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理解。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①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 坐:因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或曰:“食菱须去壳。”( )
(2)其人自护其短( )
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理解。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 )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 )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 )!
5.请把文中括号里的生字补充完整。
6.请解释“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用七组比喻来形容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河出伏流、___________、乳虎啸谷、___________、奇花初胎、____________。
8.最后一句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歌颂了_________的发展前景,歌颂了__________的勇于担当。(后两空选填“A少年中国 B中国少年)
9.下列关于《少年中国说》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是说,只有中国的少年才有充满力量。
B.作者当时处于晚清封建统治下的“大老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
C.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好流亡日本,怕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特意夸耀中国少年。
D.作者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想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 、 。 ,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0.把原文补充完整。
11.这段话是_____代______(谁)说的,其中表达作者观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1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B.则/眼不看仔细
C.心眼/既不专 D.眼口/岂不到乎
13.最后一句话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说明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这段话中提到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类文阅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
15.“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______种意思。
16.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
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阅读小古文,按要求做题。
父母之恩
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①之,怀抱之。有疾,则为延医②诊治。及年稍长③,又使入学。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④忘其恩乎?
——选自《孝经》
【注释】①哺:喂食。②延医:请医生。③及年稍长:等年龄大一点。及,等到。长,年龄较大。④岂可:怎么能。
18.【朗读断句】借助注释读小古文,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B.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C.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D.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19.【提取信息】这篇小古文讲述了父母为孩子做的哪些事情?( )(多选)
A.乳哺、怀抱 B.延医诊治 C.使入学 D.不忘其恩
20.【理解句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表达运用】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也许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为孩子倾注了自己的心血。请你回顾自己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或见到的感人场景,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立。
(选自 《韩非子·难一》)
【注释】①鬻(yù):卖。 ②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③弗:不 ④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盾之坚( )(2)吾矛之利( )(3)或曰( )
23.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héng。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kuī天,jiē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quē一不可。
24.根据拼音,按顺序填写生字。
25.联系上下文,写出“断”和“下流”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对课文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里的“识”与“默而识之”中的“识”,读音相同,读“zhì”。
B.划横线的句子,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C.这段话是曾国藩关于读书的言论。
D.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kuī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27.再读文中划“ ”的句子,说说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文化传承
鲧禹治水
尧舜①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②(gǔn)治水,鲧用壅(yōng)堵③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④治水,禹开九州⑤,通九道⑥,陂(bēi)九泽⑦,度(duó)九山⑧。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注释:①尧舜:尧和舜。据说都是中国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②鲧:人名。禹的父亲。③壅堵:堵塞。④禹: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理洪水。⑤开九州:开通九州。传说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成了天下的代名词。⑥通九道:疏通九州的河道。⑦陂九泽:修建九州的湖泊。陂,水边、岸。这里是修筑河岸的意思。泽,湖泊。⑧度九山:测量九州的大山。度,计算,测量。
28.“十三年终克水患”中“克”的意思是( )
A.能够 B.制服,压制 C.攻下,战胜 D.限定,约定
29.禹治水“因势利导”中“导”的具体措施是( )
A.开九州 B.通九道 C.陂九泽 D.度九山
30.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你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有的人、有人 短处、缺点 2.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4.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解析】1.本题考查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1)由译文可知:或曰:“食菱须去壳。”可解释为: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故加点字“或”的解释为:有的人或有人。
(2)由译文可知:“其人自护其短”可解释为:“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故加点字“短”的解释为:短处或缺点。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要求学生结合译文和自己所学知识,给下列句子划分断句。
断句方法:(1)凭语感,先断易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做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2)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3)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按照上述方法,该句可断为: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结合译文可知:“并”译为:连;“者”译为:……的人;“欲”译为:想要;“以”译为:用来。
故原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可翻译为:有的人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
通读原文并结合译文这则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有:
(1)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2)不要去掩盖自己的短处,应实事求是。(3)要多多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不要自以为是。
【点睛】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地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5.潜 试 履 疆 6.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来,发出耀眼的光芒。 7. 红日初升 潜龙腾渊 鹰隼试翼 干将发硎 8. 对仗 A B 9.BD
【解析】5.本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的默写。
平时要多背多默写,注意“试”、“疆”的书写。
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注意句子中的所有字都要翻译到位。干将:铸剑师的名字,后泛指宝剑。发硎:刀刃新磨。硎,磨刀石。句子翻译:宝剑刚在磨刀石磨出来,锋刃大放光芒。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抓住关键词“七组比喻形容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分别”,因此回答时要按课文的顺序。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句子翻译为:我们年轻的中国是如此的壮阔,与大地一样没有疆界。《少年中国说》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鼓励他们奋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国的战斗中去。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选项A错在“只有中国的少年才有充满力量。”,与文章内容不符。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选项B正确。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选项C错在“怕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特意夸耀中国少年。”。《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选项D正确。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10.心到 眼到 口到 心不在此 11. 宋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12.A 13.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哪有不到的呢? 反问 心到最重要 14.“读书有三到”这个读书方法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明白读书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这样才能牢记知识。我运用这种方法,在读书时心、眼、口并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默写。
