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讲 椭圆的定义与方程一.学习目标:1.了解椭圆的实际背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过程、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过程.2.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几何图形.二.重点难点:1.利用定义法、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重点)2.会求简单的与椭圆有关的轨迹方程.(难点)三.教学方法一学、二记、三应用.四.知识梳理1、椭圆的定义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两定点F1,F2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2、椭圆的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当|F1F2|=2a时,其轨迹为线段F1F2;当|F1F2|>2a时,其轨迹不存在.只有当|F1F2|<2a时,其轨迹才是椭圆。椭圆的定义表达式为:|PF1|+|PF2|=2a(其中|F1F2|<2a)椭圆的标准方程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标准方程图形焦点 (-c,0),(c,0) (0,-c),(0,c)a、b、c的关系焦点位置的判断 分母哪个大,焦点就在哪个位置上五 课前自测1.椭圆的焦点坐标为( )A. B. C. D.答案:C2.椭圆的焦点坐标为(4,0),(-4,0),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10,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A. B. C. D.答案:B3.已知a=4,c=3,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答案:六.典例剖析:题型一 椭圆定义的运用1.椭圆的左、右焦点为一直线过交椭圆于A、B两点,则△的周长为( )(A)32 (B)16 (C)8 (D)4解: (1)由得a2=16,b2=7,于是a=4,所以,△ABF2的周长为|AB|+|AF2|+|BF2|=(|AF1|+|BF1|)+|AF2|+|BF2|=(|AF1|+|AF2|)+(|BF1|+|BF2|)=4a=16,答案:B2. 设F1,F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P为椭圆上一点,M是F1P的中点,|OM|=3,则P点到椭圆左焦点的距离为( )A. 4 B. 3 C. 2 D. 5【答案】A【解析】由题意知为的中位线,∵,∴,又,∴,故选A.3. 椭圆的焦点为、,为椭圆上一点,已知,则的面积为( )A. B. C. D.【试题解析】(1)由椭圆定义知,又,所以,从而得,所以的面积为,故选A.课堂小结: (1)已知椭圆标准方程求焦点坐标,关键是由方程确定焦点所在轴,a2,b2的值可以由方程直接得到,利用式子c=可求焦点坐标.若椭圆方程不是标准方程需先化为标准方程.若F1,F2是椭圆+=1(或+=1)的两个焦点,且过F1(或F2)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则△ABF2(或△ABF1)的周长为4a.课堂练习:1. 已知F1,F2是椭圆+=1的两焦点,过点F2的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在△AF1B中,若有两边之和是10,则第三边的长度为 ( )A.6 B.5 C.4 D.3答案:A 解析:根据椭圆定义,知△AF1B的周长为4a=16,故所求的第三边的长度为16-10=6.2. 椭圆+=1,焦点为F1和F2,点P在椭圆上.如果线段PF1的中点在y轴上,那么|PF1|是|PF2|的( )A.7倍 B.5倍 C.4倍 D.3倍解析: (1)如图所示,由已知:a=5,△AF1B的周长l=|AF1|+|AB|+|BF1|=(|AF1|+|AF2|)+(|BF2|+|BF1|)=4a=20.(2)不妨设F1(-3,0),F2(3,0),由条件知P,即|PF2|=,由椭圆定义知|PF1|+|PF2|=2a=4,即|PF1|=,所以|PF1|=7|PF2|.故选A.3.椭圆的焦点为,点在椭圆上,若,则的余弦值为A. B. C. D.解:【答案】A【解析】因为椭圆的方程为,可得因为,,所以,在中,,所以,故选A.题型二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例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3,0),(3,0),椭圆经过点(5,0);(2)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0,5),(0,-5),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26.(3)已知椭圆经过点和点,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解:(1)因为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所以设它的标准方程为+=1(a>b>0).因为2a=+=10,2c=6,所以a=5,c=3,所以b2=a2-c2=52-32=16.所求椭圆的方程为+=1.(2)因为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所以设它的标准方程为+=1(a>b>0).