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中学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五四学制)一.积累运用(共20分)1.(2分)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1)载 (2)juān 2.(2分)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锐不可挡 抑扬顿挫 待人接物 经伦事务B.张惶失措 荡然无存 不缀劳作 纵横决荡C.眼花缭乱 名副其实 粗制滥造 广袤无垠D.锲而不舍 振耳欲聋 丰功伟绩 坦荡如砥3.(2分)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对弱国好学的学生也一视同仁,热情教育。B.欧 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各国的读者。C.大数据促进了电子商城的发展,各式各样的购物APP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D.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4.(2分)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B.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的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C.明天参观天津自然博物馆,你是打算自己去呢,还是和大家一起去?D.英国诗人雪莱在他著名的《西风颂》里写道:“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5.(5分)填空。(1)《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意境的诗句是: , 。(2)《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 。(3)崔颢《黄鹤楼》中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同的诗句是: , 。(4)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 , ”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5)春冬之时,则 ,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之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6.(2分)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 。书中描写了 、 (2个人名)彭德怀、贺龙、徐海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形象。书中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医生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因细菌感染而献出了生命。7.(5分)综合性学习。书,前人思想成就的结晶,是留给后世物价的精神财富。某学校学习开展“读书 千里之行”活动,请你参加。溯源求知①汉字有着丰富多变的构字方式,“书”, 写作“”,现代规范汉字以其草书“”为原型创制而来。《说文解字》中说:“箸(著)也,从聿,者声。”“书”字有两种词性①动词,写字、记录的意思,如成语 ②名词,著作】信件等意思,如成语 。古诗词中常用“家书”这一意象来表现对家乡的亲人的思念,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读书问道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却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是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簏”。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华罗庚也说“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②研读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二.阅读欣赏(共50分)8.(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1)诗歌前两句中的“乱”和“极”用字极妙,请任选一个进行赏析。(2)三、四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9分)文言文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①设色②之秒,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改)【注释】①岚:山林中的雾气。②设色:着色,上色。③夕舂(chōng):此指夕阳。(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月色入户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皆在朝日始出 ④尤不可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3)【甲】【乙】两文分别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10.(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1)试就选文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及作用谈谈你的理解。(2)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1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腿很痛的“木头人”①坐公交要排队,出门吃饭要排队,买各种门票要排队……无论是什么队列,排队等待总是一件让人觉得很煎熬的事情。如果让你散步或者跑步30分钟,你或许乐意接受,而且完成任务后你不但不会觉得腰腿酸痛,反而得到身心放松的效果。如果让你排30分钟的队呢?你估计就要抓狂了。在一个队列里站立30分钟且几乎不怎么移动,就像个木头人一样,慢慢地你会觉得腿脚越来越酸痛。②明明站立比走路或跑步消耗的能量要少,应该让人觉得更轻松才对,怎么却恰恰相反了呢?③其实,定点站立并非像你想象的那么轻松,比如在军训时,你更愿意齐步走两个小时还是站两个小时的军姿?我想大部分有所体会的人都会选择前者。当你保持站立时,某些腿部肌肉尤其是小腿肌肉,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工作,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让你长时间站稳而不摇晃。而走路或者跑步则会牵动更多腿部肌肉进行协调工作,这样小腿肌肉的压力就会小很多。所以,别以为站着不动时你的腿正在休息,实际上它仍然在一刻不停歇地工作呢。④要知道,无论是在站立、走路或跑步时,双腿都在默默地承受着我们的体重,它们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但是,它们在不同情况下承受体重的时长是有区别的。站立时双腿得不到任何休息,两条腿平均承受人的体重;而走路时就变成了双腿交替承担,每条腿都能得到间歇性的、短暂的休息,跑步时也是如此。对比起来,双腿在站立的情况下承受体重的时间更长,也似乎更累一些。⑤此外,血液循环问题也是导致久站后腿部酸痛的一大因素。