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同步训练)(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2(湘教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同步训练)(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2(湘教版(2019))

资源简介

1.2.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据此完成第1~2题。
1.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的指标包括(  )
①国内生产总值 ②人均国民收入 ③三次产业构成 ④资源蕴藏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 B.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
C.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 D.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低
(2022年浙江联考)坡耕地上的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横坡垄作,即垄的方向和坡向垂直;顺坡垄作,即垄的方向和坡向平行。下图示意两种种植方式。据此完成第3题。
3.坡耕地采取顺坡垄作方式的优势有(  )
①充分利用光照 ②水土保持良好 ③利于排水 ④利于通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日本和英国分别是亚欧大陆东、西两侧海洋上的岛国,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但两者的区域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据此完成第4~5题。
4.下列关于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相似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南北差异显著 B.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植物种类丰富
C.河网密布,流量平稳,航运价值高 D.地处中纬度,气候比较湿润
5.下列关于日本和英国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英国气候温和多雨,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B.日本人少地多,农业侧重于精耕细作
C.两国均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D.英国畜牧业发达,种植业以水稻、小麦为主
某年春节,一位设计师为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设计了独有的“福”字,并将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其中。下图示意我国某四个省级行政区的“福”字。读图,完成第6~8题。
①     ②    ③     ④
6.图示“福”字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依次为(  )
A.京、闽、滇、川 B.京、滇、内蒙古、闽
C.晋、新、藏、川 D.川、宁、内蒙古、闽
7.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景观与省级行政区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B.②—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
C.③—五云南国在天涯,六诏山川景物华 D.④—赫赫京都千百年,钟灵毓秀萃龙渊
8.与①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相比,③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  )
A.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 B.人口密集,城镇化水平高
C.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 D.工业发达,工业门类齐全
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基础。读甲、乙两区域位置图,完成第9~10题。
9.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
10.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河流多有凌汛现象 B.乙地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C.甲地河流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D.乙地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2022年广东河源模拟)2022年冬季奥运会在我国举办,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冰雪旅游、冰雪运动的热潮。滑雪场的可达性是指全国各城市到达某一滑雪场的便捷程度。如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滑雪场的可达性与市场潜力关系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下列地区间滑雪场市场潜力差异与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重庆大于甘肃——消费人群 B.北京大于河北——交通运输
C.浙江大于江苏——经济水平 D.湖北大于福建——城市规模
12.黑龙江滑雪场可达性较差,但市场潜力较大,今后应 (  )
A.大力发展公路交通,提升可达性 B.利用现代技术,建设室内滑雪场
C.发展航空与高铁,改善可达性 D.增加滑雪场数量,发挥规模效应
如图为我国甲、乙两个地区主要农产品种类及耕作制度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甲、乙两地分别可能是(  )
A.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B.太湖平原、松嫩平原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14.导致两地耕作制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热量   C.水分  D.地形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藏毯以毛绒、青稞秆、干草等为原料,是一种传统的藏族手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西宁(位置如下图)是我国最大的藏毯生产基地,近年来手工藏毯价格逐年上涨,机织藏毯企业有所增加。
(1)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据此分析藏毯的编织起源于青藏地区的主要原因。
(2)分析近年来西宁手工藏毯价格逐年上涨的原因。
(3)相比于昂贵的手工藏毯,机织藏毯价格低廉。有人提出西宁应大力发展机织藏毯。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示意某年我国四省(区)经济、人口指标。
省(区) GDP/ 亿元 人均 GDP/元 三次产业比重/% 城镇人 口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① 110 760 88 210 4.3 39.2 56.5 74.2
② 48 598 58 126 11.4 36.2 52.4 56.7
③ 38 680 63 426 8.2 40.5 51.3 58.3
④ 13 698 42 635 25.1 25.4 49.5 65.6
材料二:我国园林建筑风格南北差异明显。北方园林建筑多用重檐,显得纷繁华贵,壮观而瑰丽;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引人亢奋,并配以古拙庄重的苍松翠柏;园林形成富贵尊荣、庄严雄浑的特色。南方园林建筑类型丰富,色彩以黑白为主调;粉墙、青瓦、栗柱、灰石和素淡的花木山水景观,色彩和光影艺术的表现,极其丰富和谐,景观具有素净、淡雅、柔和之美。
(1)四省(区)中区域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哪一个?说出判断理由。
(2)形成我国南北园林建筑风格明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从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分析讨论南北方的差异。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D 2.C 解析:第1题,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构成。第2题,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不一定高,还要考虑到人口的数量;高收入地区也不一定是发达地区,如西亚的产油国家;一般来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的水平越高;人均国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指标,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一般来说是比较高的。
3.C 解析:顺坡垄作减少了作物之间的阻挡,能充分利用光照,①正确;顺坡垄水流速度快,不利于保水保土,易发生水土流失,②错误;垄与坡向一致,利于排水和通风,③④正确,故选C项。