因为2a=26,2c=10,所以a=13,c=5.,所以b2=a2-c2=144.所求椭圆方程为+=1.(3)解: 方法一:当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时,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a>b>0).因为点和点在椭圆上,所以所以,而a>b>0,所以a2=1,b2=9不合题意,即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不存在.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a>b>0).因为点和点在椭圆上,所以所以所以所求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1.方法二:设椭圆的方程为mx2+ny2=1(m>0,n>0,m≠n).因为点和点都在椭圆上,即解得所以所求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1课堂小结:1.求椭圆标准方程的一般步骤为:2. (1)并不知道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因此设置标准方程时,要分两种情况:①焦点在x轴上,②焦点在y轴上.(2)由于已知两点时,椭圆是唯一确定的,因此也可把方程设为mx2+ny2=1(m>0,n>0),非标准形式,这样避免了分类讨论.课堂练习:(1)已知椭圆经过点和点,求它的标准方程;(2)求经过点,且与椭圆有共同焦点的椭圆方程。答案 (1)设所求的椭圆方程为,因为该椭圆过点和点,代入得解得,,故所求的椭圆方程为;(2)椭圆的焦点坐标为,依题意则可设所求的椭圆的方程为,把代入得,解得,所以所求的椭圆方程为。【例3】1. 已知椭圆的方程为,焦点在轴上,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或 D.【答案】 B(点拨:由可得)2. 设F1,F2为椭圆C:+=1(a>b>0)的左、右焦点,经过F1的直线交椭圆C于A,B两点,若△F2AB是面积为4的等边三角形,则椭圆C的方程为________.答案:+=1解析:由△F2AB是面积为4的等边三角形知AB垂直x轴,得=×2c,×2c×=4,a2=b2+c2,解得a2=9,b2=6,c2=3.所求的椭圆方程为+=1.课堂练习: 1. 若方程+=1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a>3 B.a<-2 C.a>3或a<-2 D.a>3或-6解析: 由椭圆+=1的焦点在x轴上可得a2>a+6>0,所以有可得所以a>3或-62.若的两个顶点坐标为,,的周长为18,则顶点的轨迹方程为 ( )B.C. D.【答案】 D(点拨:顶点满足)题型三 由椭圆定义求轨迹方程【例4】 1. 已知的周长是18,,求点的轨迹方程。2.已知中、、成等差数列,且。求顶点的轨迹方程;求重心的轨迹方程。解析 结合椭圆的定义来探求轨迹问题,并注意重心与顶点的关系。答案 (1)、、成等差数列,,故顶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长轴为8的椭圆。不妨以线段所在的直线为轴,线段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顶点的轨迹方程为:。(2)设重心,,由于由于。3.已知圆:,圆:,动圆与外切并且与圆内切,圆心的轨迹为曲线 C.(Ⅰ)求C的方程;【解析】由已知得圆的圆心为(-1,0),半径=1,圆的圆心为(1,0),半径=3.设动圆的圆心为(,),半径为R.(Ⅰ)∵圆与圆外切且与圆内切,∴|PM|+|PN|===4,由椭圆的定义可知,曲线C是以M,N为左右焦点,场半轴长为2,短半轴长为的椭圆(左顶点除外),其方程为.课堂小结:用定义法求椭圆方程的思路是:先观察、分析已知条件,看所求动点轨迹是否符合椭圆的定义,若符合椭圆的定义,则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课堂练习:1.已知椭圆的焦点地,,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如果延长到,使得,那么动点的轨迹是 ( )圆 B.椭圆 C.双曲线的一支 D.抛物线解析 ,,,即,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故动点的轨迹是圆。答案 A2. 已知B,C是两个定点,|BC|=6,且△ABC的周长等于16,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解析: 如图所示,建立坐标系,使x轴经过点B,C,且原点O为BC的中点,由已知|AB|+|AC|+|BC|=16,|BC|=6,有|AB|+|AC|=10>6,即点A的轨迹是以B,C为焦点的椭圆,且2c=6,2a=10. ∴c=3,a=5,b2=52-32=16.由于点A在直线BC上时,即y=0时,A,B,C三点不能构成三角形,∴点A的轨迹方程是+=1(y≠0).3. 已知两圆C1:(x-4)2+y2=169,C2:(x+4)2+y2=9.动圆在圆C1内部且与圆C1相内切,与圆C2相外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解析: 由已知可得圆C1与圆C2的圆心坐标与半径分别为C1(4,0),r1=13;C2(-4,0),r2=3.设动圆的圆心为C,其坐标为(x,y),动圆的半径为r.由于圆C1与圆C相内切,依据两圆内切的充要条件,可得|C1C|=r1-r①由于圆C2与圆C相外切,依据两圆外切的充要条件,可得|C2C|=r2+r.②如图所示,由①+②可得:|CC1|+|CC2|=r1+r2=13+3=16.