在你保持了长时间的站立后,心脏难以继续对抗重力将血液从腿部往上输送,进而导致血液和淋巴液在脚下堆积无法循环。就好比我们从五楼往楼下扔麻袋,在我们的推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麻袋会下落得很快,但是要想使用人力把麻袋再拉上五楼却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如此一来,丢麻袋快,拉麻袋慢,不就会造成麻袋在楼下的堆积吗?因此,人在保持长时间的静止不动后,血液循环过程会遭到一定的破坏。而行走或跑步时发生的肌肉收缩则可以辅助心脏,助力血液循环。⑥最后,心理不适也是让我们讨厌久站的一大原因。在一个队列里等待的时间过长,会让人有虚度光阴的感觉,如此低效率、高耗能的行为使我们内心变得烦躁。有人不禁感叹,排队花费掉的几个小时时间,都足够写出一份较为完整的策划案、够背很多单词……而且当脚开始酸疼时,人们会忍不住去思考它受伤的程度,这不但不能让队列加快,反而会让人变得更加狂躁。散步或跑步则会帮助释放某些神经化学物质,令人情绪高涨,例如内啡肽(等同于天然镇痛剂,有止痛、兴奋的效果)。⑦所以如果要在同等较长的时间内完成站立、散步或跑步三种活动,相信只有少数人会选择第一个。(1)选文主要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久站后腿部酸痛的原因”?(2)选文第⑤⑥自然段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3)选文第四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选文第③自然段中加点词“某些”为什么不能删掉?请简要回答。12.(15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各题。那盏叫父亲的灯迟子建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②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③“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④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⑤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⑥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⑦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⑧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⑨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⑩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察”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选自《人民周刊》2020 年 11 期,有删改)(1)为什么那盏灯叫“父亲”?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2)作者在第②段说“那不是寻常的灯”,请分析它有哪些“不寻常”。(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①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②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联系上下文,赏析句子)(4)文章以“我”给父亲送灯结尾,简要分析这样写有哪些妙处。三.写作(共50分)13.(50分)生活是一朵沾着雨露的花,我们记忆的火车却总停留在过去。直到某天,我们发现了阳光;在我们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总有一些人会在我们苦闷孤独时,给予我们慰藉,帮我们摆脱苦闷;会在忘乎所以时,随时提醒我,教我以高尚情操。他们用朴实无华的性格感染着我们,给予我们原来一直存在的深沉的爱和启迪。请以“那份不一样的_____”为题,写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要求:①不得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共20分)1.(2分)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1)载 zài (2)juān 镌 【考点】注音;根据拼音写字词.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解答】答案:(1)zài(2)镌【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2.(2分)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锐不可挡 抑扬顿挫 待人接物 经伦事务B.张惶失措 荡然无存 不缀劳作 纵横决荡C.眼花缭乱 名副其实 粗制滥造 广袤无垠D.锲而不舍 振耳欲聋 丰功伟绩 坦荡如砥【考点】常见易错字.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汉字的正确书写。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并学以致用。【解答】A.有误,“锐不可挡”的“挡”应为“当”,“经伦事务”的“伦”应为“纶”;B.有误,“张惶失措”的“惶”应为“皇”,“不缀劳作”的“缀”应为“辍”;C.正确;D.有误,“振耳欲聋”的“振”应为“震”;故选:C。【点评】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3.(2分)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对弱国好学的学生也一视同仁,热情教育。B.欧 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各国的读者。C.大数据促进了电子商城的发展,各式各样的购物APP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D.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考点】成语和熟语.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CD.使用正确;B.使用有误,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该成语用错对象。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4.(2分)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B.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的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C.明天参观天津自然博物馆,你是打算自己去呢,还是和大家一起去?D.英国诗人雪莱在他著名的《西风颂》里写道:“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考点】问号.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引号、书名号、省略号、顿号是考试的重点。【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问号放在引号的里面。故选:D。【点评】引号的作用1、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且引号前用冒号。