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教学科目及名称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适用对象 高一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 解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框,要求学生“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第二框,本框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讲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储备、物质基础,为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一目“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通过了解过渡时期及其总路线和总任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第二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主要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所做出艰辛探索。学情 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分析社会现象的心智和能力,能够通过搜集资料对比、归纳总结、归因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现象作出基本评价和理解。对于新知识保持好奇,但是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教师通过情境材料的选取,知识的建构,问题的启发,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学生曾参与议题商议、辩论,已具备合作探究,搜集整理分析资料,预习教材、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曾在历史课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的基本史实,对“一化三改”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尚未能够对史实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意义,尚未对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具体的、理性的认知。 同时,高中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有所提升,能够透视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意义,能够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独立性探索。通过课堂的深度学习和辩证思考,高中学生可以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有较深的体悟,理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抉择,涵育科学精神,增强政治认同。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认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巨大历史意义,以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从而增强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信心,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辩证的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公共参与:通过走进中共八大以及近期在北京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帮助学生了解国家重要会议和中央制定的多项政策方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了解时政新闻的习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进程、自觉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参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中共八大的贡献、内容以及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教学方法 讲授式: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对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以及教学情感的传递。 启发式:通过教师的提问或者讲述使学生产生思考与启发。 3.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图片、案例的展示呈现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媒体手段 多媒体设备、书本、板书、图片、视频教学设计思路/流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程导入 播放短视频《7首歌,一起走过73年》,和学生们一起在悠扬歌声的伴随下,回望新中国成立73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收获的光荣与梦想。 提出议题:中国如何建成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国家?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回首我们走过的道路,思考中国如何建成如今这个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一种历史性的、全局性的眼光,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新课讲授 环节一:筚路蓝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分议题1】新中国如何开创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通过一组老照片帮助学生还原过渡时期新中国的社会面貌。通过这些真实发生在过渡时期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虽然面临困难,但一切都焕发生机。 教师引导学生从有利因素中总结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并从不利因素中分析得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必要性和内容。 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找出照片展中哪些照片对于“新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是有利因素,哪些是不利因素?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从而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对照片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通过老照片的方式回顾历史,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通过选取典型且真实的照片来构建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体验和感受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困难与挑战,更能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和发展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新课讲授 环节二:实事求是—探适合国情的道路 【分议题2】新中国如何巩固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这一时期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规定。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 引导学生结合课上所学的中共八大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我国取得成就的原因,中国在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立足国情的自主探索和智慧,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请学生根据初中所学历史知识,和小组成员一起回顾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并尝试根据黑板上的挂图分析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具体原因。 我国的中共八大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规定了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来分析和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决定和政策。引导学生联系当下,从自身出发,思考自己能够为中国的发展做怎样的贡献。新课讲授 环节三:砥砺奋进—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分议题3】新中国如何推进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阐述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严重曲折和错误,以及中国共产党对这些错误进行了及时的纠错纠偏。教师引导学生全面地评价社会的发展,不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到我国在探索过程中所遭遇的曲折。 请同学们画图展示我国前期所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并尝试评价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收获的成就和所经历的曲折。课上展示学生成果。 要求学生以图示的方式展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此来检查学生是否意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条曲折前进的道路。借此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评价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期间所经历的严重曲折。课堂小结 通过三个环节对子议题进行了分别论证之后,还需要在总体上对总议题“中国如何建成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回答。结合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内容和本课所学习的具体内容,学生可以清晰地回答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社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总结。 课堂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比较零散,学生印象并不深,不能突出本节的教学目的和重点,可以通过小结归纳出本节的重点内容。板书设计历史必然性 过渡时期 总路线和总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内容 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 意义 新的历史课题 中共八大的贡献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及成就 正确看待探索中的严重曲折教学反思本课探索了议题式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通过议题引领思维、情境生成对话、活动落实素养的方式较好地实现了议题式课堂的三个基本特征:议题式、情境化、活动型。让学生在思维的活动、师生的沟通、生生的互动中,自觉地认识到中国的今天离不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艰苦奋斗。 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后,在真实课堂的实践中我认为该教学设计还有两点仍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材料的选取上,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材料选择上没有抓住典型来构建情境。其次,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学设计中对探究问题的设计没有很好地做到层次上的阶梯式递进,也欠缺思维上的深度和思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