即点C到两定点C1与C2的距离之和为16,且|C1C2|=8,可得动点C的轨迹为椭圆,且以C1与C2为其焦点.由题意得c=4,a=8,∴b2=a2-c2=64-16=48.∴椭圆的方程为+=1.∴动圆圆心的轨迹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其方程为+=1.七.自我测评:1.设P为椭圆+=1上一点,若F1,F2为椭圆的两个焦点,则|PF1|+|PF2|等于()A.4 B.5 C.8 D.10答案:D2.椭圆的焦点为,点P在椭圆上,若,则 ;的大小为 .故应填.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BC的顶点A(-4,0)和C(4,0),顶点B在椭圆+=1上,则=答案:已知椭圆+=1的焦点在x轴上,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3,0)∪(0,3)5. 过点(3,2)且与椭圆3x2+8y2=24有相同焦点的椭圆方程为( )A.+=1 B.+=1 C.+=1 D.+=1答案:C解析:椭圆3x2+8y2=24的焦点为(±,0),可得c=,设所求椭圆的方程为+=1,可得+=1,又a2-b2=5,得b2=10,a2=15,所以所求的椭圆方程为+=1.故选C.6.如图,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两点A(-2,0),B(2,0),动点Q到点A的距离为6,线段BQ的垂直平分线交AQ于点P.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 )A.+=1 B.+=1 C.+=1 D.+=1解析:连接PB,因为线段BQ的垂直平分线交AQ于点P,所以|PB|=|PQ|.又|AQ|=6,所以|PA|+|PB|=|AQ|=6.又|PA|+|PB|>|AB|,从而点P的轨迹是中心在原点,以A,B为焦点的椭圆,其中2a=6,2c=4,所以椭圆方程为+=1.故选B.7. (2018·湖北襄阳模拟)已知椭圆C:+=1(a>b>0)的焦点为F1,F2,P是椭圆C上一点,若PF1⊥PF2,|F1F2|=2,△PF1F2的面积为1.(1)求椭圆C的方程;解析:(1)设|PF1|=m,|PF2|=n.∵PF1⊥PF2,|F1F2|=2,△PF1F2的面积为1,∴m2+n2=(2)2,m+n=2a,mn=1,解得a=2,又c=,∴b2=a2-c2=1.∴椭圆C的方程为+y2=1.8.如图所示,椭圆+=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过F2的直线交椭圆于P,Q两点,且PQ⊥PF1.(1)若|PF1|=2+,|PF2|=2-,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解:(1)由椭圆的定义,得2a=|PF1|+|PF2|=(2+)+(2-)=4,故a=2.设椭圆的半焦距为c,由已知PF1⊥PF2,得2c=|F1F2|===2,即c=,从而b==1.故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2=1.第4讲 椭圆的定义与方程一.学习目标:1.了解椭圆的实际背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过程、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过程.2.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几何图形.二.重点难点:1.利用定义法、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重点)2.会求简单的与椭圆有关的轨迹方程.(难点)三.教学方法一学、二记、三应用.四.知识梳理1、椭圆的定义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两定点F1,F2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2、椭圆的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当|F1F2|=2a时,其轨迹为线段F1F2;当|F1F2|>2a时,其轨迹不存在.只有当|F1F2|<2a时,其轨迹才是椭圆。椭圆的定义表达式为:|PF1|+|PF2|=2a(其中|F1F2|<2a)椭圆的标准方程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标准方程图形焦点 (-c,0),(c,0) (0,-c),(0,c)a、b、c的关系焦点位置的判断 分母哪个大,焦点就在哪个位置上五 课前自测:1.椭圆的焦点坐标为( )A. B. C. D.2.椭圆的焦点坐标为(4,0),(-4,0),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10,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A. B. C. D.3.已知a=4,c=3,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六.典例剖析:题型一 椭圆定义的运用【例1】 1.椭圆的左、右焦点为一直线过交椭圆于A、B两点,则△的周长为( )(A)32 (B)16 (C)8 (D)42. 设F1,F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P为椭圆上一点,M是F1P的中点,|OM|=3,则P点到椭圆左焦点的距离为( )A. 4 B. 3 C. 2 D. 53. 椭圆的焦点为、,为椭圆上一点,已知,则的面积为( )A. B. C. D..