如: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号。3.引用的内容是完整的句子,不是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5.(5分)填空。(1)《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意境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2)《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3)崔颢《黄鹤楼》中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同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4)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5)春冬之时,则 素湍绿潭 ,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之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考点】理解型默写.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1)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2)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3)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4)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重点字:颓)(5)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6.(2分)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 中国共产党 。书中描写了 毛泽东 、 周恩来 (2个人名)彭德怀、贺龙、徐海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形象。书中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医生 白求恩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因细菌感染而献出了生命。【考点】《红星照耀中国》.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把握。【解答】本题考查文章《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把握。《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书中描写了毛泽东、周恩来(2个人名)彭德怀、贺龙、徐海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形象。书中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因细菌感染而献出了生命。答案: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 导的红色革命) 毛泽东 周恩来 白求恩【点评】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7.(5分)综合性学习。书,前人思想成就的结晶,是留给后世物价的精神财富。某学校学习开展“读书 千里之行”活动,请你参加。溯源求知①汉字有着丰富多变的构字方式,“书”, 小篆 写作“”,现代规范汉字以其草书“”为原型创制而来。《说文解字》中说:“箸(著)也,从聿,者声。”“书”字有两种词性①动词,写字、记录的意思,如成语 罄竹难书 ②名词,著作】信件等意思,如成语 知书达理 。古诗词中常用“家书”这一意象来表现对家乡的亲人的思念,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读书问道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却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是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簏”。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华罗庚也说“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②研读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考点】综合性学习.版权所有【分析】第一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综合读写。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信息,并结合知识储备写出答案。第二题考查了材料分析概括能力。【解答】①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综合读写。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信息,并结合知识储备写出答案。小篆 罄竹难书 (奋笔疾书) 知书达理(博览群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②本题考查材料的概括和总结。材料一通过举例子说明一个道理:读书多了并不一定能写文章。材料二主要论证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材料三主要论证了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读书很重要,但死读书时不行的,读书必须和思考相结合,相互补充才能相得益彰。回答该题时要注意这两则材料,从材料的观点出发。①小篆 罄竹难书 (奋笔疾书) 知书达理(博览群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对即可,前三个空(2分),后一个空(1分),共3分)②示例:读书很重要,但死读书时不行的,读书必须和思考相结合,相互补充才能相得益彰。(意思对即可2分)【点评】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是得出结论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结合材料中的要求,即可作答。二.阅读欣赏(共50分)8.(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1)诗歌前两句中的“乱”和“极”用字极妙,请任选一个进行赏析。(2)三、四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考点】主旨情感.版权所有【分析】《山房春事二首》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写梁园的春景,看似怀古,实为感时。前两句从正面极写园林之萧条,后两句通过庭树春日发花写绚烂的春景,从反面来加以衬托,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此诗感情沉痛而出语含蓄。【解答】(1)本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赏析。根据两诗不同的意境,抓住诗句中关键词来理解分析,“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意思是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乱”和“极”描绘的是萧条衰败的景象。