1941年抗战局势:国际形势不利;国内抗战形势惨淡;国民政府消极抗战。——抗战剧是最为艰难,士气最为低落,侵略者最为猖狂的时期。)
四、梳理文章脉络
面对这样的形式,矛盾先生作为文学家,用他的笔,参与了战斗,他笔下的白杨树具有怎样的特征,我们用文中反复出现的两个词语来形容它,那就是——普通和不平凡!这两个词语不是矛盾吗?(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矛盾,在文中找句子)
明确“普通”:普通是因为:①他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引导学生寻找“不平凡”之处:一共写了多少次不平凡,回到课本里面去找。(四次!)
读出四次“不平凡”,对比四句不平凡表达上的差异,体会情感的变化。(引导:梳理文章脉络。)
屏显
五、梳理文章的写作手法与语言特点
第一次:不平凡
提问::放在第一句,是总领,作者说要赞美白杨树,却宕开一笔,去描写黄土高原上的所见之景,为什么?
中间两次“不平凡”(重点讲解)
着重对比中间两句:从“那就是白杨树”到“这就是白杨树”,从“实在是不”到“绝不是”;从“一种树”到“树”。(句式越来越短,语气越来越肯定,炽热)
(一)这两次“不平凡”主要写了白杨树哪些方面?
1.白杨树有怎样的外形特征?
2.第五段的“外形”与第七段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联。
屏显
(二)白杨树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一句作者从描写转入议论、抒情,情感越来越炽热)
情感达到抒情的高峰,以至于作者最坚定最强烈地一次感慨: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在这之后作者的情绪好像恢复了平静,在平静中思考后,抒发了由衷的赞美,冷静理智而客观地赞美: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注意后面标点符号,改“感叹”为“句号”,可见是激情之后的冷静,细细想来,赞美白杨树非一时兴致,而是白杨树确确实实不平凡。)
(三)引导学生品析多种写作手法结合,体会作者如何将心中一腔热血推向最高点。(首先是“欲扬先抑”,其次是排比和反问的叠加,气势逼人,逐层深入。)
六、象征点亮文本
1.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本文作者要通过白杨树赞美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学生分小组讨论,三分钟之后派代表发言,由小组内朗诵好的同学来读相关段落,由另一位同学来解读。)
教师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从第七段,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①第一层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
②第二层白杨树象征着家乡的哨兵。
③第三层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教师继续追问:大西北有这么多的物件,为什么作者偏偏要选择白杨树作为意象呢?(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换思想,而后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我们之前有学过朱自清《春》,他把春比作新生的生命,稚嫩而娇羞,那我们白杨树适不适合用来象征新生的生命呢?不适合。换种思路,我们能不能用稚嫩的小草来象征农民、解放军呢?不合适。因为:①白杨树与农民生长环境相似——有黄土的地方就有他们,生命力顽强而旺盛;②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所传达出的精神品质与农民相似——干:笔直(正直) 枝:紧紧靠拢、绝无旁枝(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银色晕圈(朴质)。
3.象征与比喻、拟人的异同点
屏显
那结尾还写了另一种树——楠木,它象征着什么呢?一起读一读最后一段,读出对比。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最后一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作者把“贵族化的楠木”与“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进行对比,一“那”一“这"表现出界线分明的爱憎。
小结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是从白杨树的外形写到它所象征的精神,像这样把某种物赋予某种精神品质的写法,叫做象征手法。七年级学过的《爱莲说》也是象征,用莲花象征君子的品质。在这篇文章里,就是用白杨树象征着倔强、不折不挠、团结、上进、正直、朴素的精神。莲花的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君子的品质,那白杨树的种种精神,又是谁身上的品质呢?——农民,参与民族解放斗争的人们!
总结
文章的四次隔段重复“不平凡”,不仅能够反应作者情感的热烈,还很好地划分了本文的行文结构和逻辑。让我们在此带着激情与崇敬的心情读一读课文的5-8段。(在朗读中结束课堂)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