4.D 5.C 解析:第4题,日本和英国都是地处中纬度的岛国,受海洋水汽影响显著,气候比较湿润,但日本跨越纬度范围比较大,南北差异显著,而英国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南北差异并不明显;日本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丰富,而英国森林覆盖率比较低,仅占国土面积的1/9,其植物种类也比较少;日本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航运价值不高。第5题,英国气候温和多雨,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日本人多地少,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两国沿海均有世界著名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6.A 7.C 8.C 解析:第6题,①将风筝和故宫文化融入其中,代表的省级行政区是北京市;②是以客家土楼为特色,典型代表是福建省;③将傣族孔雀舞的舞姿融入其中,代表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省;④以竹子和熊猫为特色,典型代表是四川省。所以依次是北京、福建、云南、四川,A项正确。第7题,“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描述的是宁夏六盘山景观,与北京市不符;“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描述的是成都的景观,与福建省不符;“五云南国在天涯,六诏山川景物华”描述的是云南省的景观,C项正确;“赫赫京都千百年,钟灵毓秀萃龙渊”描述的是北京市的景观,与四川省不符。第8题,①是北京市,③是云南省,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C项正确。而北京市经济更发达、人口更密集、城镇化水平更高、工业更发达。
9.B 10.D 解析:第9题,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以判断,甲地处于欧洲西部,纬度较高,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气多,光热不足;乙地处于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旱。故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光热、降水。第10题,甲地河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势平坦,没有凌汛现象,水流平稳;乙地河流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河流补给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11.A  12.C  13.A  14.B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1)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降水较少,草地面积大,农业生产以河谷农业和高寒畜牧业为主,羊绒、青稞秆等藏毯原料丰富;藏毯具有御寒保暖的作用。
(2)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手工藏毯的市场需求扩大;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提高,使藏毯编织成本上升;手工藏毯品质优、产量少。
(3)赞同。理由:藏毯市场需求量大,但手工藏毯产量有限,而机织藏毯价格低廉,产量大,经济效益高;机织藏毯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或不赞同。理由:机织藏毯的大力发展会挤占手工藏毯的市场,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机织藏毯快速发展易导致草场退化。
16.答案:(1)①省(区)。①省(区)人均GDP最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高,第二产业比重也较高,同时城镇人口比重最高,所以其区域发展水平最高。
(2)北方园林显示皇权的尊荣,并与北方地处温带、冬季寒冷的气候环境相呼应;南方园林主要迎合主人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南方水乡的湿润气候融为一体。
(3)农业方面: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生活方面:北方喜食面食,南方喜食稻米。1.2.1 区域的发展阶段(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2022年福建莆田期末)读倒“U”形区域发展规律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图示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②是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C.③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D.①—②—③的演变体现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趋势
2.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仍处于图中_____阶段(   )
A.①  B.②   C.③  D.①—②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现图示区域有储量丰富的大煤田。读图,完成第3~4题。
3.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有(  )
①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工矿城市 
②经济结构会由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 
③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 
④交通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 ⑤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4.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中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可行的措施有(  )
A.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缩短产业链 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C.寻找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资源   D.提高农业地位,大面积种植水稻
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还只是一个毛皮贸易之地。尽管匹兹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但几乎没有工业。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中心,并获得“世界钢都”的美誉。据此完成第5~6题。
5.据材料分析,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的区域发展阶段的特点是(  )
A.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B.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大
C.区域内已形成便捷的交通网 D.区域内已出现众多的城镇
6.“钢都”匹兹堡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丰富的铁矿资源  B.便利的水陆交通
C.众多的技术人才  D.丰富的水能资源
阅读某年深圳、广州、北京三个城市的有关经济指标数据表,完成第7~8题。
城市 国民生产 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相比上一年的变化(+为增长,-为下降)/% 三次产 业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深圳 27 670.2 -3.1 +1.9 +3.9 0.1∶37.8∶62.1
广州 25 019.1 +9.8 +3.3 +2.3 1.2∶26.3∶72.5
北京 36 102.6 -8.5 +2.1 +1.0 0.4∶15.8∶83.8
7.三个城市处于区域发展的(  )
A.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B.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C.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8.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今后发展需要(  )
①与香港、广州一起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高区域协同发展能力 
②加强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问题 ③继续引进外资,形成“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格局 
④加快新能源开发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解决能源不足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下列有关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多 B.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C.区域内城镇较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D.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10.下列关于区域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B.区域内部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11.区域发展成长阶段后期,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原因有(  )
①资源枯竭 ②环境污染加重 ③地价下跌 ④劳动力价格降低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2.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  )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13.下列有关区域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