课堂小结: (1)已知椭圆标准方程求焦点坐标,关键是由方程确定焦点所在轴,a2,b2的值可以由方程直接得到,利用式子c=可求焦点坐标.若椭圆方程不是标准方程需先化为标准方程.若F1,F2是椭圆+=1(或+=1)的两个焦点,且过F1(或F2)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则△ABF2(或△ABF1)的周长为4a.课堂练习:1. 已知F1,F2是椭圆+=1的两焦点,过点F2的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在△AF1B中,若有两边之和是10,则第三边的长度为 ( )A.6 B.5 C.4 D.32. 椭圆+=1,焦点为F1和F2,点P在椭圆上.如果线段PF1的中点在y轴上,那么|PF1|是|PF2|的( )A.7倍 B.5倍 C.4倍 D.3倍 3.椭圆的焦点为,点在椭圆上,若,则的余弦值为A. B. C. D.题型二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例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3,0),(3,0),椭圆经过点(5,0);(2)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0,5),(0,-5),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26.(3)已知椭圆经过点和点,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课堂小结:1.求椭圆标准方程的一般步骤为:2. (1)并不知道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因此设置标准方程时,要分两种情况:①焦点在x轴上,②焦点在y轴上.(2)由于已知两点时,椭圆是唯一确定的,因此也可把方程设为mx2+ny2=1(m>0,n>0),非标准形式,这样避免了分类讨论.课堂练习:(1)已知椭圆经过点和点,求它的标准方程;(2)求经过点,且与椭圆有共同焦点的椭圆方程。【例3】1. 已知椭圆的方程为,焦点在轴上,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或 D.2. 设F1,F2为椭圆C:+=1(a>b>0)的左、右焦点,经过F1的直线交椭圆C于A,B两点,若△F2AB是面积为4的等边三角形,则椭圆C的方程为________.课堂练习: 1. 若方程+=1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a>3 B.a<-2 C.a>3或a<-2 D.a>3或-62.若的两个顶点坐标为,,的周长为18,则顶点的轨迹方程为 ( )B.D.题型三 由椭圆定义求轨迹方程【例4】 1. 已知的周长是18,,求点的轨迹方程。2.已知中、、成等差数列,且。求顶点的轨迹方程;求重心的轨迹方程。3.已知圆:,圆:,动圆与外切并且与圆内切,圆心的轨迹为曲线 C.(Ⅰ)求C的方程;课堂小结:用定义法求椭圆方程的思路是:先观察、分析已知条件,看所求动点轨迹是否符合椭圆的定义,若符合椭圆的定义,则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课堂练习:1.已知椭圆的焦点地,,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如果延长到,使得,那么动点的轨迹是 ( )圆 B.椭圆 C.双曲线的一支 D.抛物线2. 已知B,C是两个定点,|BC|=6,且△ABC的周长等于16,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3. 已知两圆C1:(x-4)2+y2=169,C2:(x+4)2+y2=9.动圆在圆C1内部且与圆C1相内切,与圆C2相外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七.自我测评:1.设P为椭圆+=1上一点,若F1,F2为椭圆的两个焦点,则|PF1|+|PF2|等于()A.4 B.5 C.8 D.10椭圆的焦点为,点P在椭圆上,若,则 ;的大小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BC的顶点A(-4,0)和C(4,0),顶点B在椭圆+=1上,则=已知椭圆+=1的焦点在x轴上,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5. 过点(3,2)且与椭圆3x2+8y2=24有相同焦点的椭圆方程为( )A.+=1 B.+=1 C.+=1 D.+=16.如图,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两点A(-2,0),B(2,0),动点Q到点A的距离为6,线段BQ的垂直平分线交AQ于点P.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 )A.+=1 B.+=1 C.+=1 D.+=17. 已知椭圆C:+=1(a>b>0)的焦点为F1,F2,P是椭圆C上一点,若PF1⊥PF2,|F1F2|=2,△PF1F2的面积为1.(1)求椭圆C的方程;8.如图所示,椭圆+=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过F2的直线交椭圆于P,Q两点,且PQ⊥PF1.(1)若|PF1|=2+,|PF2|=2-,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讲 椭圆的定义与方程 教师版.docx 第4讲 椭圆的定义与方程 学生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