(2)本题考查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感情。“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乐景写哀情,表现梁园萧条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答案:(1)“乱”和“极”指凌乱众多。通过描写空中凌乱众多的乌鸦,形象地表现了梁园萧条冷落的景象。(2)三四句用了拟人、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译文: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9.(9分)文言文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①设色②之秒,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改)【注释】①岚:山林中的雾气。②设色:着色,上色。③夕舂(chōng):此指夕阳。(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月色入户 门;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皆在朝日始出 都; ④尤不可言 更是,尤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3)【甲】【乙】两文分别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考点】内容理解;山水游记;文言实词;文言翻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尤其)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①句意: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门。②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③句意:都在朝日初升。皆,都。④句意:更是(尤其)难以形容。尤,更是,尤其。(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语:但,只;者耳,罢了。句意: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句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②重点词语:受用,享用;安可,怎么可以。句意: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3)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乙文描写月色的句子是“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写月光,借助两个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乙文月光,则是借助花、柳、山、水来写,间接出了月光的别样趣味。答案:(1)①门;②考虑,想到;③都;④更是,尤其。(2)①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②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3)前者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10.(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1)试就选文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及作用谈谈你的理解。(2)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考点】散文.版权所有【分析】《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赞扬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写法分析。双线结构。明线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共写四件事情),热烈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暗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突出了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的崇高品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脉络分明,材料井然有序。(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学医学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答案:(1)双线结构。明线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我”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爱国主义”主题得以深化。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2)文中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正面衬托藤野先生。写日本“爱国青年”反面衬托藤野先生。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1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腿很痛的“木头人”①坐公交要排队,出门吃饭要排队,买各种门票要排队……无论是什么队列,排队等待总是一件让人觉得很煎熬的事情。如果让你散步或者跑步30分钟,你或许乐意接受,而且完成任务后你不但不会觉得腰腿酸痛,反而得到身心放松的效果。如果让你排30分钟的队呢?你估计就要抓狂了。在一个队列里站立30分钟且几乎不怎么移动,就像个木头人一样,慢慢地你会觉得腿脚越来越酸痛。②明明站立比走路或跑步消耗的能量要少,应该让人觉得更轻松才对,怎么却恰恰相反了呢?③其实,定点站立并非像你想象的那么轻松,比如在军训时,你更愿意齐步走两个小时还是站两个小时的军姿?我想大部分有所体会的人都会选择前者。当你保持站立时,某些腿部肌肉尤其是小腿肌肉,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工作,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让你长时间站稳而不摇晃。而走路或者跑步则会牵动更多腿部肌肉进行协调工作,这样小腿肌肉的压力就会小很多。所以,别以为站着不动时你的腿正在休息,实际上它仍然在一刻不停歇地工作呢。④要知道,无论是在站立、走路或跑步时,双腿都在默默地承受着我们的体重,它们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但是,它们在不同情况下承受体重的时长是有区别的。站立时双腿得不到任何休息,两条腿平均承受人的体重;而走路时就变成了双腿交替承担,每条腿都能得到间歇性的、短暂的休息,跑步时也是如此。对比起来,双腿在站立的情况下承受体重的时间更长,也似乎更累一些。⑤此外,血液循环问题也是导致久站后腿部酸痛的一大因素。在你保持了长时间的站立后,心脏难以继续对抗重力将血液从腿部往上输送,进而导致血液和淋巴液在脚下堆积无法循环。就好比我们从五楼往楼下扔麻袋,在我们的推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麻袋会下落得很快,但是要想使用人力把麻袋再拉上五楼却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如此一来,丢麻袋快,拉麻袋慢,不就会造成麻袋在楼下的堆积吗?