B.集中力量发展原有传统工业,突出主导产业的龙头地位
C.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D.人地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张
下图表示区域先后发展的三个阶段。读图,完成第14题。
14.下列特点属于乙阶段的是(  )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
C.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D.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提高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吉林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扬长补短,产业结构从汽车、石化“二人转”升级为群星辉映的产业“大舞台”,努力使经济尽快走上协调增长的轨道。
材料二:吉林省某年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
项目 所占比重/% 贡献率/% 同比增长率/%
第一产业 13.6 2.7 2.8
第二产业 48.5 59.4 16.7
第三产业 37.9 37.9 12.7
材料三:2004—2009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1)过去的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是汽车、石化唱“二人转”。试分析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结合材料一、二,描述当时吉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
(3)判断吉林省当时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并描述该阶段的发展特征。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乍得湖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水位常随季节而变化,湖面伸缩性很大。它是一个国际湖泊,有3000多万人靠乍得湖为生。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沿湖国家不仅利用湖区发展渔业、利用湖滨草原发展畜牧业,而且在湖滨地带大规模开辟农田,引水灌溉,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为了在干旱环境下获取更多的水源,一些国家甚至在水源河上建坝截水。下图为乍得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1)乍得湖沿湖地区处于区域的哪个发展阶段?
(2)简述乍得湖沿湖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3)分析乍得湖沿岸地区人地关系发生的变化。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D 2.B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差异,可判断①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差异较小,A项错误;②为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区域差异维持在较高水平,B项错误;③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差异缩小并维持在较低水平,C项错误;①—②—③的演变体现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趋势,D项正确。第2题,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对应图中的②阶段。
3.A 4.B 解析:第3题,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工矿城市的形成,也使小乡镇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就业结构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倾斜;工矿业的发展使得当地交通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工矿业的发展往往也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①②③④正确,⑤错误。第4题,煤炭基地在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时,可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
5.A 6.B 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知,美国建国初期,几乎没有工业,人口、城市稀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第6题,由材料“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中心”可知,匹兹堡早期发展得益于便利的水陆交通,B项正确;匹兹堡煤炭资源丰富,但是缺乏铁矿石,A项错误;匹兹堡兴起之初并不具备技术人才的优势,C项错误;匹兹堡地形平坦,水运便利,水能资源不丰富,D项错误。
7.C 8.D 解析:第7题,由表中数据可知,三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都最大,第一产业的比重均最小,所以三个城市均处于区域发展的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C项正确。第8题,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区域,应建立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避免“遍地开花”,各个城市的功能趋同的局面,因此应通过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高区域的协同发展能力,①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海水淡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②不符合题意;深圳市常规能源缺乏,加上经济发达,能源不足,应加快新能源开发和资源跨区域调配,④符合题意。
9.D 解析:在区域发展初期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较为微弱;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10.C 解析:在区域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呈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态势,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在这一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明显加强,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11.B 解析:区域发展成长阶段后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等问题,经济增长减缓甚至停滞。
12.C 解析:从人地关系的演化史来看,人地关系因区域的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总的来说是由基本协调到不协调,然后又谋求协调。
13.C 解析:区域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强调以创新为引领,主要是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4.C 解析:乙处于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该阶段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区域内部差异加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交通运输显著发展,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1)这种发展模式会使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内资源短缺现象逐步显现,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人地关系变得不协调。
(2)当时的吉林省产业结构特征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贡献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小的是第一产业,总体上产业结构趋于复杂。
(3)吉林省当时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其特点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趋势;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大加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16.答案:(1)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2)大多数劳动力从事渔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活动;以第一产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低,表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3)开始时由于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人类对乍得湖沿岸地区影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沿湖地区大规模开辟农田,引水灌溉,导致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使人地关系趋于不协调乃至紧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