选自《古人谈读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1.本题考查文章作者和文章的理解。
这是宋朝的朱熹所写的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文章中讲的“三到”读书法,谓心到,眼到,口到。其中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因此表达作者观点的一句是: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12.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
BCD正确;
A.有误,“余尝谓读书有三到”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应划分为: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1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个修辞手法的掌握。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意思是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故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说明心到最重要。
1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同学们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在做此题时,要根据自己对古文的理解来写自己的启发。我们要用恰当的语言,将自己想象到的语句表达出来,要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题目要求。如:读书有三到,告诉我们的是读书的方法和要领。眼到指认真看。口到指认真读,心到指认真体会。
【点睛】参考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5.③ 16.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7.BC
【解析】15.考查学生对字词释义的理解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相关语境判断字词释义即可。
“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故”意思是:原来的,从前的,旧的。应选第③种意思。
16.考查学生句子翻译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②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7.考查学生对句子理解能力。
理解句子指的是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有时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表层意思就是指根据字面所表达的,深层意思是指句子所包含的感情,观点,议论或主旨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故选:BC。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 (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18.A 19.ABC 20.父母这样操劳辛苦,做子女的,怎么能忘记父母的恩情呢? 21.示例:读小学四年级时,快到期末考试了,我却生病了。爸爸妈妈第一时间送我去医院看病。当时医院人很多,妈妈坐在我旁边陪着我打针,爸爸跑上跑下,忙着缴费、拿药。看着他们汗湿的衣衫,还有关切的目光,我感动不已,不由地流下了眼泪……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断句的能力。
断句,意思是指文章句子的精华定位以及不连续性,是属于现代汉语中的白话词汇,在古代该词比较少见,是属于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词汇。在一般场合比较常见。《说文解字》记载着该词语的详细解释。
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乳哺之,怀抱之”即父亲母亲养育的、关心的。理解诶意思后断句朗读,可判断A选项是正确的。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以及概括能力。
借助注释和题目,本文讲的是一个人的父母从小乳哺之,怀抱之;有病就延医诊治;又使入学;孩子不能忘记父母的恩惠。由此可以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即乳哺、怀;延医诊治;使入学。D选项说的是作为子女,不能忘记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并不是父母为孩子做的事情。故选择ABC选项。
20.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往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其中“岂”意识是怎么,难道;“忘”的意思是忘记;“其”指父母;“恩”指恩情;“乎”是语气词,表示“呢”。句子意思是:怎么可以忘记他们对我们的恩情呢?
21.本题考查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该题具有开放性,结合实际作答即可。
思路:第一句描写事情,写出父母如何感动了自己。第句段抒情总结,表达对父母的感激。
比如:父母令我最感动的一件事:某天,我和妈妈一起下楼散步,到了楼下,妈妈便和一群叔叔阿姨在一起聊天,而我则和朋友们玩耍,不知过了多久,妈妈招呼我回楼,正往楼道里走,却看见一只狗正向我跑来,妈妈没有多想,在同一时间里,把我拉到了身后,后来那个狗的主人来了,向妈妈赔了理。在上楼时,我不经意间看见了妈妈头上的白发和眼角的皱纹,也许妈妈真的老了,但爱却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浓郁了。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我决定长大以后也要像她保护我这样去保护她。
【点睛】参考译文:人刚出生时,饿了没法自己吃,冷了不能自己穿衣服,父母用奶哺养他,在胸前抱着他。身体不舒适时,父母就请来医生,为他治病。等到他年岁稍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又把他送入学习。父母养育我们是如此辛苦,作为子女,怎么可以忘记他们对我们的恩情呢?
22. 坚固 锋利 有人 23.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否则会沦为别人的笑柄。
【解析】2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
结合选文,“矛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句子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所以“坚”是坚固的意思。“利”是锋利的意思。
23.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24.恒 窥 皆 缺 25.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下流:下等,劣等。 26.A 27.只要有恒心,就一定可以办成事。
【解析】24.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把拼音读准,知道要写什么字,明确字的结构和易错点,正确书写,一笔一划注意间隔,做到规范、美观。每写完一个字及时检查,联系文章前后可以检查所写字词是否符合语境。
结合下文“有恒者”可知,第一个空要填“恒”,表示恒心;
第二个空填“窥”,表示井底之蛙看天;
第三个空填“皆”,表示都是的意思;
第四个空填“缺”,表示一个都不可以缺少。
2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这类题要从整体进行分析再结合直译的方法进行推敲。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的意思是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结合句子的意思可知,“断”的意思是一定,绝对;“下流”的意思是下等,劣等。
2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及字音。
A.“有识则知学问无尽”的意思是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识”在这里读作“shí”,表示见识的意思。
“默而识之”出自课文《古人谈读书·一》,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识”在这里是通假字,通“智”,读作“zhì”,表示智慧的意思。由此可知,两个“识”字的读音不同。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27.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句子的理解与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意思是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结合这篇文章阐述了士人读书需要志向、见识、恒心的观点可知,划线句子点出了恒心和做事的关系,给人的启发是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那就什么事都可以办成了。作答时围绕做事要有恒心即可。
【点睛】文言文大意: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28.C 29.B 30.禹和鲧治水,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是因为他们治水的方法不同。 31.(1)做事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2)堵不如疏,有时候采用疏导的办法解决问题会更有效。
【分析】尧、舜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房屋被毁。尧任用鲧来治水,鲧运用堵塞的办法,花了多年时间也没有把洪水制伏。后来舜用禹来治水,禹采取疏通的办法,花了十三年,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他们两个人一个成功一个失败,那是因为采取的方法不同啊。
2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小古文中字词的理解。
从“十三年终克水患”来看意思是:花了十三年,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所以克指攻下,战胜。
2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题干中看需要分析禹治水“因势利导”中“导”的具体措施。
从“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可以看出“因势利导”是指通九道。
3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
从“鲧用壅堵之法”以及“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来看是因为两者采用的方法一个是“堵”一个是“通”,所以才会“一成一败”。
3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从“鲧用壅堵之法”以及“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来看是因为两者采用的方法一个是“堵”一个是“通”,所以才会“一成一败”来看我们在做事时候要学会变通,同时也要遵循规律,否则也会适得其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