因此,人在保持长时间的静止不动后,血液循环过程会遭到一定的破坏。而行走或跑步时发生的肌肉收缩则可以辅助心脏,助力血液循环。⑥最后,心理不适也是让我们讨厌久站的一大原因。在一个队列里等待的时间过长,会让人有虚度光阴的感觉,如此低效率、高耗能的行为使我们内心变得烦躁。有人不禁感叹,排队花费掉的几个小时时间,都足够写出一份较为完整的策划案、够背很多单词……而且当脚开始酸疼时,人们会忍不住去思考它受伤的程度,这不但不能让队列加快,反而会让人变得更加狂躁。散步或跑步则会帮助释放某些神经化学物质,令人情绪高涨,例如内啡肽(等同于天然镇痛剂,有止痛、兴奋的效果)。⑦所以如果要在同等较长的时间内完成站立、散步或跑步三种活动,相信只有少数人会选择第一个。(1)选文主要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久站后腿部酸痛的原因”?(2)选文第⑤⑥自然段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3)选文第四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选文第③自然段中加点词“某些”为什么不能删掉?请简要回答。【考点】说明顺序;作比较;说明文语言.版权所有【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久站后腿部酸痛的原因,主要从“双腿肌肉承受的压力”“血液循环”“心理不适”等方面加以说明。【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久站后腿部酸痛的原因,作者对“久站后腿部酸痛的原因”的说明主要在第③~⑥段。由第③段“当你保持站立时,某些腿部肌肉尤其是小腿肌肉,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工作,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让你长时间站稳而不摇晃”和第④段“无论是在站立、走路或跑步时,双腿都在默默地承受着我们的体重”可知,第③④段从“双腿肌肉承受的压力”说明久站后腿部酸痛的原因。由第⑤段“血液循环问题也是导致久站后腿部酸痛的一大因素”可知,第⑤段是从“血液循环”的角度说明原因。由第⑥段“心理不适也是让我们讨厌久站的一大原因”可知,第⑥段是从“心理”的角度说明原因。将这三方面概括总结即可。(2)本题考查段落结构。首先应总结概括段落内容,选文第⑤段说明“血液循环导致久站后腿部酸痛”,第⑥段紧承第⑤段,介绍了心理因素,这两段在内容上具有认知事物的先后逻辑顺序,符合认知规律,因此不能调换顺序。(3)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由“无论是在站立、走路或跑步时,双腿都在默默地承受着我们的体重”“它们在不同情况下承受体重的时长是有区别的”“双腿在站立的情况下承受体重的时间更长,也似乎更累一些”可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站立、走路时候双腿承受力的不同,突出强调了久站让双腿承受体重的时间更久,所以更累。(4)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某些”在范围上对说明对象进行限制,然后结合上下文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由“当你保持站立时,某些腿部肌肉尤其是小腿肌肉,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工作,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让你长时间站稳而不摇晃”可知,某些腿部肌肉尤其是小腿肌肉,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工作,并不断调整,才能让你长时间站稳而不摇晃,删掉后则与原文意思不一致,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掉,据此组织语言作答即可。答案:(1)双腿肌肉承受的压力;血液循环;心理不适。(2)不能。因为第⑤段与第⑥段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先从“血液循环”说明“久站后腿部酸痛的原因”,再从心理不适说明,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调换后就不符合认知规律了。(3)作比较,解释了站立、走路时候双腿承受力的不同,突出强调了久站让双腿承受体重的时间更久,所以更累。(4)“某些”表示不止一个或一种的不定数量,表示限制范围;表示一个人保持站立的时候,一些腿部肌肉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工作;如果去掉,表达上就不准确,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12.(15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各题。那盏叫父亲的灯迟子建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②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③“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④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⑤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⑥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⑦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⑧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⑨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⑩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察”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选自《人民周刊》2020 年 11 期,有删改)(1)为什么那盏灯叫“父亲”?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2)作者在第②段说“那不是寻常的灯”,请分析它有哪些“不寻常”。(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①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②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联系上下文,赏析句子)(4)文章以“我”给父亲送灯结尾,简要分析这样写有哪些妙处。【考点】文章语言赏析;词句理解赏析.版权所有【分析】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感伤万分的故事。那是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的故事。可是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每年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初三过后,父亲又要被“送”回去了。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恩和思念,赞颂了伟大的父爱。【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题目含义理解。