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中职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中职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古代诗文阅读
1.掌握常见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2.掌握常见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复习要求
3.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的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在对口高考中古代诗文部分分值为18~2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至少一道,近几年均为一道题且考查实词。
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16分。
一、常见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
1.古今意义具有某种联系
(1)词义扩大。
例: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亲戚”,古义为父母、兄弟等亲属,现在指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
(2)词义缩小。
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子”,古义为子女的总称,今指儿子。
(3)词义转移。
例: 吾与点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与”,古义为赞同,今指和、同。
(4)感彩变化。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爪牙”,古义指爪子和牙齿(中性词),今指坏人的帮凶(贬义)。
2.古今意义没有联系,完全不同
例: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
“婚姻”在现代汉语中意为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在文中指结为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
这个例句中的“婚姻”,如果以今义去理解就讲不通了。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熟悉的词,一定要慎思其义,绝不能贸然用今义来理解,而应当着眼于具体语言环境,判断究竟取何义才合理。
二、常见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有些多义词,义项可以多至五六个甚至十几个。既然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意义,那我们怎么确定一个词在某句话中的意义呢?这主要靠平时积累,结合所学课文弄清、牢记诗词的本义(因为一词多义是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熟悉它们不同的义项和常用义项。
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认真分析、揣摩、比较,确定某个词在该句中的意义。
三、常见文言实词——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文言文中有一些音同或者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情况。“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假字就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借用的字叫作“通假字”,代替的字叫作“本字”。
1.音同、形似一般采用假借字的声旁
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暴”同“曝”)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字形相近,多采用共同音符。
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生”同“性”)
3.音同或音近,形体不同。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鸿门宴》)(“倍”同“背”)
四、常见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之一。所谓词类活用,就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被临时用作其他词类,因而具有了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附加的临时意义。了解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掌握辨析词类活用的方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2)活用为使动用法,有“使(宾语)如何”的意思。
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王:使……为王。
(3)活用为意动用法,有“把(宾语)当作……”“认为……”的意思。
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把(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当作老师。
(4)名词做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日:每天。
2.动词的活用
(1)活用为名词。
例: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见:本是动词,意为看见,在这里指“所见到的景象”,为名词。
(2)使动用法。
例:外连横而斗诸侯。 (《过秦论》)
斗:使……相斗。
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可临时用作动词或形容词。
例:用心一也。(《劝学》)
一:指专一
3.数词的活用
4.形容词的活用
(1)活用为名词。
例: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
小:意为“小的方面”,活用为名词。
(2)活用为动词。
例: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善:意为“交好”,活用为动词。
(3)使动用法。
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
愚:意为使……愚昧。
(4)意动用法。
例:不耻相师。 (《师说》)
耻:意为以……为耻。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
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句子中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由于古今汉语之间的差异性,在文言文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这些存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省略句式和倒装句式等。
河南省对口高考文言句式考查重点是被动句和倒装句,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同学们能辨别出不同的句式即可。
辨别句式方法
1.将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2.对比翻译后的句子与原句句子成分的顺序是否一致
3.句子成分顺序一致: ①完全一致大多为判断句
② 翻译后的句子有“被”字的可判定为被动句
③成分存在省略则为省略句
4.句子成分顺序有变化则根据变化情况判断是否为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量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文意难懂,语言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尽量符合原文地进行翻译,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顷之”可译为“一会儿”。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妻子”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荆轲刺秦》中“取之百金”,翻译为:(用)一百两黄金买到(匕首)。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鸿门宴》中“大王何来操”是“大王操何来”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大王您拿着什么东西来的”。
“变”,即变通。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下江陵”《赤壁赋》中的“下”译为“攻占”。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