结合文中句子:那盏叫父亲的灯,一是父亲送“我”一个乳名:迎灯;二是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三是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它凝聚着浓浓的父爱,它将永远亮在“我”的心里。(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小说在第①段说“那不是寻常的灯”,首先父亲给“我”做这样一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其次,“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受人夸赞,使“我”风光无限;灯使年妖娆迷人;再有灯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感恩和思念。(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①“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表现看到女儿提着灯心满意足的样子,父亲内心充盈着温馨幸福。“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既写烛光的明亮,又表现父亲对生活充满希冀。②“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弟弟对父亲的强烈怀念,对父亲回家过年有着强烈的愿望。(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文章以“我”给父亲送灯结尾,这样写的妙处,可结合结尾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来分析作题。文章以父亲给“我”做灯开头,以“我”给父亲送灯结尾,蕴藉含蓄,意味深长,这样结构上前后照应,内容上突出“我”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赞颂父爱的伟大,深化了主旨。答案:(1)父亲给“我”取了乳名叫“迎灯”;小时每逢过年父亲都要给“我”做灯;它们如父亲给了“我”快乐和幸福;它凝聚了深厚、温暖而又光明的父爱。(2)做灯很费工夫;“我”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受人夸赞,使“我”风光无限;灯使年妖娆迷人;灯凝聚着浓浓的父爱;灯寄托着“我”的感恩和思念。(3)①“芬芳”这里写出父亲看到女儿提着灯心满意足的样子,表现了父亲内心充盈着温馨幸福。“蓬勃”这里写出烛光的明亮,表现父亲对生活充满希冀。②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弟弟盼望父亲回家过年的愿望十分迫切,突出了对父亲的强烈怀念之情。(4)结构上首尾照应,文章以父亲给“我”做灯开头,“我”给父亲送灯结尾,意味深长;内容上深化主题,突出了“我”对父亲的感恩和思念,赞颂了伟大的父爱,这种爱会永远陪伴着“我们”。【点评】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等。(2)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3)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三.写作(共50分)13.(50分)生活是一朵沾着雨露的花,我们记忆的火车却总停留在过去。直到某天,我们发现了阳光;在我们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总有一些人会在我们苦闷孤独时,给予我们慰藉,帮我们摆脱苦闷;会在忘乎所以时,随时提醒我,教我以高尚情操。他们用朴实无华的性格感染着我们,给予我们原来一直存在的深沉的爱和启迪。请以“那份不一样的_____”为题,写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要求:①不得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考点】半命题作文.版权所有【分析】这个作文题目,可写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一样”的主语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景等,也可以是抽象的社会现象、风俗习惯、文化变迁、情感心理、人生感悟等。文体要求写记叙文,写作时要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感触的题材,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不一样”意味着有比较,宜采取对比的写法,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的独特性,进而思考其存在的意义。写作时注意要有精当的细节描写,在详略得当的对比中表现文章的主旨,突出“不一样”的事物特点所带来的个人乃至社会发展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解答】那份不一样的作业“给父母洗脚?”班里传出各种唏嘘的声音。“这种事……”“从来没做过哎……” 放假前,老师交给我们一项不一样的作业﹣﹣给父母洗脚。从小都是父母给我们洗脚,粗糙的手掌揉搓着软嫩的脚丫,脚丫击打着水面的声音和着孩子的笑声。时间飞快地走过,转眼间孩子已经长大,父母却渐渐变老。 父母给孩子洗脚看上去是那么理所应当,但是给父母洗脚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挑战。 昨晚是假期在家的最后一晚,昏暗的灯光下母亲正在看书,父亲在闭目养神。我下了好大决心开口问爸妈:“你们洗脚吗?”从来没做过的事连从嘴里说出来都难,整句话都变了味。母亲猛地放下手中的书,瞪大眼睛看着我:“你刚刚说什么?”父亲微微抬了下眼皮,装作没听到。我端了一盆水,先放到父亲面前,父亲“噌”的一下子站起来,大步走出客厅:“我去看看拉拉。”拉拉是我养的一条狗,我给它起名叫luck,父亲不会讲英语,一直叫它拉拉。 我看着逃跑的父亲,不爽地努了努嘴:“你是跑不了的……”我端起水盆踱步向母亲走过去,母亲正欲起身随父亲一起逃跑,我一把按住她:“别跑!洗个脚还怎么了,你们也太不配合了!”母亲哭笑不得:“怎么突然想起给我们洗脚?简直是……”我帮母亲脱下鞋,将母亲的脚放入水中,像小时候母亲给我洗脚那样的轻,母亲没再往下说,只是笑,脸上隐隐的皱纹像树木的年轮,诉说着它的故事。 时间好像停止在这温情的一刻。“这么多年了,可算享受了一次。”母亲盘腿坐着,得意地看向父亲。我把水倒掉,回头看了一眼父亲,他又找理由推辞,一会儿喂猫,一会儿要给鸭子添水。父亲足足忙活了大半天。我端着水跟在父亲身后,最后父亲终于受不了了,无奈地说:“洗洗手吧,你帮我洗洗手,脚就算了,我都没换鞋……”说着,父亲把手伸进水里自己洗完了。我抓住父亲的手:“你们也太不配合了……嘿嘿……我这可是刚洗过脚的手……”父亲笑了。父亲的手十分粗糙,布满细小的裂纹,厚厚的一层老茧保护着皮下的血脉。 为我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啊,连洗脚这种小事都不肯让我做,我能用什么方式报答你们?【点评】“为父母洗脚”的题材并不算新鲜,但这篇文章却写出了新意。作者没有写怎么为父母细致地洗脚,也没有写怎么从父母的脚上看到了他们的沧桑进而开始抒情,而是独辟蹊径,写父母百般推辞,尤其是父亲,找各种借口,最后实在躲不过了,就“把手伸进水里自己洗完了”。文章主体部分并不煽情,但最后一句“为我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啊,连洗脚这种小事都不肯让我做,我能用什么方式报答你们”,读完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文章情感真挚动人,语言清新自然,不矫揉造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